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谈戏论戏 |
这首诗是俱乐部的同学写的,我略作更改,当一个引子吧
此身原已丰神秀,
又引花旦意态柔。
自成一家演盘妻,
独惊斯世擅风流。
第一场 惊艳
陆先生出场后的那段唱,那些身段动作眼神,足以在这个空旷的舞台上为观众构筑出鸟语花香的扬州二月。具体的,书生有赏析文详析,咱们也不多讲,只说一处,那就是扑蝶的动作。
扑蝶,其实是个程式化动作,若是在戏校,恐怕也是老师必教的动作之一。然而,然而,纵观目前能看到盘妻索妻中所有扑蝶动作,没有一个做的如陆师那么到位!
扑蝶动作,再怎么优美,都不难做到,但是经常为人所忽视的,也是最关键的,是扇子扑下时的眼神。引用俱乐部同学评论:陆先生的扑蝶,扇子扑下,眼神已起来了,扇子扑下时,她看的不是扇子底部,她的目光在那个时候已经非常迅速地挪动到了扇子的上方----也就是说,扇子一扑,蝴蝶已经飞开了,一来符合实际情况,二来也显得生动。如果平时生活注意的话,可以发现蝴蝶的舞姿有特点的,你去捕捉,它会突然飞开,但飞行轨迹会出乎你意料之外,可能是绕着圈地飞舞,那可是非常有特点的,相当的灵动,相应的,这个眼神速度要快,变化要灵活,表情要到位。
你且看旁人在盘妻索妻中的扑蝶,那眼神之呆滞,哪里能让观众看得到蝴蝶啊!若这能看到蝴蝶,那蝴蝶也太木了吧?
此外,还要提一下,此句之后,眼神随蝴蝶而走的那个转身,这个执扇的姿势,这个身段真是太美了,雅致大方,但很难做,和陆先生的下场动作一样,是很多演员想学都未必能学好的。
陆盘妻细节赏析-眼底天地宽(惊艳)
梁玉书与谢云霞一见钟情的这“一见”,陆先生有着一整套的“惊艳”动作,书生也有详细分析,可以说,从这一整套动作中,你可以非常清晰地看清楚梁玉书的心理活动,很有层次感,个性鲜明。当然,我们这里也只说细节。我要说的是,扇中窥美人这一动作。
以前我也曾提到过:第一梁玉书,越皇竺素娥,在演《玉蜻蜓》饰申贵生,偷看王志贞时,先把扇子挥开,在扇骨缝中窥视,而后,又推开扇子再看
,当时我立刻联想到陆先生在《盘妻索妻》“惊艳”一折中与之神似的动作设计,据陆锦娟俱乐部的访谈,陆先生更是从不曾观摩欣赏竺素娥先生的演出,那么,这相似的动作设计,除了英雄所见略同,还真想不出其他的形容词来解释。
为什么袁雪芬老师会觉得这个动作特别,到位?那是因为,这一动作完全体现了书生用扇的随意性和工具性,扇子根本就是手的延伸啊,又可遮去点冒昧欣赏的不好意思,又能如此风雅地窥视美人,何乐而不为?
