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校园民谣作为一场神话的特质会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我们会渐渐看到,如今正风行于中国大陆的校园民谣运动,是如何建立在一个闪闪发亮但轻轻一碰便会破灭的肥皂泡上的。
自大地公司的《校园民谣I》出版后,在各地高校正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涌现出来自写自歌。孩子们起劲地吹着一杯肥皂水,不过把它们当作美丽的泡泡看待;而太多的校园民谣作者却错误地以为:眼前出现的是艺术品。
这个艺术品是由“校园生活的真实吟唱”、“心灵的自然流出”,“朴实、纯洁”等一些美丽的假想构成的。这个神话的潜台词是:因为我们拥有纯真,因为我们这些非行业者未受过任何商业和流行音符的污染,因为我们吟唱的是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创造出了真实的生命的歌——天真战胜了媚俗,简朴战胜了技巧——流行音乐被干净的乐思超越了。
似乎没有人想过: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真实并不是自显的,必须经过追索才能获得;纯朴也并非一无所知,而要经过认识才能达到;简单的美,并非未经艺术学习的简单头脑所能创造出来,它们的出场需要作者的表现之功。校园民谣能够例外吗?
音乐知识从来是一种限制,同时又是一种途径。当旧有的艺术形式由于高度的发展成了某种陈辞滥调,对这种陈辞滥调的突破却并不可能经由对艺术形式的全然无知达到。校园民谣应该记取的是:无艺术永远不可能超艺术。
其实无需侵权、盗版、复制以及商业上的一哄而起,如今侵入一大批学生群落的校园民谣观念以及这个创作群体音乐素质的贫血,已经注定了这种音乐的灭亡。我们已经看到,《校园民谣I》后出现的大批作品甚少不与这第一张作品“靠色”或相象。校园民谣不应该是一种音乐风格,结果成了一种风格。作为一个去处,校园歌曲应该可以是民谣,可以是摇滚,也可以是一种先锋音乐,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校园民谣没有重复商业化的音乐语言,却重复了它自己。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重复的是对音乐的最粗浅的知识,包括重复商业流行歌曲的最粗浅的知识,同时他下意识地模仿使校园民谣急剧作近亲繁殖。
校园民谣的少量一些东西会留下来,比如以民谣、以自弹自唱为一种生活的高晓松们,作为游唱于大学校园的民间歌手,他们早已生活在这种弹唱艺术中,熟悉这个艺术的语言和传统,因而才能够如此自然地写出自身经历的真实和感动。而受此感召、准备不足、却自以为用真诚就可以达到艺术目的的后继者们,将会发现他们的无楫之舟其实什么也不是,甭说音乐的大洋,就是一条窄窄的河汊,恐怕它们也无法渡过。当然,校园民谣确实唤起了一种生命:当一个人需要倾诉时,他不仅可以像前人那样拿起文学,他也可以拿起吉他,流行音乐同样可以是一种表达生命的工具。但是,如果不经过学习,不尽可能爬向已有的音乐历史积累而成的山脉,那么任什么天真和生命,都不过是作者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