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科纳的搭挡戴维斯。戴维斯后来尝试新的布鲁斯变化——摇滚乐,组建了一支叫“原始人”(Savages)的乐队,专事为歌手洛德·萨奇(Lord Sutch)伴奏。萨奇比戴维斯小十岁,有“英国的‘尖叫’杰·霍金斯”1
之称。后来,戴维斯又组建“布鲁斯全明星乐团”(All Stars),由尼奇·霍普金斯(Nicky Hopkins)弹键盘,卡洛·利特尔(Carlo Little)打鼓,约翰·鲍德瑞弹贝司,再加上一个黑人三重唱,构成60年代初期颇富号召力的英国布鲁斯组合。岂料,正当其事业向巅峰迈进之际,戴维斯却意外地得了血癌,并于1964年不治;结果全明星乐团分崩离析,最后演化为一个不太重要的歌手伴奏团体。戴维斯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首歌叫“不会消失”(Not Fade Away),歌名正如一句预言,预示了他身后的布鲁斯状况。戴维斯死后,布鲁斯不仅没有消失,相反迎来了沙尘暴一般的春天,因为这时出现了一位叫约翰·梅耶尔的人,他紧随科、戴二人之后,成为一个更强有力的布鲁斯音乐的传导者。
约翰·梅耶尔(1933- ),白人布鲁斯之父,他发掘出的著名乐手可以印一张半米长的名单。
约翰·梅耶尔(John Mayall,1933- )出生于英格兰,大学期间组建第一支乐队。移居伦敦后,组建“布鲁斯联盟”乐队,即传奇乐队“布鲁斯开拓者”(the Bluesbreaker)的前身。“布鲁斯开拓者”在梅耶尔领导下,成为一所布鲁斯音乐的大学校,从这里“毕业”出来的“学员”个个惊人,关于此,皮特·弗雷姆的著作《摇滚家族谱系》印了一张足足有半米长的名单,其中为中国听众熟悉的,即有约翰·麦克维(John McVie)、米克·弗利特伍德(Mick Fleetwood)、罗杰·迪安(Roger Dean)、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杰克·布鲁斯(Jack
Bruce)、彼得·格林(Peter Green)、米克·泰勒(Mick Taylor)、吉米·佩奇(Jimmy Page)等散布到英国音乐各个角落的名字。有关“布鲁斯开拓者”的历史,绝对值得用一本专著去记述,这里我们只勾画那根最粗略的线条。
1965年,梅耶尔出版一张现场演出专辑《约翰·梅耶尔演奏约翰·梅耶尔》(John Mayall Plays John Mayall),并非上佳表现,却确立了约翰·梅耶尔式口琴与管风琴相协奏的配乐手法。次年推出被视为经典的《布鲁斯开拓者与埃里克·克莱普顿》。此时埃里克·克莱普顿(1945- )因不满超级乐队“新兵”(the Yardbirds)的流行路迹,被邀入“布鲁斯开拓者”任吉他手。1965年首先推出的是由吉米·佩奇监制的单曲《我是你的监护医生》(I'm Your Watchdoctor),随后,便是这张著名的梅耶尔和克莱普顿的联名专辑。
约翰·梅耶尔早期唱片《失去的和离去的》,1964年出版。
《布鲁斯开拓者与埃里克·克莱普顿》,著名的梅耶尔和克莱普顿的联名专辑,克莱普顿的早期最佳表现。
但一年后克莱普顿卷走了贝司手杰克·布鲁斯,找上了鼓手金杰·贝克,组成了历史上第一支布鲁斯摇滚乐队——“精华”(Cream)。但无论克莱普顿日后是被视为吉他英雄,还是被推崇为写下多首难忘曲目的出色作曲家,数十载沉浮到几度赢得葛莱美奖,只有这张联名唱片才是真正的根源布鲁斯音乐。经过“新兵”乐队,克莱普顿不再是弗莱迪·金(Freddie King)的简单模仿者;而经过“布鲁斯开拓者”,克莱普顿才真正成为巨人。
克莱普顿的学习对象,主要是美国黑人城市布鲁斯的名家名派,他汲取老黑们的精华,转变成一种近乎于学院派的演奏风范。在“精华”乐队时期,克莱普顿以弹奏节奏极快、音量极响、难度极大著称,但他一直没有汇入60年代热衷于音响发明的吉他大军,而一直着意于指法的磨练。在经受一系列人生打击后,克莱普顿后期火气渐退,转向克制和内敛的风格。
一年后克莱普顿卷走了贝司手杰克·布鲁斯,找上鼓手金杰·贝克,组成了历史上第一支布鲁斯摇滚乐队——“精华”。
克莱普顿的学习对象,主要是美国黑人城市布鲁斯的名家名派,他汲取老黑们的各派精华,转变成一种近乎于学院风格的演奏。这是他演奏精选DVD。
约翰·梅耶尔在克莱普顿离队后,找来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彼得·格林(1946- ),坐阵第一吉他手的位置,而新的节奏乐手是恩斯利·邓巴(一年后成为杰夫·贝克小组的明星成员)。这一阵容于1967年推出《艰难之路》(A Hard Road),表现了梅耶尔卓越的歌曲创作力。这张专辑以丰富的配器,彼得·格林极尽全力的发挥,加上约翰·梅耶尔充满感情的布鲁斯演唱,对他头上的“白人布鲁斯之父”称号作出了明证。但彼得·格林也不是久栖人下之辈,不久之后即离队与约翰·麦克维、米克·弗利特伍德搅在一起,组成了“弗利特伍德·迈克”乐队,“布鲁斯开拓者”不得不再次更换吉他手。