有人不理解这个动作,妄评陆先生做此动作时左右手交替持扇,是死套程式。听到这个意见,我不觉大笑。如此理解,那才是真正的死套程式啊。程式动作,只是人物塑造的手段,最终是需要为人物塑造服务的。陆先生在盘妻索妻中做此动作,与竺皇在玉蜻蜓中做此动作,有相似之处,都在书生惊艳之时,却也有不同,不同的根源,就在于人物定位。《玉蜻蜓》中的申贵生,对王志贞一见钟情,即便其是尼姑也无所顾忌,塑造的是一个风流才子的形象,所以这套动作做下来,讲究的是一气呵成,突出其风流不羁,而《盘妻索妻》中的梁玉书,不论怎么说,是久困书斋的相府公子,乍遇美人,虽是一见倾心,纵然相府公子,一时之间,却也难免有点手足无措,塑造的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这套动作就不能过快,必须有所变化,要表现出实诚君子初惊艳这一时刻里的无措之感。同一个动作,在塑造不同人物的时候,就应该作出不同的变化,否则,对程式动作孤单地进行理解,根本就不清楚为何要做这个动作,那真的就只能死套程式,对人物塑造更是毫无意义可言了。
陆盘妻细节赏析-扇中窥美人(惊艳)
接下来,便是归还玉佩了。我可以负责地讲,旁人演出盘妻索妻,惊艳一这归还玉佩都是以手还物,唯独陆先生借扇递交,先递给丫鬟,再由丫鬟转交。这样的设计,既托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历史真实感,又显示相府公子知书达理的品格风采。忘情可以,可你不能把基本礼仪都给忘了。毕竟,这是梁玉书啊!这一点,我赞同巍巍同学说的““大家教养的孩子无论父母怎么宠溺见了外人还是要有正经礼数的”。即便是宝玉“见水溶王爷及初见林妹妹都是毕恭毕敬的”,也不曾有说话忘了情不觉动了手之举吧----那应该是在有一定感情积累之后才会做的动作,哪有才一见面就成这般模样的?还是那句话,毕竟,这是相府公子梁玉书啊。
陆盘妻细节赏析-托扇玉佩还(惊艳)
美人下场,请注意陆先生那眼神,便是书童一旁不解询问都被忽视了,心随美人归了嘛。这里也不多谈,只讲一个细节,猛一停顿时的折扇动作,书生赏析文中也有提到:
那小姐不知姓来不知名,(快走几步又突然停住,猛然想起自己的疏漏来,注意那时背在身后的扇子,随着脚步的停顿以及伴奏的声音,而猛地反方向一动。又是细节又是细节,呵呵!!
坐过快速行进的列车不,一个急刹车,人便会因为惯性而往前一倾,而在此时的梁玉书,则是用扇子往后一摆来衬托他身体前倾急忙停步的身姿,这个举动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哎,多么精彩的演绎呀~~~~)
这个细节,实在是很妥帖,便是尉少秋先生,都不曾顾及到这点,那一停顿,也只是以脚顿地尔。某些版本更好,直接切去波折的心理活动,早就心急火燎地下场追去了,哪里还有这许多层次,更遑论这些到位的细节了。
陆盘妻细节赏析-心随美人归(惊艳)
第二场 托媒
这里要提的,是陆玉书气定神闲的状态,以及陆版谢云霞与丫环的进屋之举动,这些我曾经撰文写过,偷懒了,直接转贴吧:
相较陆先生在盘妻托媒中的表演,个人觉得更为妥帖:追到门口,小姐入内----大局已定,终可松一口气,剩下的么打发小厮去问了,于是边转身----这个转身似有点不好意思在里面哦----边随口吩咐----不过即便是随口,也用了个快字强调急迫性哦,嘿嘿。往侧面走的样子,貌似是打算去歇口气吧?顺便整理下衣冠,一路追随虽不像旁人那般猴急,但总归会有点点衣衫不够端正吧。那个整理水袖的动作,正好是恰逢其时了(两三月的天气,不过是追随一个大家闺秀,至于需要去擦汗么?具体请看下文的考究)。却不料小厮提及是刘先生之家,愕然,再次转身观看,2个转身,看似简单,却包含了2层不同含义,很鲜明地体现了相府公子的气度,少年儿郎的羞涩,想要追到谢云霞的急迫等等。
顺便提一句,“陆盘妻”中,谢云霞和丫鬟先避入门内,未知诸位可曾注意到,在前开路的丫鬟尚有个推门的动作,很得当啊。请注意,是丫鬟在前带路,是丫鬟前去开门,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难道丫鬟不带路不开门,让小姐去带路去开门?开门么,自然该有个推门的动作,你且看别版,除了萧雅《盘妻索妻》电影是改门口为大士庵外,其他诸版《盘妻索妻》中的谢云霞需要进门的,可有推门动作?没有开门的动作,你莫非有什么魔法,直接穿墙而入了?那不是进门,那是撞墙了。
哦,或许大门藏在弄堂里,不过,刘先生家再穷,也不至于有那等大门吧?刘师兄出场的时候,说的可是
“啥人在我门口”啊。或许是那种大宅院,不过,一来,刘府相对梁府更为窘迫些,能否有如此大门尚在一说,二来,即便如此,可是丫鬟在前带路了?
