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慎——被放逐的“明朝第一博学才子”

(2022-07-22 18:09:11)
标签:

散文

分类: 散文
           杨慎——被放逐的“明朝第一博学才子”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科举官宦世家,其家世有“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之称。其才气逼人,考中状元,名满天下。
进入仕途,他正直、博学,却是个“愤青”,敢于劝谏皇帝,因参加大礼议而遭受廷杖,又被贬谪到遥远的蛮荒之地,却不消极颓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
他后半生困顿于流放地,却能洞穿世俗成败,在逆境中活出一个人该有的尊严和诗意。他擅长的研究领域覆盖了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等,是明代南北兼善的散曲家。
此人,就是誉为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等。四川新都(今成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系吏部尚书、武英殿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弘治十一年(1498年),杨慎11岁时,与云南永昌张志淳之子张含订为“金石之交”。

弘治十二年(1499年)4月,杨慎第一次出京,随父亲杨廷和回蜀守制。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夏,其父杨廷和在蜀守丧期满,杨慎随父经汉中、西安、邯郸地等地入京。

弘治十八年(1505年)2月,杨廷和与张元祯同主会试。杨慎在礼部考场侍奉杨廷和。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春,杨慎第二次出京;这年8月,杨慎与弟弟杨惇同举四川乡试,按照惯例进入县学;9月发榜时,杨慎被点为乡试第一。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24岁时,殿试第一,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从此,杨慎正式走上仕途。

武宗出居庸关时,杨慎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

正德十二年(1517年),因明武宗不理朝政,喜好到处巡游。杨慎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其停止这种荒唐行为。可武宗根本无济于事,依旧我行我素。杨慎无可奈何,便称病告假,辞官归去。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即位,即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嘉靖二年(1523年),杨慎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充任纂修官。杨慎利用给世宗讲书的机会,常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说教世宗。
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卷入内阁“大礼议”事件,触怒了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县)。在滇南时,杨慎曾率家奴帮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

嘉靖十七年(1538年)11月,礼科给事中顾存仁上疏,请求赦免杨慎等因议礼被贬谪戍边的大臣,世宗因厌恶他,下令将他杖六十下,并贬其为庶民。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慎在黔国沐朝弼帮助下,举家迁往四川,寄寓江阳(今四川泸州),但因被让人检举揭发,杨慎又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10月被巡抚派4名指挥押回到永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8月8日),杨慎在戍云南永昌卫谪所辞世,享年72岁。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杨慎辞世后,沐朝弼等人前往吊祭,时任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其故乡新都(今四川成都)。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时,追赠杨慎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1621年——1627年),追谥“文宪”。


杨慎在放逐滇南长达30余年,并没有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他在这里不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还为白族修史。放逐期间,他仍然关心民间疾苦,不忘国事。譬如,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坑害百姓时,他不仅正义凛然写出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作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为是两三个投闲置散的武官想谋取利益而倡导的,特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这个所谓水利工程。

杨慎一生博览群书,他的博学是公认的。《明史》本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杨)慎第一。”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亦说:“杨慎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其诗词曲各体皆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造诣深厚。著作达400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还被后世辑为《升庵集》。他的散曲,大多作于贬后,对后世曲学有深远影响。

杨慎写过一阙词,因毛宗岗父子将其词录为《三国演义》的卷首而天下皆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今,此词仍令人回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