彼得·格林在克莱普顿之后继任了第一吉他手的位置,推出《艰难之路》这张力作。彼得·格林后来也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以技巧超凡的演奏支持了“弗利特伍德·迈克”乐队的成长,其个人生涯同样很突出。这是他在他在自己的乐队“裂片小组”中的形象。
还在克莱普顿时期,有一晚克莱普顿突然失踪,“布鲁斯开拓者”徒唤奈何之际,一位陌生人自告奋勇上台效力。此刻彼得·格林离队,约翰·梅耶尔想起了此事,于是在《旋律制造者》杂志登出启示寻人。终于找到了此人,才知道他叫米克·泰勒(1948- )。
米克·泰勒熟知“布鲁斯开拓者”的所有曲目,与约翰·梅耶尔的合作更是默契自然,乐队先推出《十字军东征》(Crusade,1967),然后接着又推出《乐队日志》(Diary of a Band)之一、之二和《裸线》(Bare Wires,1968)。《裸线》是约翰·梅耶尔最具开拓意义的作品,十分强烈的爵士乐倾向继续延续了他的盛名。1970年米克·泰勒加入“滚石”,替上布莱恩·琼斯突然身亡造成的几乎无人可以替补的空缺。随后,滚石推出了《大街上的流放》(Exile On Main St.)这张饱含布鲁斯元素的名作。而失去米克·泰勒的约翰·梅耶尔,此后开始实验化的新尝试。他与琼·马克的原音吉他、约翰尼·阿门德(Johnny Almond)的长笛与萨克斯、斯蒂芬·汤普森的弦乐贝司,在无鼓状态下录制了一张现场。这张叫《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1969)的现场内含一首十分著名的曲目《房间运动》2,梅耶尔出色的口琴技艺在此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首名曲《思念罗克珊》(Thought About Roxanne),则表现乐队另一名吹奏乐手阿门德极具色彩的萨克管吹奏的妙处。不久,梅耶尔以这个班底又推出《空房间》(Empty Rooms)专辑,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裸线》是约翰·梅耶尔最具开拓意义的作品,十分强烈的爵士乐倾向延续了他的盛名。
“布鲁斯开拓者”吉他手米克·泰勒的加盟,使“滚石”乐队《大街上的流放》成为一张布鲁斯风格浓郁的名作。
《转折点》开始实验化的新尝试,原音吉他、弦乐贝司、长笛与萨克管在无鼓状态下录制了一张现场,梅耶尔出色的口琴和另一名吹奏乐手阿门德极具色彩的萨克管,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90和1993年,走过事业长期停顿的80年代,梅耶尔再度出手,推出力作《处觉》(The Sense of Place)和《唤醒》(Wake Up Call),令英国在布鲁斯风止浪息的20年后,再度掀起些许波澜。与以前几次类似,这两张专辑也带出了新任吉他手的威名——主音吉他手可可·蒙特亚(Coco Montoya,1951- )和滑弦吉他手桑尼·兰德莱斯(Sonny Landreth,1951- ),他们在事前几乎是默默无闻的状态下名声鹊起。前者与黑白多位名手同台较艺,丝毫不掩其夺目的光芒;后者一手漂亮滑弦,将一股南方沼泽之气渗入具有西海岸风格的吉他演奏中。1995年,约翰·梅耶尔又有专辑《杜撰》(Spinning the Coin)出版,令人不由不信服他历久弥坚的韧性,此时兰德莱斯已去,梅耶尔除了在风琴口琴上出绝活,还亲自操办了钢琴、合成器、吉他、十二弦吉他,而新的吉他手也丝毫不示弱,让人感叹“布鲁斯开拓者”之吉他手个个惊人,仿佛已成神迹似的,只要坐上这个位子,不管新人旧人,都必定光彩照人。
约翰·梅耶尔《处觉》,90年代的复苏之作。
注释:
1.
“尖叫”杰·霍金斯(1929- ),Screamin’ Jay Hawkins,美国歌手,50年代成名,以疯狂、夸张、怪诞的表演风格著称,是阿瑟·布朗、奥兹·奥斯本、艾丽斯·库柏、玛利琳·曼森这一系列喜欢在舞台上吓人的摇滚疯子的祖师爷。
2.
此歌名英文原文为“Room To Move”,歌词这样写道:If you want me darlin'/Here's what you must do/You gotta free me/Cuz I can't give the best/Unless I got room to move。故可译为《房间运动》。此段文字具有性的隐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