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看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就是你们所说的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人们对三弟子的好评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后,达摩祖师圆寂。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的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个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度人先度己,先管好自己才能有资格去说别人,而在我们生活中往往有这么一群人,在说别人的不是时总是一套一套的,可当那些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有着各种理由,不去重视改正。正如有则寓言所说,人身上有两个口袋,一个在身前一个在身后,身前的用来装优点,身后的用来装缺点,所以人们总认为自己哪哪都好,而对于他人缺点的评价往往是犀利且全面。一个人如果真正想去要求别人,那首先必须得做到严格规范自己,做出了榜样,树立了形象,如此才能服众,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精神上的领袖,度人需先度己。
另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不是机器,何况机器也要休息,好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所以,那些正在为着各种事情卖力拼搏的人们,请偶尔也停下脚步,你会发现沿路的风景真的很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