再特别讨论下丫鬟书童应当在前带路的问题。梁玉书出场怎么叫的:梁福梁宝,带路。并不是说小梁肯定不认识路,这是公子气派。谢云霞出场是怎么样子的?丫鬟先出来,喊了一声“小姐快来”。这和梁玉书出场同理,大家闺秀的气度。哦,回家的时候,反倒成了小姐带路了?就算小姐心急想走,作为奴仆,抢在前开路这是本份。似这等不中用的奴仆,不如辞了算了,呵呵。这和小梁的追踪却是不一样的----小梁追踪谢云霞,唱的那一段,纯粹是心理活动,察言观色的书童并不知晓小梁的目的,故而只能紧随其后,但请注意陆版的速度,一来小梁并非是那等猴急样,虽走得急,却依旧维持着书生的风雅,二来书童是紧紧跟在小梁身后,随时准备听从吩咐----看那书童的眼神,这才是有眼色的奴仆啊。说句玩笑话,毕竟是相府里的,好使唤,呵呵。
书听新,戏看老,一部戏需要多咀嚼才能品尝其中味道,陆盘妻之所以让人欣赏令人叹服,就在于它的细节耐得起咀嚼。
况且,我们应该考虑到惊艳时的天气。
开始考究:
盘妻一折有言,“八月中秋桂花香”,又有一句“想大娘自到梁家三月整”,那么洞房应该是在5月15日左右。而洞房又有言:
“一别三月如三秋”,那么惊艳应该在2月15日左右。其实,惊艳中的唱词也已经提到了,书僮白:“今天是2月19,观音生日”,不就是2月15日左右的时间么。农历2月19日左右的天气,可不热啊,非但不热,还应该有点微寒吧?
惊艳地点,从惊艳一场唱词中可知,是在扬州,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下游,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古诗有云,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正是旅游好季节,小梁公子2月19日出来游玩,也非常可以理解了。
但扬州的两三月的天气,就算走得再急,会走成满头大汗么?况且,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是在追踪谢云霞。谢云霞怎么说也是大家闺秀吧,那个时代的大家闺秀,应该还是小脚的吧?一个小姐,一个丫鬟,走得再匆忙,至于会让年轻身健的小梁公子落到需要左擦一下汗右擦一下汗的地步吧???
这和梁玉书轻摇折扇是两回事。扇子又称“折扇”“撒扇”,宋朝时期传人我国,明代,属国把扇子作为贡品呈献给皇帝,然后皇帝遍赐给大臣们,成为时兴之配饰。后来宫中又加以仿制,逐渐流传到了民间。(《绣品鉴藏》
书生的折扇与农夫的蒲扇是不同的。后者,主要是取凉,而前者,更多是饰品,增添风雅之气尔。在露真一场中,同样有梁玉书手扶谢云霞香肩轻摇折扇的举动,这一动作,更多的是在表示对谢云霞的安慰,一场虚惊,看似取凉,却更多是因为扇子乃手之延伸,那是在压惊。将这一举动与梁玉书托媒前的举止(那可是已经在擦汗了,这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有那么热么?)相提并论,岂不是可笑么?呵呵
陆盘妻细节赏析-君子觅好逑(托媒)
“托媒”这一折,值得一提的细节有很多。提一个很值得一赞的动作,便是馨香雪诗中所云“托媒一回首”了。
这一回首,发生在刘兄似是不解似是捉弄地要小梁讲清楚究竟何事,这一边步步紧逼一句赶着一句,那一边支支吾吾欲道还羞,最终,小梁终于在刘兄的“逼问”之下,唱出了:“到如今,我未得淑女结鸾凰”,这对这个宰相门第书香之家礼仪为先的谦谦君子而言,当真是不容易。且看他那微妙的表情,“到如今”又为难,又羞涩,可怎么办呢,刘兄可还等着呢,却又怕被旁人听到,于是忍住羞意往旁一看,确定无人,便终于吐出了这句“我未得淑女结鸾凰”,之后还是难忍羞意举扇以遮并连连后退。
