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眼睛与思想——印度艺术新的介入》展览

标签:
文化眼睛与思想印度艺术新的介入展览中华艺术宫 |
分类: 观画摄画欣赏画 |
亚穆纳河是恒河的最大支流,在印度神话故事中被视为“生命女神”。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作家关注河流及它与都市群体的相互关系,并追溯其在整个德里地区的影响。这件作品强调了前景中不规则的石头与作家站立的特殊节点,从而使观众用一种线性的视角来观看人后的背景。
萨钦 ·
卡尼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打破传统规范和约束的关注。在这件作品中,一系列不同的主题层层堆积着:两位主角占据着画面的前景,画面的重点被放置在远方有着小型飞机的天际线上。他熟练的画法使飞机看起来像飞行的鸟儿,给画面增添了强烈的吸引力。
这幅画与上图有着相同的人物构图,此作品中的天际线表现为连续的文本写作样式。作品的前景中有一些微型圆状排列,画面的重点在中间的三位主人公身上。
作家借鉴了19世纪日本版画艺术家歌川国芳的日本武士形象,在《粉色尖叫》中对“类似于击后刹那间的眩晕”所产生的夸张地、戏剧化地反应:他们嘲笑那些有创造力的尝试像是在实验室里做恐怖实验——实际上是用自嘲的方式自娱自乐。
《为麦克 · 凯利接力》是对美国当代艺术家麦克 ·
凯利致敬所创作的作品,反映的是艺术是思想前赴后继的行为,有时会因为一些个体的死亡(如凯利)或失败(如我们中的很多人)使想法的推进遭到中断。作品中心的深色部分来源于凯利的一件装置作品,形状被模仿为棺材,而我们仍然直奔而去。
《午餐》是《守护者》的延续,灵感来源于农场工人为找工作而移民至工业城市。作品关注这些工人们在城市里暂住的生活状况及方式——在短暂的进餐休息时间,他们大多数人都站着吃饭——低收入显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艺术家侯赛因是该作品的主角,他在作品中的形象并不是惨遭法西斯迫害而被放逐逃离的难民。相反他被赋予了超能力,就像《罗摩衍那》里的猴神哈努曼一样。主角是侯赛因和哈努曼的结合体,他手持毛笔和油灯,带着侯赛因的艺术标志。
在《受伤的工具》中,一头驴子默默地驮着装满工具的马鞍,工具尖锐的边缘用绷带包扎起来,绷带上残留着血迹——这是一种对“文明暴力”现象的独特且强有力的暗喻。
作品用盐在沙滩上拼成文字或符号,这些字符转瞬即逝,因为它们很快会随着潮涨潮汐被海水溶解和吸收(象征对遗忘的抵抗)。作者以此来阐释消费主义文化的稍纵即逝。
“带着满口的祷告词,怀揣梦想,我们终会到达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是作者模仿粉笔在学校黑板上书写的形式,写在油画布上的一句话。身着校服的孩子们,在学校这个装配线上一起上“早课”,其中书包承载着对明天的“期许/允诺”。作品体现了基于印度细密画的独特艺术。
城市的规划者在这片土地上画上了网格,把他们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愿景插入土地。原来疏松的土地被灌注密不透风的水泥,承载着城市的重量,丰厚的资本取代了河流和土地。
科穆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某种形式上,他的绘画经常被视为一种对社会政治事件的反抗。受父亲政治倾向和一些学生政治团体的影响,他的作品表现了他所目睹的孟买城市化快速扩张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