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替代的主仆情—电影《桃姐》中感性的悲剧美学


标签:
娱乐 |
分类: 影评博文 |
《桃姐》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Roger(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桃姐亲手带大少爷,也在他他们家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并见证了老少五代人,年逾古稀后不幸中了风,少爷无奈,在桃姐的主动要求下把她送去老人院,从这时才开始真正认识到他们彼此间的关系是那么唇齿相依…
很佩服许鞍华,表露这段情不动声色,用了最能贴近生活的细节,层层揭开故事,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这主仆的内心世界,感人最深之处,不是少爷的尽善的孝心,也不是桃姐未有享受到东家送楼养老的福气最后病死的结局,而是少爷和家佣这情深志真,不是可以用金钱甚至于亲情替代的悲剧现实,桃姐的走,把少爷一生的习惯都摧毁了,她把对他的深知,宠爱甚至是操心都带走了,桃姐对他的忠心、溺爱和高标准的服侍,没有人能替代,即便他自己的亲妈。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场景中来分析。
电影一开始的晚餐,场景就在现实中的那位真少爷监制李家中实景拍摄,晚餐丰富讲究,蒸鱼是等到人入座后才上的,盛鱼的碟子还未放稳,少爷贪梦的眼睛已经上下打量寻找最佳入筷点,而后大口大口和饭吞咽,不言而喻,蒸鱼是他的最爱。下一个吃鱼的镜头,已经是桃姐进了养老院之后,少爷带她到附近的餐厅就餐,坐定就问伙计当天有什么鱼,并没有他想要的,即便蒸鱼上桌后,桃姐表示鱼还不错,他都没有下筷。镜头再一转,桃姐为少爷面试几个工人,都被桃姐最后补充的问题难倒:“哪儿有卖活得红杉鱼。”在香港,蒸活鱼是家庭妇女和普通餐厅最基本的功夫,并不成为大问题,而到了少爷哪儿,却成了难题,因为他要的那种,只有桃姐才知道哪儿有怎样做。
有一个一闪而过的场景,在自己小间门后,桃姐细听着门外少爷的动静,一切安宁,她露出满意的欣慰的笑容,走向自己的床铺。交错的场景,妈妈来了,少爷的卧室让给了妈妈歇息,但老妈对坐在客厅里儿子看报纸发出响声也抱怨。在电影中,有很多处是表明主仆身份明确的,一是桃姐睡的是洗衣间,二是不会同桌吃饭,这是旧时的规矩,不仅不能同桌吃饭,而且是在主人吃完了之后在厨房吃的,这样的规定,即便是主人想改变,老佣人是绝对不会破坏这样的规矩的,他们会视为对主人的不忠。同样,主人的吩咐,即便她觉得再不妥,也会坚决执行。例如少爷想吃卤水牛利。
少爷几个同学来家,找到了桃姐中风前为少爷煮好的放在冰箱的那盒牛利。这场最感人了,刘德华的演技精湛,把少爷伤心痛苦甚至绝望的内心表现的凌厉尽致。最后一快了,当同学们还在喊一二三准备公平争夺是,他未等喊道三,就抢先插入送进自己的嘴里。当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对着电话筒和桃姐开玩笑时,他一言不发,那眼神压抑着思念,忧伤,真是欲哭无泪呀!
感人的电影通常不会过于深奥隐晦,而是善用细腻的细节表达人性中最单纯、最动人、最真挚的一面,这就是艺术的再现。
《桃姐》,好故事,好表现,发人深省的主题:世上最诚挚的感情,没有阶级的界限,不用亲情的煽动,而是真心真意加上时间的磨练,就在每一个人身边。
剧照 少爷去老人院看桃姐,在那儿,他隐瞒了桃姐的真实身份,而是称为干妈
少爷带生病的桃姐去参加电影首映式,这一场戏中,现实生活中的明星和影视大人物都亲身客串扮演自己
现实生活中的桃姐少爷,情同母子的叶德娴和刘德华
《桃姐》赢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的5个主要奖项。
葉德嫻(英文名:Deanie Ip,1947年12月25日-),人称“Deanie姐”,是香港首屈一指的粵語流行曲歌手和華語电影演員,叶德娴炉火纯青的演技曾演活无数小人物角色,更凭借出色的歌唱技巧而闻名华人演艺界。
从2011年9月10日到2012年4月,叶德娴憑著許鞍華執導的香港電影《桃姐》中的桃姐这个角色,橫掃威尼斯影展最佳女演员奖、第四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愛沙尼亞「第15屆塔林黑夜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第18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女演員、第六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以及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