我见过很多演员表现羞涩的表情。但却没有一个,如陆先生那般让人印象深刻富有层次感。对演员而言,表现羞意其实是很简单的,不就是害羞么,脸一侧扇子一举再来个表情就OK了嘛。可你要能把这个害羞的心态让观众看出条理来,却不容易。陆先生这一回首,却分明让人看到了梁玉书这个大家公子当时心中的为难和羞涩。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婚姻大事,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如此违背常理求刘兄为媒,这可不单单是害羞的问题了,然,当时的梁玉书,心之所向情难自禁,可前面也曾讲过,情难自禁你也得禁啊,毕竟你不是现代人,随口就能说句我爱你,那个时代的人,如何能以此标准来衡量?这一回首,不单表现出了羞涩,更表现出了梁玉书当时的心态:此事实不符常规,越少人知道越好的心态,就算要丢脸么,那也得自家兄弟间的,可别让旁人看了去了,所以,若认真讲起来,这一回首,实在是点睛之笔啊。
陆盘妻细节赏析-托媒一回首(托媒)
再如馨香雪总结的“扇戳友人腰”。这个在我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一文里也谈过,这里就偷懒直接转贴了:
李惠康先生在《华彩神韵自天成----尹桂芳演艺的美感和魅力》一文中,提及尹桂芳先生在《盘妻索妻》的“托媒”一折中有一个经典动作:“发现书僮还在门外犹豫不决,又急不及待的一个合扇动作和倒过来用扇柄往书僮腰上一捅,捅出"啊呀"一声,也捅出这家主人”
于此,我想起了陆锦娟先生在她主演的《盘妻索妻》“托媒”一折中同样经典的那一戳。这一动作颇为锦迷锦友们所称道啊。锦迷馨香雪的二百多句长诗,总结的“陆盘妻”经典动作,就包括了这一戳:陆先生对刘师兄的那一戳,让我感受到的,正是如李先生在文中所提及的即兴产生的神来之笔。
扇子,对越剧小生而言,是增添风雅之气的工具。扇子的技巧,细究起来,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但所谓技巧归根到底还是为塑造人物而服务的,若脱离了塑造人物这一目的,演员纵然把扇子耍得再漂亮,那也只是杂技,而不是越剧。
为什么,两位名伶的轻松一戳,会有如此之好的效果,会让人忍不住想要回味赞叹呢?关键的问题,在于----自然!
记得有人评论陆锦娟先生的扇子功时,曾说:水袖是陆先生的衣服,扇子则是陆先生的手足啊,衣服可以暂时挂起,手足是绝不能断的。还真的说对了。扇子如果用习惯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就是手的延伸,用惯了扇子的书生,如果能用扇子做什么事情,绝对不会把如此方便的工具执在手里当摆设,再用另外一只手去做什么动作。有句俗话说的好,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放到了具体的剧情中去看,这一戳,看似不起眼,确实顺手至极,为什么精彩?为什么漂亮?就在于这看似平凡的这一戳,体现了上述书生习惯用扇的那种风雅气度。
很多时候,此类精彩动作,纯粹是演员入戏进入了忘我的状态之后所做出的,是她本人自然至极的无意识的动作,在开始做的时候根本就没意识到会产生如何精彩的效果----因为此时,她不是陆锦娟,她就是梁玉书,她不是在演戏,她只是在做她自己而已。
事实上,陆先生也曾言,要练扇子功,你平时得时刻拿着扇子把玩,当你把扇子当成了自己时刻不离的工具,那么你真正练习起扇子功来,就会事半功倍了。说到这里,我想到的,是一份关于陆先生的访谈:即便是文革期间陆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时,人们看到陆先生走过来,还是会打趣着说,喏,看到没,“陆少爷”又踱着台步过来了。我还想到的是徐玉兰老师以往给小生弟子提过要求,其中之一,便是不穿裙子----为了培养小生气质。
当你舞台上的技巧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相应的,或许可以说,你的生活已经融入了舞台,这样的演员,才是真正的演员!
