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010-11-18 20:27:52)
标签:

文化

第八届

上海双年展

巡回排演

分类: 雕塑创意与展览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刘小东《入太湖》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刘小东《出北川》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3、刘小东工作照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4、刘小东工作照

 

文字介绍:

刘小东的作品最大特征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可信的世界。之所以可信,是因为他作品中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物。这种具体,不仅仅指他不加修饰地描绘了人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时期人的精神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现实中的生存状况。

 

他的画使人们意识中松散的空间变得紧凑起来,在视线与精神上都与画中人物“对话”,因为他画中的人物就是存在于一个特定时期中的可信的实在。他的画无须解释、猜测、联想,而是有一种通过直观迅速逼近人的认识的性质。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5、展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6、展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7、展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8、展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9、展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0、展品之一

以上展品占据了美术馆底层的一个大空间。一进入这里面,就见到整个空间的四壁画满了水墨画,画的内容包罗万象。再看看地上,摆满了各种表现农村生活和耕作工具以及表现农村精神文化的实物。由于满屋子都是挤挤攘攘的观众,再加上光线又暗,让人很压抑。咱赶紧往外逃,连作者是谁,作品的名称是什么都没顾上看。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1、《带租赁艺术家》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2、《带租赁艺术家》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3、《带租赁艺术家》

 

文字介绍:
作为“巡回排演”的第四幕,上海双年展与著名国际策展组合WHW小组以及德国艺术家组织葛诺特·法伯合作,借助他们虚构的人物形象葛诺特·法伯,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排演。WHW构思主题,邀请葛诺特·法伯这位虚构人物作为表演者参与演出。剧本以阅读列表的形式出现,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要克服诸如多语言之间的翻译、相互间的偏见、因知识产生的鸿沟以及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与障碍,并借此进一步讨论艺术自治和宣传有何相关?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界限在何方?观众的必要性是什么?以及什么可以被展示而什么又是隐秘的等诸种问题。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3、外国艺术家展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4、外国艺术家展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5、外国艺术家展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6、玛琳·莫奎《我哥哥在莱戈斯》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7、玛琳·莫奎《心脏藤蔓》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8、玛琳·莫奎《铃》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19、玛琳·莫奎《巨型桌》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0、夏阳作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1、夏阳作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2、夏阳作品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3、夏阳作品之一

 

文字介绍:

“毛毛人”是夏阳艺术造型特有的形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夏阳就用“中国写意”和“照相写实”的不同手法来表现“毛毛人”的意向和状态。20世纪90年代他又开始用金属片来表现“毛毛人”。

 

夏阳用金属片做的“毛毛人”被叫做雕塑,但这些雕塑显然与日常见到的雕塑不一样。那一片片曲回弯折的铜皮,与其说是锻铆的痕迹,还不如说是水墨的笔意。面对夏阳的“毛毛人”,猛一看会精神抖擞,再一看若有若无,会让人感到趣味无穷。这就是艺术之妙,妙在似与不似间。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4、吕山川《消失的绘画》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5、吕山川《消失的绘画》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6、吕山川《消失的绘画》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7、吕山川《消失的绘画》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8、吕山川《消失的绘画》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29、吕山川《消失的绘画》之一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部分展品(二)  30、吕山川《消失的绘画》之一

 

文字介绍:

吕山川所作的工作并非一种艺术考古学的研究,而是表达自己对现实事件的反应。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他对“当代”的理解是艺术家的表达应该与现实有关,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生活在社会急剧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都切身地感受着现实对于他们的作用域影响,他们处于全球与本土、自我与社会强烈互动的张力之中,由此内在也生发起表达现实的愿望。可以说,以“当代”现实为资源的艺术创造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最引人入胜的文化特征。

 

但是,就吕山川而言,他对于现实的表达又是与众不同的。他的艺术有魅力之处在于他的创作体现了自我与事件、语言与媒介、绘画过程与行为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概而言之,他的艺术是事件、媒介和行为三位一体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