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女儿城巴人堂”的土家“摔碗酒”
(2022-12-24 20:12:19)
标签:
散文 |
分类: 散文 |
恩施“女儿城巴人堂”的土家“摔碗酒”
在恩施,不喝“摔碗酒”,就会留下遗憾。
初到恩施,就感到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人好、歌甜、舞美,还有山高、水长、天蓝,再就是留下最深的文化印记:土司城、女儿城、女儿会、摔碗酒、六口茶,等等。到了恩施走了一路,看了一圈,也留下了一系列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聚餐喝酒要摔碗?为什么唱一首山歌就有可能让未婚男女互许终生?为什么恩施的准新娘要哭一个月才能出嫁?为什么恩施的民风民俗会这样?
后来,到恩施来了一次、又一次。其他的民俗,不好体验,倒是对“摔碗酒”接连体验了几回。直接参与体验了,才知道“摔碗酒”是恩施土家族流传了近千年的习俗:当地称biang当酒,而“biang”则是东西落地碎裂响亮的声音;才弄懂豪爽的土家儿女无论是喜宴、还是聚餐请客,或是离别前心情难过,都会痛饮一番,再摔摔碗,使其热情好客、率真洒脱的性格展露无遗,而且,“摔碗酒”还有其中规中矩的“标准动作”:必须将碗举过头顶,喝干净,还要亮底,三只手指头掂着碗,再将碗面朝下用力一摔,才算是标准的“摔碗酒”。当然,所摔之碗,均是成本很低的土陶碗,代价不算大,一般人还算摔得起。
第一次到恩施参加喝“摔碗酒”,还是在一个比较僻静的农家小院。在露天的院子里,都是一桌桌的散客,桌子不高,每个宾客坐上的都是一把把木质靠背椅,菜肴也都是一钵钵恩施农家土菜。喝“摔碗酒”的散客,大多都是外地来,来参加喝酒、摔碗大多是来体验,感受一下热闹氛围。此时,天还未完全黑下来,大家也就情不自禁开始了喝酒摔碗,院子里每一桌散客此起彼伏,几乎是喝一口,就摔一碗,每个桌子旁边都摔了一堆土陶碗的碎片。只是过了若干年,恩施在城区依山建起了“女儿城”,全部建筑均是“人造”,核心功能就是“美食”,其中的“巴人堂”即是“吃喝玩乐”的“窗口”。在“巴人堂”做客,氛围特足,有唱的,有舞的,当然也有摔的。在“巴人堂”喝“摔碗酒”,似乎不大碗喝酒、不摔碗,就有些不喜庆。且越是把碗摔碎,似乎就是彩头就越好。
前一篇:爱上一片山水
后一篇:在广州做一回中规中矩“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