再回过来说那经典一戳,首创者轻易便能做到的事情,然而后辈演员下意识地想去学习想要重现,如果没有在平时生活中有着相应习惯,真的是很难做得到位,很容易产生的情况就是,为了戳而戳,看似姿态优美,实则效果极差。
真正的演员,应该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演戏给观众看----和观众的交流点到即止就行了----而是应该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在窥视着舞台,是自己想要看舞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和那些故事中的人们,在舞台上的就是真实的人物,舞台上的人并不是在演戏,而只是在做她们自己。
这才是那经典一戳被人赞叹到如今的真正原因: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神韵本天成,
忘我自成诗。
陆盘妻细节赏析-扇戳友人腰(托媒)
第三场 洞房
洞房一场,值得称道的小动作也不少,比如挑起红巾前后,那根挑杆的动作何其美观,敬酒被拒后侧身略有些不快的神情何其现实(这洞房可这毕竟不同一般的洞房,是几经折磨才得来的,梁玉书大病初愈吧,再高兴能手舞足蹈到“金玉良缘”的程度?实在不用从上场笑到下场吧?演员不累,看客还累啊。这里扯开去说一点,若论“笑面虎”,就我所见过的越剧小生而言,那个演过《西天的云彩》的张学芬当夺魁首,真的是哭笑难分,尤其以《贞妮传》为最,此剧中,妻子当着她的面被勒死,他开唱时的那表情啊,真是令人无语,谁有兴趣,可以去搜来看看,我这里就不多讲了),包括唱那句“杨枝水”时以手触水之状的别有风味,也包括欲揭红巾,闻刘兄前来又老实地坐好那等心理刻画,也包括刘兄的那个酒嗝和漂亮的醉步,实在太真了(我赞同馨香雪的观点,第一刘兄非此人莫属),还有梁玉书送刘兄可是送到了门外的(唯陆版如此,毕竟,用唱词来讲,那可是舅兄兼月老啊,送到门外才体现了梁玉书这位谦谦君子的风度啊)等等,这里,我们就谈谈“洞房三去还”。
洞房三去还,这个是有剧本做基础的,既有这基础,就意味着洞房必须有这个情节。这么说,这是相当容易的喽?却不尽然。要做的容易那自然简单,一气呵成之后顺顺当当下场,谁都不会挑你的不是。可要做出层次感来,就相当难了。陆先生这一段就演出了层次感,演出了男子气。
先是想起约法之事,于是表白一番,道一声告辞,娘子欲上前关门,玉书却又转过身来,乘势便是一句“哦,娘子不必相送”,又言需要及早休息,以免劳累,便是讲那句“小生明日再来奉陪娘子”,也是一派理所当然的样子,既是夫妻,这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何必还要陪着笑脸凑上去说?这是第一次回身。
陆玉书走出几步,又想起荷香侍奉之事,转身叫住娘子,交代荷香之事,这分明就是大男子呵护的姿态,哪里有半点大男孩纠缠的味道?这是第二次回身。
玉书转身要走,又是一阵风来,这里我不得不说一句,虽然做些姿势会让人觉得风大让人觉得你娇弱可人,可你是梁玉书啊,用得着作出弱不禁风的样子么?再看陆玉书,却是转身入内为娘子关上窗户,分明便是妻有事来夫去抵的味道啊。这第三次告辞,娘子说了句恕不远送,玉书举手欲扶,见娘子似看了自己一眼,估计是又觉有唐突佳人之嫌,便只是虚扶一下,这才真的“告辞”下场。
连着三次去而复返,“反复呵护缠绵,屡次嘘寒问暖”,便是他心底深处在期待谢小姐开口相留,可那作派也是相当大气。
这里我还要赞一下饰演谢云霞的杨孝星老师最后的那两下甩袖动作,用书生文中的笑语而言:回头在看谢mm的表情哦,哎,纠葛啊纠葛,无奈啊无奈,把这水袖左甩甩右甩甩,真的能甩去小梁公子那缠绕在她心中的无限情丝么?嘿嘿,这也只有天知地知谢mm知喽~~
陆盘妻细节赏析-洞房三去还(洞房)
第四场 盘妻
其实盘妻一折,值得称道的动作同样很多,然而,由于有着“手托娘子颔”这一经典动作在,旁的细节,就容易为人所忽视了。
