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融合·创新——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


标签:
文化融合&创新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中华艺术宫 |
分类: 雕塑创意与展览 |
去中华艺术宫看画展,正碰上由市科协、市文联、中科院上海分院、市对外文协联合主办的题为《融合·创新》的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开展。五个展区的展览大量运用了多媒体影像来表现,在多重影像与声光共同塑造的展览空间中,咱们反而感觉展览的内容比较空洞。作为科技盲,咱们更感兴趣是那些有实物展示并且能看得懂的。
荷花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因为它是自然界中的“纳米高手”。在显微镜下发现,莲叶的表面有一层茸毛和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水在这些纳米级的微小颗粒上不会向莲叶表面其它方向蔓延,而是形成一个个球体,就是莲叶上滚动的雨水或露珠,这些滚动的水珠会带走叶子表面的灰尘,从而清洁了叶子表面。莲叶的这种自洁效应,即微纳米效应,也称为莲叶效应。科学家受此启发,模拟莲叶表面,发明了那么自清洁的喷雾和建筑涂料。
这是一个以不锈钢材质放大肉眼看不见的原子舞蹈景观。纳米晶体的链接本身具有流动与变幻,如音乐般的律动、舞蹈般的节奏、雕塑般的美妙,存在充满变数的神奇。在该作品中,纳米化身一个隐形舞者,建立于科学观察之上的想象,使它成为超越通感的艺术表达。
宇宙万物都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而所有物质状态都是悬浮在空中,包括我们居住的地球。用透明水晶树脂凝结了工厂废弃金属铁屑,让它们悬浮在另一物质体内,它们被封存而变成艺术品,被人们所欣赏,不再是被遗弃的工业垃圾,从而暂时改变了它们的命运轨迹。
通过对包括纳米介孔碳、半导体纳米线和纳米粒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和电子衍射图谱等多张科学电镜照片组合处理,形成科技材料剖面展示形式,成为拥有结构美感于现代波普风格的艺术家自画像CG作品。
自然界物质之所以有不同的性质完全是由于他们的原子结构而造成的,比如碳可以有多种结构:密排六方、金刚石、碳60结构等。石墨烯、碳60、碳纳米管,都是纳米材料中大自然挥洒碳元素留下的点睛之作。除了水,含碳化合物是生物中最普遍的物质。由细胞合成的含碳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或生物分子,音乐碳原子在组成生物大分子中的重要作用,碳元素是无可取代的,是造就生命体的根本。
Chris Wood曾在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学习家具设计,对光线的着迷引导她不懈探索玻璃的物理和视觉特性。随后,她前往皇家艺术学院玻璃专业学习。在那里,她参与了一些大型建筑项目,处理光线和空间问题。借由玻璃这种材质,Chris不断探索光线之美。上图是一排LED灯将光线聚集在装有透明液体的玻璃杯,从而在杯子背面的墙壁投射出规律而灵动的光影图案。
宝石画是以天然和人造宝石矿石的自然研磨颗粒为创作原料,由画家通过特制的铜笔,将微小的矿物质颗粒在木板等材质上配色绘画,形成极富肌理感、立体感和宝石璀璨光泽的艺术品。
Super Natur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