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良君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唐朝两位文学家中的一位,可他一生仕途却不得志。
从冠盖满京华的长安,被贬到了山遥水远的永州。
从庙堂之高,被贬到了江湖之远。
他深深体会到了被贬谪后的孤独。
他写出《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表对“孤独”境况的刻画。
在文学上,他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写出了不少优秀散文、寓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创精神。在仕途上,他和刘禹锡同为“贬官”,却是莫逆之交。
他,就是有匡扶社稷之心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运城永济市)人,人称“柳河东”。唐贞元九年进士,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10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病死任所。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
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其父柳镇是刚正不阿的朝廷命官,其母范阳卢氏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柳宗元4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兴趣。他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9岁时,就经历了“建中之乱”。785年(贞元元年),柳宗元父亲柳镇到江西做官,他随父亲宦游,混迹官场,有机会接触社会,参与社交,结友纳朋。不久,他回到长安。其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柳宗元比韩愈年小5岁,二人还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与韩愈的“考场昏”不同,柳宗元的“进士科”、“吏部铨”,都是一次性通过,还很快得到了贵人赏识。
793年,柳宗元21岁进士及第,名声大震。
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10月,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柳宗元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愈来愈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也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进而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作为王叔文革新派的“政治同盟”,32岁的柳宗元被提拨到了从五品的“礼部员外郎”,进入了唐顺宗一朝的“核心阶层”,其实际地位显然要比其职务高。
但是,王叔文并不具备“领导全局”的能力,很快内部就先互撕起来,加上其革新打击的范围太大,就导致这场“革新”才一百天就夭折了。唐顺宗也只当了半年皇帝,就被迫禅位给了太子。因此,自从参与这场“革新”运动,柳宗元就遭到了保守派的清算,且短短一生中的最后十几年,他几乎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永贞元年(805年)12月至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他先是被贬谪为邵州刺史,可在赴任途中,却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当然,永州也因柳宗元的到来,有柳宗元留下的文墨而蜚声中外。在永州谪居的10年,柳宗元一边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刻苦钻研,一边游历陶醉永州山水,又注重结交士子和闲人,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永州八记》。在柳宗元的笔下,永州被写得别有一番趣味。
这10年,也是柳宗元最苦难的10年,他的母亲、女儿和娘、堂哥、姐夫等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世,他的朋友们也都不敢与他保持联系。尽管在年轻时,有棱有角的柳宗元曾被韩愈赞语为“俊杰廉悍”,但客观的现实是,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已经变得“刺讥怨怼”。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大多是酸楚哀怨、凄婉幽深、乃至感厄愤懑,描述的场景也多是清冷、幽僻、寂静,却也隐隐透出斗士精神。
元和十年(815年)1月,柳宗元接到诏书,须立即回京;2月,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跋涉,才回到长安,但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没有受到重新启用。也就是这一年,柳宗元与仕途密友刘禹锡同期奉命回朝,刘禹锡便邀请柳宗元等人去京城玄都观赏花,其间触景生情,作了一首《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诗中后两句实际上暗中讥讽了那些靠排挤自己而得到提拔的朝臣,言指那些新贵就像眼前满园新栽的桃花一样,不值一顾,进而激怒了唐宪宗及旧派朝臣,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且连累了柳宗元和元稹等八司马。期间,因裴度想保护柳宗元和刘禹锡,谏言对他们重新启用,可都遭到了武元衡的拒绝。3月,在无奈之下,柳宗元再次被贬出京,被贬为柳州刺史。
在柳州供职期间,柳宗元兴利除弊,解放奴婢,发展生产,开荒挖井,还大力兴办学校,推行教化,因政绩卓著,深受当地百姓敬重。
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刘禹锡因“观花诗”被贬到最为偏远的播州(即贵州省遵义),此地当年人口不足500户,自然环境恶劣。柳宗元想到刘禹锡是北方人,家中又有80多岁的老母亲,便不顾个人得失,毅然向朝廷上书要求与刘禹锡交换贬所。此事足以显示了柳宗元为人高风亮节与待友情深义重。好在此时御史中丞裴度伸出了援手,刘禹锡才被改贬到连州去做了刺史,而柳宗元情深义重的故事流芳千古。
元和十四年(
819年),唐宪宗实行大赦,召柳宗元回京,可还没有启程,柳宗元就于当年11月初八在柳州因病辞世,时年才46岁。他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柳宗元辞世后,刘禹锡抚养了他的子女,并整理了他的生前作品。尽管柳宗元的性格,与后朝的王安石颇为相似,思想先进,却行事古板,注定“孤独”,但他的内心世界没有太多世俗,比较干净和纯粹,不善人情世故。这方面恰恰是值得被人敬重的品质。
综观柳宗元短暂的一生,透过他留下的诗文,总感到他有一股清凉的气息,特别是他写的妇孺皆知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给人印象就是“凉气逼人”。究其一生,庙堂之上的尔虞我诈,永远不适合柳宗元,值得庆幸的是,在柳宗元毕生的读书和撰写生涯中,他却渐渐治愈了自己,看开了人生,也消淡了怨愤和诸多的不如意。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当年在宦海受贬谪期间,一直视东晋陶渊明和唐代柳宗元为“南迁二友”,常将陶渊明、柳宗元两位的书籍带在自己身边,以陪他度过贬谪的日子。可见,柳宗元在苏东坡心目中被推崇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