书生在博文中这样总结:比如“盘妻”一折,陆先生含蓄的表演风格,更是明显地捎带了大男子主义的风采,那一句“你妻有事来我夫去抵”体现的正是那一种有所担当的责任感。接下去,小梁公子唱着“你所亲者唯玉书”,情之所至便很自然地握住了云霞的手,而后,扶住妻子香肩,坦言“玉书爱者就是你”,最终又以略带些侵略意味的动作缓缓扶起谢云霞的脸,正对着她认真道:“你有事不肯对我讲,再与谁人可商议”,这温柔的言词又伴随着一些男性特有的小动作,柔情攻势步步紧逼,云霞小姐的心也难免就这样被一寸一寸地攻陷,“铁石心肠转犹豫”了。这不就是典型的爱情战争么,“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哦……如果说,别的越剧小生演绎的梁玉书,站在谢云霞的角度,用两字总结,是“怜惜”,使得谢云霞怜惜他赤子痴心,最终放下身段接受了爱情;那么陆先生饰演的梁玉书,站在谢云霞的角度,也用两字总结,那就是“爱慕”了。前有“惊艳”一折中异性相吸一见钟情做铺垫,而“盘妻”一折中的唱词又给人一种在此之前他二人已打过很多次爱情战争的暗示,他们对彼此可能说出的话语也显得很是熟悉哦。谢云霞虽说依旧态度冷淡,不过从她的略显挣扎的神态来看,心中未免已有所动摇。说到底,我们的谢小姐完全就是在拿自己家的血海深仇作为遏制自己懵懂爱情的借口而已。陆先生的梁公子更给人一种智珠在握的感觉,任你满面冷若冰霜,他却有男儿柔情紧紧缠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多是自嘲地笑笑,可就是不折不挠不失望,“胜利是一定会属于我的”。
书生在赏析文中,又如此详述,其实她讲的,尽是小动作啊:
(自古来一丝为定拜天地)自己和谢妹妹可不是这样的呢,回头瞅一眼谢妹妹,带着那么一丝委屈,但是味道很淡,毕竟是男子汉,这种心绪还是不要表达出来的好,而后郑重其事地转身面向娘子,上前一步。
(相亲相爱成夫妻)从剧情上来说,同志们,大家可以兴奋起来了,我们一代骄子英雄盖世在世潘安风流无双玉树临风潇洒倜傥江湖人称玉面郎君的梁同志,终于审时度势机智聪明勇敢果断的发动了又一次新的进攻:D
(你女在娘门是亲父母,出嫁之后亲夫婿)缓缓转向娘子,唱亲夫婿这3字。诚挚而恳切,注意一边唱着,一边对着谢妹妹稍稍那一点头:嗯,对的,没错,亲夫婿,就是我。
(夫妻祸福应相共,生生死死在一起)这几句唱得极为理所当然,动作幅度小,但是注意,他可正是趁娘子被这天经地义的道理给说服的机会,在一步一步靠近娘子呢,。一眨眼就跑娘子身边去了,呵呵,梁公子果然是谋划在心的,窃笑。同时,看视频的时候可以注意到,小谢妹妹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太清醒了……嘿嘿,果然是"我用温柔缠死你"。
(我夫有事来你妻扶持)到"夫有事来"时,已经是到了小谢妹妹跟前,小谢妹妹这才发现,咦,他离我这么近了……唱"妻扶持"的时,有一个极小幅度的晃脑袋的慨叹动作。不过小谢妹妹已经没有余力去考虑这个问题袅,估计光是在想他怎么说到我心里去了呢这个问题了
(妻有事来我夫去抵)
妻有事来时,则悄悄伸手去抚慰了下娘子的小手,不过谢妹妹被梁公子这个精心准备的话题"妻有事"所吸引,也就顾不得梁公子这些亲昵的小动作了。当然,此时还不是合适时机,梁同学还是很讲究战术的,这只是一次试探性的攻击,一触即走,同时也给娘子一种自己只是说话忘了神不觉动了手也就顾不得啥了的感觉,窃笑……嗯,最合理的猜测,还是梁同学有情有义有勇有谋,他的谋已然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了。还有一种猜测,便是真的只是无意的,无意的……如果不考虑后面的动作的话接下去唱"夫去抵"则是缓缓打开扇子,一副有所担当的大丈夫胸怀。那个抵字唱的叫动人心扉呀,哎,确实是让人不得不想去依靠他。如此有所担当又温柔体贴的丈夫,多么难得呢,但是谢妹妹害羞之时,也想到了自己如今的情形,低头自叹命薄,只是心中已然波涛汹涌原先的想法动了又动摇了又摇哪,这里谢妹妹有一个眼神很值得注意,眼神过后低头扭身,暗自挣扎呀暗自挣扎
(如今是你所亲者唯玉书)
你能亲近的人现在也就剩下我了。没人能帮你了,就只有我行,小妹妹呀,你就从了吧
……汗一下我的联想…
