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由原南市发电厂改建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2012(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为开馆展览。展览以“重新发电”为主题,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98位艺术家的作品展出。展览集中展示了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也呈现了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总面积有几万平方米,观众要从一楼到五楼看完全部展览,还是蛮考验体力的。

2、《关联结构》2012
作者:鲁西·奥塔 + 乔治·奥塔(英国+法国)
3、衣服通常被理解为社会或团体差异的标志,或个体差异的表现,奥塔的作品则对这种理念提出了挑战。通过拉链和连接部件,衣服成为了一种社会关联与结合力的媒介。而着装的统一性则通过中性的外形挑战了传统社会标志对人群的划分。

4、《丽贝卡》2012
作者:藤原西蒙
5、《千手观音》1997-2012
作者:黄永砯(中国/法国)
一千只观音的手被安装在一个钢铁结构上,它是杜尚著名的瓶架的放大。杜尚以“现成品”的概念,点化日常生活器物为艺术的精神,同样体现在千手观音手持的一千种物品中。这些日常生活物品无所不包,一经握持在慈悲者的手中,转化为抚慰芸芸众生的法器,并和空间中老发电厂的痕迹一起,提出这个空间的新生:从物理电能的输出到精神力量的输出。
6、《图腾汽车》2007
作者:美国 切克·马克姆特里
7、《帕斯卡尔之柱》2011
作者:帕斯卡·马而蒂那·塔尤(喀麦隆)
8、椅子造型(未完成)
9、装置《无穷柱》2012 作者:欧阳春(中国)

10、把现实生活中分属不同物理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功能属性的物品用一根不锈钢管串连起来进行混搭调配,让观者感受物品齐聚带来的力量或者说是讽刺,又能让观者从每件物品中找到相应的心理经验和感觉。
11、《井》2012 作者:沈远(中国/法国)
12、《井》将闽西南客家土楼的建筑模型倾倒,创造观者俯视的视角,从而得以看到这个结构后部的秘密。客家土楼的闭合结构,是中国传统宗法家族最典型的形象。
13、《海葵》2012
作者:巨燕(中国)
14、《光,像羽毛一样飘落》2012
作者:王郁洋(中国)
15、《上海电力百货大楼》2012
作者:石青(中国)
16、《楼梯》2009
作者:莫妮卡·索斯纳斯卡(波兰)
这是一段延伸的楼梯,它对于展览空间而言太高了,故而不得不被压低。经过变形后,它成为了一个非功能性的物体,从笔直的形态转化为不规则的蜿蜒蛇形。扭曲的钢铁制品丧失实用功能之后,成为最具复杂性的结构主义雕塑,甚至具有了有机体的形态。作者的雕塑,不但复活了艺术史中悠久的无用物传统,也形成了工业时代的巨大的美与巨大的暴力之间的张力。而这个扭曲变形的过程看来还尚未消停,力量的转移和消长将继续下去。
17、《天空的记忆》2010-2012
作者:西野康造(日本)
18、摄影《病历》1971-1985
作者:鲍里斯·米哈伊洛夫(乌克兰)
19、《天文台:马诺拉岛文献》2010-2012
作者:奈扎·H·康(巴基斯坦)
20、《不同颜色的状态:中国国家绘画-浅棕色》2012
作者:现实主义社团(法国/匈牙利)
21、摄影《玉门》2009
作者:庄辉 旦儿(中国)
22、装置《天眼》2012
作者:宋振(中国)

23、装置《奥塔水净化处理厂》2012
作者:鲁西·奥塔 + 乔治·奥塔(英国 + 法国)
24、净水配送
25、净水装瓶站
26、江水净化
27、透过博物馆三楼玻璃,可望到浦江美景。
28、望出去的风景
29、《17世纪西西里岛耶稣会在中国》2012
作者:萨卡蒂实验室
30、灯光混合器《无星》2011
作者:马西莫·巴托丽尼
31、《铸模传统》和《壁纸》

32、这个俄罗斯行李箱既是祭坛(崇拜艺术)又是反祭坛(否定艺术)。蜡烛与串珠象征对任何创造物的崇拜。

33、僵尸游戏
34、法国孔巴斯作品
35、法国帝格朗尚作品
36、

37、
38、遥望中华艺术宫
39、原发电厂的巨大烟囱
40、重新发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