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读台湾乐评人胡又天《流行词话》039期,有一段话谈到周杰伦,颇富于洞察,转贴如下:
黑名单工作室王明辉的《变动中的集体听觉:模糊的讯号》则是一篇饱具疑惑与不满的感言,其中谈到周杰伦的部分值得本刊抄录备考:
周杰伦有一个与新世纪现象连结的重点,他舍弃了字正腔圆的捆绑,把自己交给节奏感,把音乐交给groove,制造出一组一组模糊的讯号。换言之,那些以往无法见容于传统的口齿不清,咬字含糊,在周杰伦身上竟然取得了一种奇怪的时代正当性。什么是时代正当性?让我们听听这一代年轻人的不清楚说话就会明白,因为那正是一组一组模糊的讯号。……但后期的周杰伦却开始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大款,越来越人偶化,已经乏善可陈,而台湾娱乐产业的保守旧势力依然强大,整套星光帮就是最明目张胆、最保守不知进步的愚民操作,是一套管理集体听觉的操作。……含糊不清正是21世纪现阶段的重要特征,比如大家彼此模仿但又口口声声强调自我,标榜叛逆的地下乐团竟可以向最地上的权威统治者靠拢,接受补助并成为工具……
胡又天接着评论新世纪的选秀现象,继续说:
真是畅所欲言,轰了好大一炮。如果能把这些批判写成歌,想必会更加带劲,掀翻一大群人;谨期待能有这样的新作。
又想到,去年12月7日我在PTT的流行音乐板(popmusic)也写了一篇看歌唱选秀节目的感想,上期没刊,也就贴在下面,作为参照好了。
渴望认同,更被渴望认同:歌唱比赛选手的惶惑
歌唱选秀节目,经常可以看到评审讲评时,选手瞪着汪汪的大眼睛,一副楚楚可怜的等待认同和肯定的样子。他们和她们好像都很缺乏自信,然后评审老师或许说“要有自信”,选手就点头说是、谢谢老师。一届届的一个个“努力”童话,就这样接连着来。
我觉得这实在太可悲了。我很想看到一些宠辱不惊或者淡定的表现,但能这样的似乎只有叁十岁以上的人。
歌曲是为表露心声,流行歌曲是要展现自我,然而这些选秀节目的方向,往往是追求评审和观众的肯定,这在人格上就先低一头了。成就自我和追求肯定是有冲突的,人总要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克服这之中的问题,而选秀节目通常没有帮人克服这个问题,反而是加深人对自信的缺乏、对认同的渴望。为什么选秀出来的歌手鲜有能长红者,我想就是因为能解决这问题,找到自我、显出个性者不多,而“努力”的成功故事,观众终究是会看厌的,粉丝团也难免被讥为一小撮人窝起来取暖,你好我好大家好温馨,旁观者觉得好无聊。
其实不止选秀节目,自打流行歌曲诞生以来,不,是远从上古时代开始,因为跟风、追随既有成功模式,而让讲究真情实感的诗歌渐渐僵化的情形,就没少过。遥想那光辉的民歌时代和狂飙飞扬的1980年代,多少人一登上台、发第一片,就唱出了自己的风格与性格?马世芳说当年许多经典都是在“没想太多”的情形下自然生发出来的, 这纯真的年代,现在大概是很难再现了,不过,今天想发表作品、参加比赛的朋友,如果不想只和那些选手一样楚楚可怜地仰望认同,那就多想想这里面的问题和前人往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