小谢妹妹的柔弱很明显是鼓励了梁同学。梁公子此时在干啥呢,嘻嘻,相信有着鹰的眼睛的各位戏痴同好们,一定看到了,他正说这那句"如今是你所亲者唯玉书"发动爱情攻势,同时不晓得是情难自禁呢还是处心积虑呢,趁着小谢妹妹退后一步的时机,小梁同学立马进前一步,把右手的扇子像是不经意地交给左手,空出左手来喽,空出左手来喽,到了唱那个"书"字的时候,我们的梁公子的左手,终于借着小谢妹妹春心萌动无暇顾及其他的机会,和小谢妹妹的右手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当然,对这个胜利成果来书,我们小梁同学那几句温柔至极的唱是功不可没的。需要注意的是,唱到那个书字的时候,梁同学的发音变化是恰到好处的贴切:在抓住小谢妹妹手之前依旧和前面几个字一样地柔和显得温情如水了,但在抓住小谢妹妹小手之后的那个书字尾腔的迅速干脆以及某些运腔吐气上的使用,很能体现小梁公子当时的心境,哎,谢妹妹那一刻的心旌神摇啊,要甩开,又舍不得,只得借着羞意转身想要解脱。肢体亲近还是很有效果的,呵呵
(玉书爱者就是你)
小梁公子那是绝顶聪明,索性遵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准则,,再上一步借势揽住娘子,呵呵,爱情果然就是一场征服与被征服的战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男性应该是攻击性比较强的:D
随后又随着娘子的缓缓的转身,从揽住娘子这个动作也转而慢慢变成手扶香肩,正此时吐出"就是你"三字,,小谢妹妹一下子被惊住,从而感动起来,哪里还会来顾忌他的这些亲昵动作呢。梁哥哥估计在心中偷笑,哈哈,第一步成功了成功了。
面对梁公子的强势态度,小谢妹妹只能是低头,可以想象当时内心的挣扎。不过呢,最是那一低头的羞涩和挣扎耶,怎么能让人不动心呢。
聪明的小梁公子当然不会让她逃脱,索性大胆伸手转过娘子的脸来,正对着她唱:你有事不肯对我讲。碰到娘子的脸了,啊,柔情似水啊,这种亲昵的温柔下面波涛汹涌之心绪……咳,我留白……
(再与谁人可商议)
注意,在"可商议"的时候,是谢妹妹松开手的时候,梁公子再次紧握她的手,嗯,说的诚恳,自然是情之所至,窃笑,小谢妹妹你就从了吧从了吧,没有别人了~~~不过小梁公子还是很知道分寸的,在娘子反感之前,已经非常明智的又很自然的松手给她自由了,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
看毕书生的详细赏析,我们这里,只讲一个细节,单说这个“手托娘子颔”。大家都知道,在80年代,这是一个争议动作。否定者认为,此动作过于亲近,梁玉书便不像梁玉书了。但真的如此么?
1986年,陆先生再登共舞台重演盘妻,上海文化艺术报如是说:这一系列自然而细腻的表演,真切传神地描摩了一对有特殊关系的新婚夫妻的生活情态,耐人寻味。据说,对陆锦娟的这一托起妻子的下巴的表演,有人横加指责,其实是毫无道理的。
实际上,我们应该从梁玉书的定位谈起。这方面的文章也有人写过。
书生这么说:这个梁玉书,是少年老成的:“梁玉书有一亲父,在京为相,有一继母对他百依百顺,还有一同父异母的妹妹。看起来这个家庭对他来说是很舒适的,应该有条件像宝玉那般生活。但是仔细分析却不然。宝玉能如此单纯,前提是大家庭中的人对他的宠爱有加。主要还是老祖宗的态度。而梁玉书在他的这个家庭中,估计父亲应该是最疼他的了。但是严父毕竟是严父,未必会把疼爱放在明处,且父亲还是常驻京城,和小梁同志交流不便。更何况,小梁同志的这个父亲,还是个权欲熏心之人,在京忙着勾心斗角还不够呢,哪里有时间来疼爱远在老家的儿子呢。至多是书信往来罢了。而继母的百依百顺中,却夹杂着别的味道,并不是单纯的母爱。她对梁玉书更多的是敬而远之。在他们那个家庭中,虽说继母掌管家内事务,但是梁玉书毕竟是个家中独子,继母毕竟是继母,在那个男性社会中,梁玉书在家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这是他的身份所决定的,也正因此,继母对他很难有真挚情感。这也是梁玉书在弃官回家后,发现妻子不见可以大闹索妻,而母妹完全无法与之对抗的原因。在那场大闹中也可以看出,梁公子对其继母,原本就只是维持着作为一个读书人应有的面子上最低程度的尊敬。再说那个妹妹,与梁玉书更是疏远,梁公子结婚就用了她的一个饰品,她也能为此而愤愤不平。而愤愤不平之余却没有直接和哥哥去明说,可见兄妹之间隔阂很深,属于大家都带着面具做人的那种。其实,从露真那场梁玉书听到谢云霞痛骂其父和母妹,想要报仇却没有非常激烈的反应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和家中那几个亲人之间淡薄亲情了。梁玉书即便是不计较什么名利,对家庭琐事不熟悉不擅长而以谦和为主,但是身份放在那边,在这种环境中生活长大的人,怎能不少年老成呢?”
