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的真相藏在历史里

(2013-02-09 01:30:32)
标签:

杂谈

        长江商报消息 新京报评出的2012年度好书中,有一本拥有诗意名字的世界摇滚乐歌词集——《人间、地狱和天堂之歌》,其作者是武汉乐评人李皖。在受奖词中他写道:“摇滚乐与人类的诸多经历表明,即使在动荡、黑暗的时期,那些永恒的价值、亘古的传统依然源远流长。”

        作为职业报人的李皖,他的乐评人身份更为人熟知,音乐构成了他精神世界中最大的一块版图。新闻的第一要素是真实,对于音乐,李皖也有同样的追求,在采访中,他也屡屡提到“真实”一词。

        李皖的新书《多少次散场 忘记了忧伤》是一本音乐历史图谱,以时间为经,地理为纬,将60年来的大陆港台的音乐谱系梳理得脉络分明,并深挖背后的历史故事。对于很多人来说,音乐的功能只在乎娱乐和抒情,而如果你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音乐也许是解释万事万物奥秘的方式之一,也是对人类自身喜悦与悲伤的记录与慰藉。

 

■作者简介

李皖

武汉报人

作家

乐评人

著有《回到歌唱》、《我听到了幸福》、《五年顺流而下》、《人间、地狱和天堂之歌》等书。在《读书》杂志开有专栏。曾任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审团主席。

 

■内容简介

《多少次散场 忘记了忧伤》有十个篇章,系统梳理了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间,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流行歌曲生态样貌,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的流派、歌手、创作者、有代表性的曲目,以及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和它们传达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

 

【专访】

 

聊新书

随时间推移,歌更接近于

一种纯粹美的关系

        锐读:我们大多数人对音乐的态度只是单向接受,并不了解背后的深层历史意义,它会对我们理解音乐造成障碍吗?或者音乐本来就已逐渐分化为一种娱乐至死的工具?

        李皖:确实,音乐和历史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我们要真正了解一首歌的真相,则对背后的历史要有所了解,但不了解历史也能理解歌曲,这要看每个人对歌的态度。我个人的态度是认识真实,无论对任何事都是如此,我相信这是人类最根源的需求。

        歌和历史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无法剥离然后独立存在,并且它们是一种不断回馈的关系。但也有另一个性质,歌曲可以超越历史而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歌与历史的关系变得松散,听歌的人的属性、内涵不断变化,语境也发生变化,此时歌就更接近于一种纯粹美的关系。

        锐读:当下唱红歌的人是什么心态?

        李皖:为什么在没有政治导向的情况下还有人唱红歌,原因很复杂,但简而化之,就是红歌表现的空间。像钓鱼岛事件时,红歌表达的是对中国强硬外交立场的支持。

        另外,还有红歌表现出对公平、清廉的追求,哪怕是一种假象。歌曲被选用时,它可能只表达其中一部分形象,但是真还是假的形象,这需要思索。

 

聊乐评

一个好的乐评人

经得起比较和淘汰

        锐读:《人间、地狱和天堂之歌:世界摇滚乐歌词集》出版之后,有一些读者挑剔您对乐队、歌曲的选择以及翻译,您怎么看待这些批评?

        李皖:首先我接受任何批评,我喜欢听表扬,但更愿意听到批评,因为这是进步的关键。但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必须真实,才能触动我。我也会去看别人的评论,但我常常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有批,没有内容。

        我猜测这些差评源于歌词变成中文后,他们依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而这种困境不是翻译造成的,这是诗歌本身的属性。比较好的办法是加注,但这样做就会变成一本极厚的歌词及其解读,书的性质就变了。

        它是一部在1998、1999年完成的书,1990年代还没有网络,很多歌词找不到文本,当年资料贫瘠,我的来源都是官方的,比如歌本、书本、唱片,这就保证了准确性。现在网络上什么歌词都能找到,但错误丛生,这也是需要戒备的地方。

        锐读:过去网络不发达时,当时乐评人的工作主要以介绍和普及为主。但现在每个人都有极方便的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您觉得乐评人的工作空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李皖:更难了。在没有网络的时候,只要有资源,也许你就能当乐评人。如今在无穷无尽的资源面前,一种精华和深度的选择更为可贵,乐评现在更偏向于去捕捉真相。在这个人人都能评论的时代,一个好的乐评人是经得起比较和淘汰的。

        像我们这种从贫瘠年代走来的一代人,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了。我们都有一个特别好的胃,对任何音乐都可以接受,对任何东西都怀有敬意。

 

聊音乐

现在中国欠缺的不是艺术,而是观众的关注

        锐读:20多年来,中国摇滚乐队似乎一直在模仿。我听过一个段子,说老外们最喜欢的中国乐队是二手玫瑰,而在国内很受欢迎的重塑雕像的权利、carsick cars在国外音乐节上反响平平,外国观众认为他们只是中国版的Joy Division和Sonic Youth。您觉得中国摇滚乐的路在这20多年里走宽了吗?

       李皖:首先我不能确定你说的这个段子是不是真的,不过这跟我的猜测非常相似。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像外国乐队的中国乐队,但他们会真正接受吗?也许一个中国乐队唱英语,以及用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编曲,比较利于他们去理解,但内在的东西真的契合吗?

        二手玫瑰是二人转,是东北大老爷们儿的味道,可能会满足西方听众猎奇的兴趣。但具有中国追求和具有西方追求的乐队,现在在中国都很活跃,他们做得都不错。现在中国欠缺的不是艺术,而是观众的关注。

        锐读:您在书的附录中分析了现代中国人对音乐的审美常常是土洋交杂的,那花儿乐队的大张伟从朋克少年到后来唱《嘻唰唰》之类的口水歌,您认为是不是因为他深谙此道?

        李皖:花儿乐队的变化不是突变,而是有径可循的。他们后期的作品其实能从早期的音乐中找到脉络,变化的是世界观。大张伟的音乐态度就是简单、有趣、好玩、反叛的。不过后来是在摸大众的大腿,之前是摸小众的。

        他没有颠覆自己,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兴高采烈的人,而且后期的音乐更多地带有北京风味儿,一些民族性的元素。

 

本报记者 刘雯 采写

 

原载长江商报2013-02-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的201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