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浙江龙游民居苑
龙游,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隶属于衢州,北靠建德,东临金华、兰溪,南与遂昌相邻。咱们从松阳前往龙游,是想在此坐高铁回沪,否则从松阳再回到丽水坐高铁就没必要。到了龙游总得找个景点游览,网上查到龙游主要有龙游石窟和龙游民居苑两个景点。对于看石窟什么的咱们没有什么兴趣,那就到龙游民居苑去玩。
龙游民居苑坐落在龙游鸡鸣山上,是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全国仅有的两处古民居异地迁建保护工程之一。从八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将本县乡间部分缺乏保护条件且具有文物和观赏价值的明清古建筑,集中搬迁到鸡鸣山予以保护和利用,现景区内错落有致地布设了元至清初的牌坊、祠堂、民居、戏台、花厅、廊桥、书院等各类古建筑。
2、入门处的状元牌坊,主人为刘章(1103-1182),龙游溪口镇寺下村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
中状元。
3、丞相牌坊,主人为余端礼(1135-1201),龙游溪口镇冷水村人。
4、“鲤鱼跳龙门”壁照
5、龙游民居苑,占地6.6万平方米,票价50元,60岁以上半价。
6、进门后有一方池塘
7、
8、龚氏民居,原位于横山镇脉元村,清代咸丰三年建造。
9、该建筑二进三开间,建筑呈“八字型”,取“发”之意。后进宽、前进窄,形似簸箕,寓意财源广进。
10、
11、余氏民居,原位于横山镇龙门桥村。建筑始建于1912年,是民国初期建筑的优秀代表。
12、该建筑木雕精细,凡牛腿、雀替及楼栅外侧均雕有戏曲人物图案。这些图案不仅代表了龙游民国初期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还对研究地方戏婺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13、楼上为“走马楼”
14、民居苑里设有茶坊、造纸坊、酒坊、竹器坊、蓑衣坊、蒸糕坊等民间工艺坊
15、
16、
17、“进士第”门楼,原位于横山镇脉元村,属明代早期建筑。主人是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进士龚承荐。

18、
19、“聚星堂”,原位于龙游灵山乡冷水村,为清代早期建筑。前进是楼厅结构,后进为宅室,这种楼屋式前厅后宅结构为龙游清初民居的典型配置。
20、
21、“高岡起鳯”,因其位居高岗,后临凤凰山而得名。为张氏宗祠。张氏家族和睦,九代不分家,又称为“敦睦堂”。据张氏家谱记载,“高岡起鳯”始建于元末,大修重建于清康熙年间。该建筑门楼为重檐歇山顶结构,高大有气势,木雕精细,龙飞凤舞,气势轩昂。建筑用材粗大,为典型抬梁式结构的梁架,无斗拱部件,梁端呈鼓状,横置于金柱和瓜柱顶部,在龙游明清建筑中独一无二。
22、“敦睦堂”
23、

24、
25、
26、廊桥
27、
28、“劳氏民居”,原位于龙游溪口集镇,建于明朝晚期。
29、劳氏民居的堂名为“务本堂”
30、
31、

32、灵山花厅,原位于龙游溪口镇灵上村,清晚期建筑,由安徽富商汪朝钦所建。
33、该建筑以精美的木雕为装饰,大胆运用了龙的图案,主要以繁缛的蟠璃纹(草叶龙)为主。
34、
35、翊秀亭,原位于龙游湖镇衢江北面的鸦雀垄山上,建于明朝万历辛夷年(1581),为石构仿木建筑。
36、
37、马氏宗祠,原位于龙游詹家镇马叶村,始建于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建筑形似四合院式布局,整体高大。宗祠内设有戏台。
38、
39、
40、
41、
42、
43、
44、雍睦堂,原位于龙游湖镇地圩村,系徐氏支族祠堂。
45、
46、

47、傅家大院,堂名“德馨堂”,原位于龙游大街乡大街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傅氏为龙游商帮的杰出代表,祖上曾两次受乾隆皇帝接见。

48、
49、
50、
51、、
52、
53、
54、项氏民居,原位于龙游横山镇项家村。
55、槐庭,原位于龙游志棠镇儒大门村,建于明代中期,世居王姓。该建筑原是一座读书楼。
56、陈氏宗祠,堂名“存耕堂”,原位于龙游塔石镇陈家村,始建年代不详。
57、
58、
59、滋树堂,原位于龙游横环乡上张村,建于清道光晚期,为张氏第18代孙张士棠出资建造。该建筑门楼砖雕仿木结构,四柱三层重檐牌楼式,高低错落别致,砖雕内容丰富。
60、
61、咱们住在龙游市中心,想找个较像样的餐馆吃饭但并不好找。后来终于找到一家外面挂着“冯家大院”,里面挂着“龙游大厨”的餐馆。咱们在这里吃了一顿晚饭,第二天游完民居苑后又打车过来吃了一顿午饭,吃些农家菜,味道还不错,价格也算适中。

62、银酣
63、腌青菜炒毛豆
64、香菇蒸肉糜
65、咸肉骨头炖老豆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