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从以色列回来后,突然发现行程中参观的全都是基督教教堂,犹太教教堂和清真寺都未涉足。想起上海有一个犹太教的摩西会堂即前去探访,走到那里才想起咱们在2011年就来参观过,摩西会堂已成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二战时期大批从欧洲逃出的犹太难民先是逃到日本神户,因日本人拒绝接纳而又逃到上海。当时约有两万余名犹太难民滞留在虹口霍山路一带。1927年由俄罗斯犹太人建造的摩西会堂,就成为当时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场所。
解放后摩西会堂几经他用,2007年重新改造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会堂一楼仍保持犹太礼拜堂的原样,二、三楼是图片和文物展览厅。一旁另有展馆展览当年犹太难民在虹口生活的照片、生活用品及签证文书等珍贵文物。

2、咱们2016年元旦这天去参观,纪念馆却休息关门。

3、把相机伸进栅栏门,拍一张犹太难民浮雕图片。
4、从这张以下的纪念馆图片,是咱2011年年底所拍。当时门票为50元,听说现在涨到70元。

5、摩西会堂又称华德路会堂,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现址。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是一所正统的供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二战期间,逃亡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大多居住在虹口,摩西会堂成为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2007年进行全面修缮,已恢复为1928年时的建筑风貌。
6、三层建筑的底楼仍保持礼拜堂样式,二、三楼为展馆。
7、犹太教创始人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上帝赐予的“摩西十诫”,第一诫中明确规定“不可制造并崇拜偶像”,因此走进礼拜堂见不到任何神像雕塑。
8、
9、二楼展厅里陈列着各国政要来访图片和艺术家创作的有关作品
10、《摩西会堂》
作者:ALBERT AU
11、《联结》
作者:JUDY SINGER
12、混合材料《来自四方》
作者:LAYA CRUST & TEMMA GENTLES
13、大理石《和平》
作者:MAN WAI WU
14、混合材料《盘龙烛台》
作者:IAN LEVENTHAL
15、《外衣》
作者:LISA ROTENBERG
16、《友谊之门》
作者:STEPHEN YAU
17、油画《除夕夜》
崔君沛作
18、《烛台》
作者:KARLA GOLDBERG
19、
20、
21、
22、《何凤山先生》
作者:DONNA GOTTDENKER
23、
24、
25、”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展览
26、
27、
28、从1939年到1946年,在上海出生的犹太难民孩子的人数有400多名。

29、Esther
Veinerman 1920年生于上海,曾是沙逊爵士的秘书,1939年与Albert
Veinerman在摩西会堂结婚。1940年他们的孩子Ran
Veinerman出生,他现在为以中友协主席,曾六次回沪参观访问。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整修前的摩西会堂(下载网络图片)
39、2007年重新整修后的摩西会堂
40、

41、在纪念馆的对面,复建起这座“白马咖啡馆”。1939年,一位名叫鲁道夫
·
莫斯伯格的犹太人在长阳路临潼路口的一座小楼开咖啡店,起名“白马咖啡馆”,成为当时犹太难民聚集的场所。2009年这座小楼因扩路被拆除,现在又按原样重新复建。

42、在纪念馆周边还有许多当年犹太人活动的旧址
43、霍山公园始建于1917年,原名斯塔德利公园,20世纪20年代改名舟山公园。数万犹太人逃到上海后,日本人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公园成为隔离区里犹太难民活动聚集的场所和犹太人墓地。1944年更名为霍山公园,文革期间停止开放,1978年重新开放,1994年在公园内竖立一座犹太难民居住区纪念碑,2015年经过半年整修,在年底重新开放。

44、重新整修后的园景

45、“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居住区”纪念碑

46、为感谢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上海人民对犹太难民的收留,以色列政府和以色列企业特出资修缮此建筑以资纪念。

47、突出“和平”主题的公园花墙

48、新修建的凉亭
49、凉亭顶棚的设计
50、
51、公园对面的建筑是苏联“十月革命”后逃到上海的俄罗斯犹太人修建的公寓楼

52、“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旧址”
53、听公园里的老人说,临解放前犹太人纷纷离开中国,这一带有钞票的上海人用“小黄鱼”顶下这些房子,没想到解放后统统被收归国有。
54、这些老建筑外头经过整修看上去蛮漂亮,但里厢乱糟糟让人住的“挖塞“。
5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