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都鄂州城中,最古老的街道莫过于鼓楼街。横跨这街中的石砌圆拱门,相传为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称帝所修皇城中安乐宫的端门,而拱门之上楼阁现称庾楼,古时民间俗称庾亮楼,又因南向而立且在武昌郡制之南而被称为“南楼”,亦因时年置有相应环城之鼓,用作每日晨昏敲更报时,而被人谓之“鼓楼”或“谯楼”。此外,还有“玩月楼”等等趣称。一楼多名,但今人却俗称鼓楼居多。千百年来,岁月更迭,风飘雨摇,斯楼历经万般磨难而依然有棱有角,恪守风雅,遗存于世,足见其魅力非凡。
这座鼓楼,确实古得有些历史。之所以有庾亮楼之称,固然与晋代刺史征西将军庾亮休戚相关。庾亮(公元289——340),东晋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时人曾称其“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峻整。”当年晋元帝闻其名,特予召见,留下“风雅过于所望”之印象。那时,鄂州这地方已于三国时因孙权在此称帝建都改名武昌,是江州的治所,而都江州领刺史陶侃一直居此。到公元332年时,陶侃辞世,朝廷便命庾亮接替其职,都督江、荆、豫三州。庾亮在这里“崇修学校,高选儒官”,被人颂扬为“坦率行已,召集有方,政绩丕著”,直至公元340年辞世,共在鄂州这座古城度过了8年之余人生光景。《世说新语》中载有当年庾亮在古城鄂州秋夜登楼赏月一事,颇为生动,他与先期而来而欲避之的佐史吏殷浩、王胡等人在此不期而遇,性情之中,对月掏心,神聊吟唱,乐不知疲,以至天明。这一夜,便成为庾亮在鄂州为官8年之余留给历史和后人印迹最深刻的一夜,因为自此后人便把这时名为南楼的楼阁直接唤为“庾亮楼”、“玩月楼”,也谓之“庾公楼”,乃至省称“庾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古楼内拱仅为12米之高,楼上阁状砖木结构,亦只有普普通通三间砖瓦房,白墙红栏,青布瓦盖,但斯楼荣幸,因人而名,因诗而名。到了唐代,来了个诗仙李白。他57岁时跟随永王李璘东巡,被人诬陷为附逆谋反,被囚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狱中,后来,御史中丞宋若思为其昭雪,释其囚,并让其跟随参谋军事,共赴河南,而这位宋中丞的幕府恰设在古武昌(今鄂州)城中。一夕,李白陪宋中丞夜饮庾楼时,想起庾亮,触景生情,引发感慨,遂写下传世之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馀觞。”
此诗一经流传,这座古楼就更加声名远播,来者品者如潮,以至后世历代雅士和墨客,每至鄂州,必登斯楼。如今,古城鄂州内,借这古楼之名,鄂州人已衍生出鼓楼街、鼓楼街道办事处、鼓楼银座等等地标名和单位处所的美名。
庾亮走后,来了李白。李白之后,一千余年岁月又匆匆而过。我今来游,只因此街现代高楼林立,登临斯楼已不可远眺四方,但在此喝茶,品诗,听戏,赏曲,足可怡然自乐,宽心释怀。况且,庾亮的笑声,李白的吟唱,尚在这里绕梁,和我一块尽情欣赏它的,还有梁间燕子、空中明月,以及远远近近五彩斑斓的灯光。
【刊载于2011年8月16日《鄂州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