馨香雪这么说:“梁玉书不是贾宝玉。贾宝玉有祖母溺爱,父不得管教,有兄嫂掌家,与姊妹厮混,所以可以不通世务顽劣异常行为偏僻性乖张。梁玉书亲母早逝,严父远离,有一妹刁蛮任性不通情理,所以必须早知家计,撑起门户。所以,贾宝玉可以长不大,梁玉书却必须早熟。贾宝玉厌弃讲仕途经济,喜欢在内帏厮混,所以一派天真,一派单纯;梁玉书既是天子门生,头名状元,可见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林黛玉与贾宝玉姑表兄妹,一见如故,又青梅竹马,复情投意合,所以,贾宝玉再天真,再单纯,再顽劣,再乖张,再脂粉气,林黛玉依旧会爱上贾宝玉。谢云霞与梁玉书萍水相逢,虽一见钟情,但两家深仇,又三月分居,如果梁玉书无心计,无手段,不成熟,不沉稳,无男子气,纵然仪态翩翩,情意挚诚,性刚烈、有胆识的谢云霞又岂会轻易弃家仇,托终身,变怨侣为佳偶,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呢。《雷雨》中的四凤选择的可是周萍而不是周冲,后者非不纯情,只是前者成熟故也。”
就如上文所述,梁玉书应当是个成熟的男儿,胸有韬略,若没有点心计,若没有点进攻的态势,凭什么征服谢云霞?手托娘子颔,这既是情之所至的动作,也同样是陆玉书这个大男子爱到深处用些儿小手段的表现。这和惊艳之时是不一样的。惊艳时,双方刚刚碰面,虽然一见钟情,却不可能摆脱通常礼仪,君子淑女,就应该有君子淑女应当遵循的礼仪。但此时,两人已成夫妻,夫妻之间亲密举止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记得有网友说,若不是有着这血海深仇,房都早就圆了,三个月,只怕连孩子都好有了吧。
男儿当有男儿气,何必缩手缩脚怕这怕那?你还是个男人么你?怕老婆的男人是有,因爱生怕么,但梁玉书这样一个相府公子,可能么?并非我大男子主义,实是小梁身世所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相府公子,再怎么深爱对方,又怎么可能被对方压住而束手无策靠耍苦肉计来博同情?咱是好男人,咱不骂人,咱就吼一声:小梁,兄弟,你就算不顾及你的相府门第,你给咱男人挣点面子,行不!爱情战争,需要的是有勇有谋,若是表现不出来,或者表现过弱,你就只是在乞讨爱情,你至于么你?
正是这一托,托出了梁玉书的男儿气度,托出了相府公子的丈夫柔情,托出了对娘子的深爱呵护,托出了梁玉书的一片真情。李惠康先生曾对我们说:陆盘妻的细节动作与内心外化恰到好处,就在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且细腻传神,即在任何情况下,染玉书对谢云霞爱在心中的爱,主宰自已所思所行的走向。而在我看来,这深情一托,正是李先生所感之最典型的真实写照啊!
陆盘妻细节赏析-手托娘子颔(盘妻)
自成一家演盘妻,独惊斯世擅风流----陆锦娟之《盘妻索妻》细节赏析(二)[露真]
自成一家演盘妻,独惊斯世擅风流----陆锦娟之《盘妻索妻》细节赏析(三)[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