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


标签:
文化英国托尼·克拉格雕塑绘画展证大喜马拉雅 |
分类: 雕塑创意与展览 |
他是唯一一个在巴黎卢浮宫举办个展并且还在世的艺术家,他囊获了包括特纳奖、皮蓬布鲁克雕塑奖、日本皇家世界文化奖、大英帝国CBE勋章等所有艺术界人士趋之若鹜的奖项。他是一个从化学实验室里走出来的雕塑界传奇人物。他说生命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惊喜,他把这种感动倾其所有地投注在雕塑当中,他就是英国雕塑界的领军人物托尼·克拉格。
挤拉、扭转、延展、凹陷,是托尼·克拉格作品的最直接视觉感受,在材料运用上的巧夺天工是贯穿托尼·克拉格整个艺术生涯的最为显著特点。混合了神经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各个领域元素的灵感构思,赋予在城市垃圾、废弃塑料、人工合成材料、青铜等各种材料上。几十年来,托尼·克拉格确立了在当代艺坛的地位,也成就了一件件惊世之作。
一个马铃薯,被加上了塑料的五官和一顶帽子,摆出20种不同的造型,最后定格在照片上。这张《马铃薯脑袋》深受70年代美国最流行的波普艺术的影响,作品中不难看出托尼对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的模仿。
这件既抽象又唯美的雕塑作品,是由废弃的塑料、金属、玻璃等构成几个色泽艳丽的圆锥体,堆垒成类似于教堂塔尖的造型。最出彩之处在于每个零件之间不用任何黏合剂,纯靠重力的作用成型。该作品于1988年获得英国最重要的艺术大奖——特纳奖。
13、作品的形态相互捆绑、难解难分,各个部分向周遭空间膨胀。表现的是人类消化食物过程中,肠胃在酶的作用下,蠕动伸展后呈现的形态。这种和肠胃消化有关的奇思妙想与托尼的自身患病有关,由于托尼因病不能够食用吸收叶脉植物,于是开始涉猎医学,并触类旁通到雕塑中。
这件作品远看就如同一个蜂窝状的圆球,托尼解释说,这件作品融合了他三位助手的脸廓,他们像是在共同分享一块皮肤,而你也可以透过这些洞孔看透他们皮肤之下

在作品中,托尼将人体的重构延伸和夸张到了戏剧性的程度。作品以有力的延展动作曲折向上,像手肘的大力动作一般。用木材层层堆叠起来,就像大地的土壤一样,却又被切割、削去,就好似被自然的力量所侵蚀所致。
28、这只“手”的表面覆满凸起的二进制数字1和0,1和0是计算常用的二进制的语言。作者认为当今是一个计算机操纵的时代。
作者“陷入沉思”系列,将信息社会中现代人各种纷繁复杂的情感和思绪用具体的雕塑形态来表达。这些或纠结的思想,或彷徨无措的情绪,或摇摆不定的想法,通过雕塑的具象化,更好地让人们认识自我,了解思想背后的社会心理现状。
这似乎是一个新的物种。作者曾解释这是狗,它是人类远房表亲。之后,他又解释这是狗的肠子。也许这究竟是什么他并不在意,但他将堆放在一起的各种容器通过聚氨酯这种材料联结起来,令它们看起来如同生长变化的有机体一般,向着空间的各个方向伸展,他似乎正在创造新的物种。
这原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生命,体型非常小,全身长满孔。作者将非常小的生命体放大,并模仿古埃及的容器形状进行变形。
这件表面完全用骰子粘成的作品据说用了近19万枚骰子,令人叹为观止。骰子首先和运气有关,因而暗合了事物偶然性的本质。作品表面的骰子,就像人体的毛细孔。通过骰子,人体的皮肤就能呼吸顺畅;出汗的时候,汗会通过毛细孔一点点往外蒸出来。而作品整体向上的形态也和水蒸气上升的情状非常相似。
“在雕塑领域,我自己就是一个杂食者。”这不单单说的是作者对于材料的杂食,更在于他对于神经学、生物学、病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元素在雕塑领域的兼容并包,改变了人们对物体的固有认知。“不光是塑料废品,甚至人体内的DNA都可以做成雕塑”,作者如是说。
看完展览,咱向展馆人员提意见:“为什么不把每件作品的名称介绍贴在作品下面的基座上,而是几张并排贴在离作品很远的墙壁上,让观众看起来多累啊。”答曰:“这样贴法可是托尼·克拉格的要求,他要让观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啊,这个英国老头说的很在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