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湖咀上的雕琢时光(散文)
(2022-10-13 18:01:41)
标签:
散文 |
分类: 散文 |
鄂东南的湖多,水多。在众多湖泊中,又尤以梁子湖的面积最大,水容量也最多。到梁子湖去观光,从哪里出发,要去看它的什么,你得好好盘算。因为这梁子湖大,湖岸线也长,叫这咀、那湾的,自然也多。
靠近鄂州梁子湖区涂家垴镇濒临湖水的地方呈现的地名多为“东咀”、“西桥”,仅被民间称咀的东向湖岸就有雷咀、墨咀、刘家咀、宋家咀、南遥咀、吴婆咀等,而“西桥”即指西向的雷石桥、土桥、上金桥、徐桥云云。
而野湖咀,就是梁子湖湖岸线上涂家垴镇东向的一个咀。这里三面环水,临湖野味十足,水里的菱角、莲藕、水鸟、螃蟹,水边的芦苇、竹林、花草、山径,还有长年眷恋这里的野鸡、野鸭,让这里的一切,野得生机勃勃,令人牵肠挂肚。
风是野的,水是野的,路是野的,草是野的,鱼是野的,空气是野的。终于,有从本土走出去、又从远方归来的商界游子,在这片人烟稀少的野湖咀做起梦来。他重新拾起旧时的画笔,在这里盘算起这野湖咀的“半岛计划”。
僻静的水乡,没有都市街巷的喧闹,却有“风吹草动”,百鸟和鸣;没有“红尘滚滚”,却有回眸一笑。“半岛计划”的湖畔露营地,已经如期开营,别致的帐篷与木质露台,就像一只只游船停泊在这里,周边绿草如茵,丛林叠嶂,抬头可瞻蓝天白云,侧耳能听湖中摇浪,亦有脉脉含情的野鸟飞来,嬉戏中让人心旷神怡。有远客带着家眷孩童,一家家在这片露营地住了下来,还有的自带了家用帐篷在这里小住,便顺着铺就的鹅卵石小道往前踱步,上前一问,才知道他们是一群来自黑龙江的远客,不远万里从“北国”驾车而来,他们分明是爱上了这江南的野湖咀,爱上了这里的草长莺飞,或渔歌唱晚与清风明月。
在空旷的露营地一侧,有幸结识了来自北京的郭先生,他正在帐篷外的靠椅上静躺,听着音乐,望着蓝天,一个人就这样静静地享受生活的宁静,过着淡泊而潇洒的日子,眼下人到中年,无忧无虑,已经驾车遍游海内外“野”惯了自己,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通透和明白。即便也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遇到“微冷”,但也常常有“山头斜照却相迎”的美好时光与他相伴相随。他喜欢过这样的日子,也习惯这样在路漫漫的人世间快乐穿行。也许,他已将泰戈尔的一句诗早已铭刻在了自己的骨子里: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眼前的郭先生,看到我和我的几个朋友在这里转悠,似乎感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忙起身邀请我上他的帐篷外的露台坐一坐。这一坐,倒真的还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舒适,有清风斜阳,金风送爽,秋日的湖光山色一览无余。人生,就是这样,有时一场遇见或别离的时光,就会让人不经意留在了心中,有时求不得,有时放不下。就像到这里来露营,试图随遇而安,来去都随缘,寻求的是一种安顿,然而,只有内心的安顿,好好地善待自己,才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快活。
在野湖咀漫步、闲坐、观水、听鸟,远离凡尘,亲近空旷,与一湖水、一片山林、一群飞鸟、一湾渔船,默默对视,吸到的氧是甜的,吹到的风是甜的,到此闲庭信步,似乎又回到了少年。
“半岛计划”显然还不只是这些烂漫的“雕琢时光”。从露营地缓缓出来,再往山里走,是一个小小湾落,沿途是一棵棵樟树、桂树、桃树,与几排错落有致的老瓦房组合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版图,在这里散发着岁月长河的沉香,两边天然的竹林就像两幅竖立的扇面画幅,在徐徐清风中呈现出梦里水乡的动感,人在这里悠然行走,就如同置身于画里。
曾经闲置的农家老瓦房,现在已被“半岛计划”逐步改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经典之地,这里的茶室、画室、名家工作室、民宿、柴火灶餐厅等一应俱全。老瓦房前,还有荷池、稻田,还有鸡鸭,再远一点,又是波澜壮阔的梁子湖水。湖湾竹林边,还有为风尘仆仆的远客歇足、休闲、度假配备的一座座星球驿站。
野湖咀,一个可以让生活稍野一些、时光慢下来过的地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