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去中华艺术宫观展


标签:
文化中华艺术宫艺术作品展览 |
分类: 观画摄画欣赏画 |
中华艺术宫共有12层楼的展出空间,首次开展分别有《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名家艺术专馆》和《名家艺术陈列联合馆》以及巴黎奥赛馆的特展。
那么多展馆和艺术品,要想一次看完是不可能的事。咱们第一次去观展时,主要是看《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特展和纪念上海美专建校一百周年展。这第二次又去时,看了《国际美术珍品展》和其它三个馆。还有名家专馆和联合馆,就得等到下一次再去观看。
在《国际美术珍品展》中,有大英博物馆“人的造型”主题展、法国雨果博物馆“维克多·雨果”主题展、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世纪30—80年代艺术演变”、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的当代艺术和墨西哥新生代艺术家哈维尔·马林的雕塑展。荷兰国家博物馆的两件藏品维米尔的《读信的蓝衣少女》和伦勃朗的肖像画,因撤展没看到。
在中华艺术宫里观展,不让拍摄是最令人不爽的。被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的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咱们都进去参观过。面对海量的艺术品根本不用担心不让拍摄,唯一的担心就是怕相机的内存不够。因此对中华艺术宫不让拍摄这一点很不理解,希望今后能有改变。

作品表现了中国的十二生肖、外国人和作者自身。作者是当代新西兰华裔艺术家,她利用塑料面具和红色流苏进行创作,而这两种都是中国制造并出口至世界各地的产品。她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肖像,表明她与海外华人的联系。用外国人的面具强化了隔阂的理念,探索由世界人口和货物流动引起的文化和个人认同问题。
《阿特朗吉》采用的是古氏积木的基本形状,古氏积木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在新西兰广泛使用的教学工具。古氏积木最初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后来被新西兰的语言学校用来作为毛利土语复兴计划的一部分。在这件作品中,类似棒子的形状围紧在一起,表现出一个双臂向上举起的抽象人形。

《家谱III》是戈登·沃尔特斯“Koro”画作的代表。“Koro”是毛利语,指毛利艺术中象征生长和生育的图案。这种图案来源于一种当地蕨树展开后的嫩叶。在毛利艺术中,Koro最初曾用在雕刻和纹身上,之后又出现在绘画元素中,充当一种维系新西兰土著居民之间宗谱关系的符号。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对这种传统的敬意。
作品包含诸多象征元素:传统纽埃Hiapo、藤蔓、浓密的绿色云团或漂浮的岛屿,以及作者自创的个人符号,最终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梦想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