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江清真寺邦克门楼
前不久,咱们原本是想到松江仓桥梨花节去游玩。出了地铁松江南站,被指路上了35路公交车,车在松江老城区绕了一大圈,最后在城西的仓桥站下了车。梨花没有看到,却误打误撞地游玩了“杜氏雕花楼”和松江清真寺。
下了车,见有一条河,河远处横跨着一座五孔石拱桥。河两旁的民宅虽破旧,但明清味十足。河旁的“灌顶寺院”似新修建,雪白的墙,锃黑的瓦,高高的马头墙,老有气派的。看老房子比看梨花有意思,咱们立刻驻足。
这片区域是仓城老城区,因明清时期建有漕运粮仓而得名。这条河是老市河,沿河而建的桥梁、宅第、店铺、庙宇鳞次栉比,是当年松江府的市井中心。老城区仍保留许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虽陈旧破落却有历史积淀。

1、位于松江老城西端的大仓桥,是一座高10余米,跨度50余米的五孔拱形石桥。建于明代,因桥南原为松江府漕运仓城,故俗称大仓桥。

2、大桥旁这座新修的寺庙叫“灌顶禅院”,原址是明代的关帝庙。
3、
4、朝东的大门紧闭,不得入内一窥。
5、
6、

7、
8、大仓桥
9、
10、桥堍旁的民宅看着就有些年头
11、
12、河旁的这处民宅看着虽然破旧,但高墙连瓦的像是从前的大户人家。
13、
14、
15、

16、

17、杜氏雕花楼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现存四进。第一、二进为清代老楼,第三进是民国时期翻建的新楼,第四进是平房杂院。前三进均为走马楼。雕花楼现为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内有文房四宝、皮影、昆曲、根雕、顾绣、古董家具等传统文化展示。

18、第二进的大门
19、
20、第二进的天井
21、第三进的雕花厅
22、根雕
23、根雕
24、根雕
25、根雕
26、农耕文化
27、
28、
29、
30、
31、余天成堂
32、顾绣
33、顾绣
34、闺房
35、品茗馆
36、秀才馆
37、雕花楼内的几十扇保存完好的雕花门窗是看点
38、杜氏雕花楼旁边还有一座老宅叫费骅宅,现为上海书画院松江分院,不对外开放。
39、老宅的马头墙
40、在老城区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华亭年老街。西林寺庙前街太杂乱,还是程十发艺术馆内清静。
41、艺术馆正在展出毛国伦、毛冬华、孙清祖孙三代的画展
42、松江清真寺位于缸甏巷21号,建于元至元年间(1341-1367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伊斯兰教寺庙。核心建筑为朝向麦加的“窑殿”。明代,朝廷允“敕建”,遂又扩建邦克楼、礼拜殿。清代添建南北讲经堂等附属建筑。其中,邦克楼与窑殿形制相仿,建筑华贵特异。为砖砌砖雕仿木结构,外观颇具宫廷气派,而内部却为阿拉伯式砖拱穹窿顶,交融中外建筑风格。
43、大门与内照壁
44、
45、先贤古墓相传为建寺者安葬之处,上有墓铭志称墓内安葬的是元代松江邑守达鲁花赤。其墓石形制与古代中亚穆斯林墓茔酷似。
46、邦克门楼
47、

48、邦克楼原本是清真寺召唤穆斯林来作礼拜而建的塔楼,而这座邦克楼却是一座融阿拉伯与中国建筑风格为一体的门楼。门楼上有精细的砖雕和古老经文。

49、门额上的经文是:“安拉授意世间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是麦加的克尔白清真寺。”

50、门楼四角的砖砌斗拱,型制特异,工艺精美。
51、阿拉伯文书法

52、礼拜大殿的前殿为明代建筑,坐西朝东。穆斯林沐浴脱鞋后进入此殿聚礼朝拜真主,是伊斯兰教圣洁之地。
53、殿内冬铺地毯,夏铺凉席。
54、礼拜时刻表
55、后殿为元代建筑,砖拱球顶,三面有门,殿内有礼拜朝向之凹壁,屋顶施重檐十字脊,俗称窑殿、无梁殿,体现了元代中国与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殿内有穆斯林教徒正在作祷告,不能进后殿拍摄)
56、讲堂

57、
58、历代碑记

59、小花园

60、穆斯林作祷告前用于沐浴和洗手脚的水房
61、200年的瓜子黄杨树

62、300年的桧柏树
63、
64、清真寺,阿拉伯语称“麦斯吉德”,意为叩拜安拉的地方,又称为礼拜寺。元代政治家赛典赤·赡斯丁曾奉敕重修伊斯兰教长安寺,奏请赐名“清真”,至此中国始有清真寺之名,并沿用至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