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地中海的女人——法国艺术家沃尔蒂作品展》


标签:
文化法国雕塑家安东尼奥奇·沃尔蒂地中海的女人 |
分类: 雕塑创意与展览 |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法国现实主义运动诞生,雕塑的角色不再局限于社会的纪念性艺术。它超越了浪漫主义、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它试图使艺术重新接近于日常生活,在现实中寻找灵感去达到艺术理想。
安东尼奥奇·沃尔蒂(1915-1989),一位活跃于几乎整个20世纪的法国杰出雕塑家、画家,他的雕塑直追罗丹、布德尔,也经常被拿来与马约尔、亨利·摩尔相提并论。在上世纪上半叶正值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发展、艺术现象叠彩多变的时期,从同时代艺术家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法国艺坛耀眼的明星之一。
中华艺术宫与沃尔蒂基金会合作举办的“地中海的女人——法国艺术家沃尔蒂作品展”,展出以女性为题材的沃尔蒂代表作品,涵括了雕塑、素描、粉笔、壁毯等多种艺术类型。展览带领观众走进法国雕塑家严谨、浪漫、真挚的艺术世界,去认识和回味大师的杰作。
这位“沃尔蒂式女性”总体构型是非现实主义且倾向于抽象化的,但源自古罗马的发型,以及来自伊特鲁里亚艺术的杏眼等方面仍包含一些形象化的成分,沃尔蒂通过这些细节,向地中海文化的艺术宝藏致敬。
这座雕塑描绘的是一个处于人类世界边缘的世界,表现了三个坐着的形象。但僵直的姿态和用烟囱表现的面部,使它们看起来像是介于非生命体和人类之间的某种机器人。在沃尔蒂充满宗教印记的世界里,这件非现实主义的作品表达了一种在缺乏精神动力的世界里所感到的孤寂感。
这件作品展现出沃尔蒂创作灵感中阴暗的一面,雕塑表达了一种巴洛克风格的悲怆感:对人质痛苦的躯体所进行的表现主义描绘,甚至使作品带上了宗教的色彩。沃尔蒂很少将浓重的悲剧色彩倾注于雕塑作品中。《人质》的形象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相似性,表明其或许代表了在苦海中挣扎的人类。
作品标题来自于查理·卓别林的同名电影,沃尔蒂塑造了一个没有脸部、被束缚在工服中的男子形象,长度不成比例的扳手直指电影中在生产线上工作的主人公夏尔洛。艺术家将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劳动服”不仅是高危作业中所必须的保护,也象征着中世纪骑士的甲胄。
雕塑的名字源自法国大革命时设立的共和历中的一个月份。芽月是春季的开始,作品不符合现实主义的规范,夸张地表现了自然的繁殖力:大尺寸的胸与腿显示出孕育生命的女性的特征。《芽月》摆脱了现实主义而倾向于抽象画,使作品更接近原始艺术的表现。
这件作品的构思来自于沃尔蒂“蜷缩的女人”或“球状的女人”的创作主题。艺术家抛开学院派的人物比例,重新定义女性身体的尺寸,将其塑造为球形或卵形的状态,呈现出胎儿的姿势。作品中的女性代表了子宫,折射出生命起源的隐秘,这种隐秘贯穿于沃尔蒂作品的始终。
1960年,沃尔蒂完成了这件作品的第一版草稿,并将之命名为“纪念性雕塑”,但在他有生之年却最终没能完成这件作品。这件雕塑的风格表现出一种史前手法,而非传统的动物创作。作品中的公牛是虚弱的,可能即将成为祭品。沃尔蒂在这件作品中特意表现出的粗犷笨拙,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带有一种象征主义的意味。
这件作品是依形而雕的一个范例,艺术家依木材或石材的形状施展他的雕刻技艺。沃尔蒂通过清除坚硬材料的碎块,令作品从材料中浮出:这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位原始的造物者。该作品的人物线条粗犷,表现出一种简单而古老却始终如一的信仰。
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是万神之神宙斯的女儿,分别代表了人生中的三种美好品质。她们既实现了沃尔蒂重温地中海文化的艺术之源的夙愿,也满足了他对于充实而积极的女性形象地渴求。这件作品带有希腊雕塑的特有痕迹,从构图中可以看到虚实交替所产生的和谐,体现出青年女子的敏感和古希腊少女特有的羞涩。
阿拉伯式花纹是一种动感的曲线,通常用于装饰。从浪漫主义开始,这种图案就被赋予多种含义,在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这件雕塑体现了沃尔蒂的审美原则之一,将虚与实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头、手和脚都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处理,而整体形态却是较为抽象的——形体审美的重要程度胜过了人体构造的精确性。
这件雕塑表现出沃尔蒂对几何结构的追求,实现了一种对身体,特别是对脸部的简化的描绘。雕塑十分性感,但又用身体语言表现出一个自省的姿态。她的双眼是空白的,意味着她正在审视自己的内心。这一切都是含蓄的,带着精致的诗意。
《遐思》是沃尔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是表现沃尔蒂审美的典范:整个身体姿态奇异,上部和下部形成对比。虚实的交替减轻了这部分结构的重量感,表现出温柔而诗意的女性形象。身体的下部分运用了粗凿青铜,其厚重感表现出粗壮有力的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