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随笔)
(2022-04-18 09:13:26)
标签:
散文 |
分类: 随笔 |
唐朝的历史,就是一幕潮起潮落的经典戏剧。
而“安史之乱”,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一个拐点。很不幸,这个拐点,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不知道这一天,唐玄宗是不是头脑有些发热,他一口气宣布了三个人同时做了大唐的宰相:李林甫、张九龄与裴耀卿。这三人在面见天子时,那场面也像一出戏,张九龄与裴耀卿均弯着腰,小步轻移,表现得恭恭敬敬;唯有李林甫在张九龄与裴耀卿中间,昂首挺胸,眉宇间流露出异常得意的神情,态度显得十分傲慢。一旁的大臣们颇为吃惊,私下议论纷纷,竟用“一雕挟两兔”来描述这三人并列高位、一人挟制另外两人而独掌大权的情形。
这一雕,便是李林甫。就是这个李林甫,一上任宰相之位,竟干了十九年。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林甫“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因为从该书对李林甫人品的描述,世间便多了一个“口蜜腹剑”的成语,意思即是形容人阴险狡猾,嘴里说的如同蜜一样甜美,而内心则是毒蛇一样的心肠。由此看来,李林甫表面上应该还是比较会伪装的。史书上说,李林甫自己文化水平低,也就对那些通过科举进入朝廷的官员格外嫉恨,所以就留下了“尤忌文学之士”的记载。进而可以推论,李林甫是个“无才”之辈。在任期间,李林甫也很狭隘,凡对反对他的人或对他相位有威胁的人,他就非出手不可,常常以残酷打压为快,显然,李林甫也是个“无德”之人。
李林甫在做宰相之前,曾在吏部做过主管。当年有个候选官员叫严迥,在判语上写了个“杕杜”两个字。“杕杜”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题目,意思是孤独的树上结满了赤棠梨。李林甫不认识这个“杕”,就把这个字读成了“杖”,还道貌岸然地问起身旁的韦陟这个人:“杖杜是什么意思?”韦陟低下头不好意思回答他,心里嘀咕了半天:杖杜,杖杜,哪有涨肚哇。后来,知道这个事的人多了,便讥讽这个宰相李林甫是个“杖杜宰相”。
李林甫“无才”,又不会不耻下问,闹出的笑话自然也会越来越多。有一次,李林甫的一个表兄弟太常少卿姜度生了一个儿子,李林甫便亲自手书贺卡,动了一番脑筋,整出了一个词:“闻有弄麞之庆·······”。古时,“弄璋”表示家里生了男孩子,喻示长大后会执璋做官。李林甫却把代表玉器的“璋”,写成了表示动物的“麞”字,当时前往祝贺的官员看到了,忍俊不禁乐喷了起来。于是,又传开了一个“弄獐宰相”的“美称”。还有一个成语“罗钳吉网”,形容的是诬陷虐待他人,其典故来源也与李林甫相关。指的是,李林甫做宰相后,曾指使酷吏罗希、吉温等人掌管刑狱,专门以酷刑严厉打击政敌,很多人都没有逃脱他们的魔爪,时人把李林甫的这一所作所为称之“罗钳吉网”。还有一个说法,叫“肉腰刀”,说的意思是阴谋以软刀子陷害他人,也与李林甫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载,李林甫嫉贤妒能,“每奏御之际,多所陷人,众谓林甫为肉腰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学无术、阴险恶毒之人,竟被唐玄宗李隆基重用了近二十年光景。是唐玄宗一时头脑发昏,还是这个李林甫手法高明过人,迷惑了唐玄宗这么多年。难怪大唐到了唐玄宗这里,就走了下坡路。正是这个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主张大量任用胡人为将,渐渐促使了安禄山一步一步做大做强起来,以致爆发“安史之乱”,祸及了大唐。
唐玄宗错用了李林甫,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李林甫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也已成为了大唐走下坡路的千古罪人。谁之错,谁之过,历史的舞台就是这样残酷,用人如用器,用错了,历史的车轮分崩离析,就会车毁人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