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赴苏州,抵达时已是黄昏时分。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之南、太湖之东的历史文化名城,宛若着装绮丽、一派淡妆的纯情少女,正徜徉在我的身旁。不知不觉,远远近近的万家灯火已将刚刚垂落的夜幕照得分外通亮,我驻足在这错落有致的苏州街巷,顷刻间勾起了晚唐诗人杜荀鹤在一首《送人游吴》的五律诗章中对苏州生动描绘的情景: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如今,夜市虽未见“菱藕”,但“春船”往来依旧,小桥、流水、人家依旧。自古以来,苏州有其独一无二之处,即小桥流水,遍布全市。更有古迹荟萃,较著名的就有文庙宋代石刻、虎丘云岩寺塔、太平天国忠王府、拙政园、留园、玄妙观、三清殿和保圣寺等。然而,不知是何故,我此行最心驰神往的莫过于姑苏城外枫桥边的那寒山寺了。
下榻一座幽静的山庄,美美地休养了一夜精神,至天蒙蒙亮,窗外忽飘起丝丝细雨。心想此时“夜半”已过,那寒山寺可有响彻的“钟声”?
冒着霏霏细雨,驱车直奔苏州城西五公里处的枫桥镇。不多久,只见这里薄雾笼罩,连绵烟雨已将地面石板清洗得无踪无痕,但却隐约听到从这里飘散的几缕古朴悠扬温暖的钟声。我忽然想起唐代诗人张继一千多年前途经这里而写下的著名的《枫桥夜泊》绝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是啊,就是这样一位行踪飘忽、善于表白心迹的诗人,给枫桥人、给姑苏父老留下的岂只是昔年的“渔火”和“钟声”?给远方来客留下的岂只是寒山寺里的“夜半”的神秘?我们不得不首肯,在苏州至今保留的一些古桥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这座枫桥,而枫桥和寒山寺正是凭藉诗人张继的那首直白如话、情景交融的小诗《枫桥夜泊》而声名远播。千千万万没有到过苏州的人,一提起苏州,恐怕都会激情满怀、油然而生领略寒山寺梦幻般神秘的欲望。
登临枫桥,抚摸其古色古香的岁月之痕,她的朦胧的面纱也就一页页展开在我的面前,这座清代仿古重建的古桥,形似半月,恰吻合着水中倒影而形成一个整体,宛若一轮满月,圆圆的,静静的安睡着。紧挨着这枫桥的,便是初建于梁代的普明院,据说,唐代诗僧寒山曾在此挂过单,远远近近的人们反而忘了它本来的名称,都称它为“寒山寺”了。直至一位羁旅者、流浪诗人张继,在这“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听到寺中的夜半钟声,连同诗人的遐想,成为唤起人们心灵中共鸣的一幅永恒的有声有色的绘画: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游子,清波荡漾离愁别绪······如今,岁月一页一页翻过,往事越千年,历史的天空和隧道仿佛离我们的视线和脚步这般接近,触目可及,触手可摸。
待我一步一步跨进寺院,薄雾一团一团散开,苍松翠柏遮掩下的庙堂也依稀露出有棱有角的轮廓。清静而流溢香气的时空里,行人一个个已从廊道里走向那古老的钟楼,他们憨厚质朴的钟声,有人撞十六响,有人撞二十八响,也有人撞八十二响······人人都希望自己撞出的钟声悠扬动听,能传得远些,再远些······细雨霏霏的清晨,分外清静的异乡,这钟声是多么温暖啊!
不是么?这熟悉而又温暖的钟声,仿佛追寻到了诗人张继的匆匆游踪和背影,又仿佛拉近了千千万万游子心与心的距离。
在一阵阵钟声稍作停歇时,我也走进了昔年只有僧人才在这清清苦苦撞钟的钟楼,抚摸着这巨大的木杵,冲着大钟,我握着木杵开始了缓缓而有力的撞击······是啊,流光溢彩的现实生活里,不正需要这温暖、亲近、和谐的撞击么?
姑苏城外,我没有夜半舟中听钟的身历心受,但我的心弦上,已向远远近近的人们轻松地放飞了美好的人生祝福。
【此文已刊载《中国旅游报》、《时代导报》(香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