俗士谁能来(散文)
(2024-01-26 17:09:35)
标签:
散文 |
分类: 散文 |
岁末寒冬,江南小雪初降。
友人聚会长江边的柴火老灶,叙旧话新。中午餐毕,有友人提请驱车赴楚东门户黄石西塞山西南的狮子山,观一名曰飞云洞的神奇洞穴,并称这飞云洞曾是晚唐诗人元结的隐居之地,众友人齐声响应。
于是,欣欣然驱车前行。进入黄石市区,从西塞山街道一居民区口进入,穿越巷道,盘旋上山。在半山腰回首,即可眺望烟波浩渺的长江和江对岸的浠水策湖。尽管此时江畔寒风清冷,但沿途仍可偶遇到三三两两结伴步行而来的游子,正在曲曲折折的山道上攀援而上,乐此不疲。
这狮子山,古名回山,从外形看还颇有点貌似“狮子滚绣球”。大约上到狮子山山腰高三分之二处,便见一路牌,标指飞云洞。舍车驻足,穿过古色古香的飞云洞道观,往前走数十步,便走近了飞云洞口。眼前,高高的山壁上敞开了上、中、下三个洞口,即上洞、中洞和下洞。上洞出云,中洞出风,下洞出水,且下洞又分出左、中、右三洞。从下洞一侧石岩步道登级而上,便是中洞,洞内平底稍宽,约有一客房大小,而洞顶颇高,因为洞口避风,内壁干燥,洞内温度约摸比外面似乎要温暖得多。
这飞云洞,因曾在此洞隐居的元结号猗玗子而亦被世人称之猗玗洞。元结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但一生命运坎坷,早在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他到长安考试应举,却因奸臣李林甫玩弄权术,竟和其他应举者全部落第,一气之下的元结便归隐到了河南鲁山的商余山。天宝十二年(753年),元结再次应举,终如愿进士及第,获得了科举考试最高功名。正当其充满勃勃雄心之时,恰遇安禄山反唐,元结为避安禄山兵祸之乱,从北到南,历尽艰辛,才辗转到此,就在这一段时日隐居到了这一般人难以知晓的飞云洞内。上洞犹如楼舍顶层,若从中洞内岩空处攀爬而上,极为艰难;而涉足下洞,须壮着胆子,踏稳陡峭而不规则的石阶,紧拉住粗树根受力,方可缓缓进入洞底。
如今,斯洞空空。一年又一年,千载白云在这里飘飞,凄苦山雨在这里飘洒,实在难以想象,当年的隐者元结在这里是怎样度过每一个寂寞的时辰。尽管古时的隐者多有耕钓自全、隐逸生活的毅力和本事,但真正要设身处地去这么面对,需要何等意志!元结在这里隐居时间不长,他从这里后来又顺江而上到了我的老家鄂州西山的抔湖边隐居了一年有余。每走一处,元结其实也没有虚度光阴。他选择了隐逸,却没有丢掉“诗和远方”。相反,正是有了如此深刻的隐逸体验,他也就给世人留下了他精神文化的风采和不落俗套的诗篇。元结在如此简陋的飞云洞,一箪食一瓢饮,感受人生的清清苦苦,可他在这里结庐读书,意气风发,抒写胸襟,先后写下了《虎蛇颂并序》《异泉铭》《石宫四咏》等名垂青史的诗文。
元结在《虎蛇颂并序》中描述:猗洞中是王虎之宫,中邑之阴是均蛇之林,猗玗子夺其宫,王虎去而不回,猗玗子侵其林,均蛇去而不归。读罢此文,仿佛元结所描述的这一切,就像颇有情节的童话故事,令人如梦如幻。行走飞云洞,找来元结在此写的其它诗文,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石宫四咏》。他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石宫春云白,白云宜苍苔。拂云践石径,俗士谁能来?”他把这凄苦的飞云洞比作“石宫”,他描述最多的是洞口内外眼见之“云”,他潇洒而不自谦地试问“俗士谁能来”,说明他当年活得多么超然物外和自信。
远去了晚唐动荡漂泊的时光,飞云洞而今笑傲江湖,依旧在这里面朝大江,迎送“飞云”,尽管元结在别离了“石宫”后无踪无影,但后之来者,仍不断慕名而来。人们把他隐逸过的中洞名为“蕊珠宫”,洞壁有“路径登云”、“唐次山先生居,明何瑸山玄父识”等石刻,这是芸芸众生对他的深深追念。从飞云洞口出来,还可继续向山上驱车而行,沿途还可看到宛如书页状的石岩,一棵棵马尾松、喜树、泡桐、香樟、女贞等树木在山脊上生生不息,山巅之上还有一个世外桃源似的徐自滚村,三五栋房屋错落有致,被户主打扮得十分有情调,内有茶舍、菜园、塘堰、露营帐篷、健身步道、休闲秋千等,与一片片匍匐山巅、怪模怪样的石块组合成别有洞天的户外画幅,充满了山村田园的独特野趣。在如此的陡峭山岩和山巅林间,山道已改建一新;建设的飞云公园,将洞内、洞外及山巅的精美风物融为一体,将古今经年累月的时光花絮链接成人间天堂,元结倘若活到今日,他也许会将自己的诗句“俗士谁能来”悠哉乐哉地改为“俗士皆能来”。
当年,元结以诗传递了对现实社会的牵挂,更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丑恶现象的憎恨。他曾在飞云洞自喻为“野客”、“幽人”,或“逸者”,却抒发的是“熙清音、爱松竹”的高洁情怀,倾吐的是“犹安眠”清静无为的隐逸之乐。元结辞别飞云洞后,又逆江而上百里许,到了我的老家鄂州西山抔湖退谷一带,并在此隐居一年余,也写了不少流传后世的诗文。出乎元结当年意料之外的是,他尽管在飞云洞发出了“俗士谁能来”的叩问,却还是有“俗士”不断纷至沓来,既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来此洞光临并撰写了名垂青史的《异泉铭》碑,又有南宋王象之到此一游将元结与飞云洞的“异泉”写进了他的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后面还有明代诗人吴国伦到此探访亲书了“踏径登云”四个大字,且将其篆刻在了洞中的石壁之上。当然,大驾光临的“俗士”远不止这些。元结当然也想不到,他隐居过的飞云洞在后世也会有慕者如云的这一天。
前一篇:湖畔那口老水井(散文)
后一篇:回眸广家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