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2011-11-29 08:06:09)
标签:

杂谈

与美国英国的新一辈艺人不同,数十年来,加拿大前辈艺术家一般走的是一条融汇英伦、美利坚和法兰西三元文化传统的路线,这其中的大部分,最后也汇入了美国民谣的演变。

30、40年代,由伯西·费思(Percy Faith)、加埃·拉姆巴多(Guy Lombardo)为代表,加拿大艺人尚可综合法国马戏团杂耍音乐的风格,以抒情歌曲在美国百老汇舞台剧中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极易被标签化的风格渐渐失去原有的民间属性,后继的弗兰克·米尔斯(Frank Mills)、唐·黑尔(Don Hill)都成了流行歌手、商业上的冠军,所谓法式民间音乐传统,也被排挤到加拿大法语区的狭窄天地里作边缘化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受到主流音乐的挤压和同化。所以,当你听到这些用法语演唱的作品时,下意识地还以为是法国风味的美式民谣呢——在加拿大,法兰西传统的的确确是式微了。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法式民间音乐传统受到主流音乐的挤压和同化。这张叫“小风琴”的匿名唱片是70年代加拿大法语区的优秀之作,其实作者就叫“小风琴”,是加拿大一支法裔民谣乐队。它优秀是够优秀,但乍听之下,还以为是美式民谣呢,再细听,才听出是法语在唱。

 

遵循其他方向发展的艺术家,则试图追求加拿大国家艺术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早在40年代,加拿大民间音乐电台WNYC就开始举办民歌艺术节,奥斯卡·布兰德(Oscar Brand,1920-  )就是那个时代存留下来的巨匠。

布兰德出版有《美洲民歌选》(Anthology of American Folk Music)、《美洲饮酒歌》(American Drinking Songs) ,搜集一些18世纪土产美洲民歌如《为粪所迷》、《腰缠万贯》、《被关在洗手间的七个老女人》,其中对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民歌亦有所整理,这在当时独一无二,奥斯卡·布兰德亦因此列名于皮特·西格、波尔·艾夫斯(Burl Ives)等著名民歌手之列。由于其作品歌词抨击时弊,布兰德也一度上了麦卡锡时期的官方黑名单。从40年代及今,在长达60年的民歌生涯里,布兰德整理出版的唱片一共有90多张,并有大量著述、影片问世,它们深深地影响了后起的戈登·莱特福特、朱蒂·柯林斯等民谣歌手。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奥斯卡·布兰德(1920-  ),加拿大第一代民歌手,其60年民歌生涯中,整理出版的唱片有90多张。

 

毕业于麻省州立大学教育专业的加拿大人巴菲·圣玛丽(Buffy Sainte-Marie,1941-  ),在姓名上即标示出她的血统——一名印第安土著人。她于1964年出版处女作《这是我的方式》(It's My Way),以令人称道的创作实力和坚定的本民族情感,对抗殖民主义和种族文化的侵害。专辑中有多首歌曲被传唱一时,反毒品歌曲《可待因》(Cod'ine)被摇滚名团“江湖郎中”(the Charlatans)和“水银邮政部”改编;反战歌曲《全体士兵》(Universal Soldier)经英国民谣名家多诺文演唱流传;而另一首《直到你该离去的时候》(Until It’s Time For You to Go),则被包括“猫王”在内的不下十位名歌手翻唱。第二张专辑《一里路又一里路》(Many Mile,1965)包含更多传统印第安民谣改编曲,以综合性的民谣形态带来了易碎的美和更悠扬的旋律。在早期作品中,巴菲以《野牛消失了》(Now That the Buffalo’s Gone)、《我的祖国,你的人民正在死去》(My Country ‘Tis of Thy People You’re Dying)这样一系列歌曲,描述了北美印地安人的惨境,她不光以歌唱表达关切,还亲身组织教育项目扶助印第安社区的成长。后来的专辑《我要重新做一个乡下孩子》(I'm Gonna Be Country Girl Again,1968),为印第安题材电影《士兵蓝》(Soldier Blue,1970)、《向月球发射》(Moonshot,1972)所作的配乐,均从印第安民族音乐取材。1991年,巴菲推出了她时隔15年的专辑——《巧合和相似的故事》(Coincidence and Likely Story),音乐语言已大大地被流行音乐所同化。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加拿大印第安女歌手巴菲·圣玛丽(1941-  )自画像。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圣玛丽处女作《这是我的方式》(上),最早表现出印第安人民族觉醒的意识。下图是1976年《甜蜜的美洲》,圣玛丽第一个时期的最后一张专辑,之后她就阔别了歌坛,一去15载。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1991年,圣玛丽以《巧合和相似的故事》复出。当年的印第安犟小丫,已经大大被流行音乐同化。

 

伊恩·泰森(Ian Tyson,1933-  )是农夫的儿子,童年农场生活的经历,为他的歌曲创作提供了大量动机。泰森是个表现欲极强的人,当他仅了解A、D、E三个和弦时,就写下了《夏天的报偿》这首处女作。1959年,泰森结识出身于音乐世家的西尔维亚·弗利克,两人一见倾心,在生活和音乐上结成了双重伴侣,这个称为“伊恩和西尔维亚”(Ian and Sylvia)的演唱组,移居纽约格林威治并与鲍勃·迪伦的经理人签下了一纸合约。泰森创作能力极强,劳工歌曲《四股强风》(1963)、《即将来临的某日》均成为当时十分著名的歌曲。演唱组的唱片虽略显流行化,但早期传统民谣歌集《伊恩和西尔维亚》(1963),民谣摇滚歌集《带花斑的大鸟》(The Great Speckled Bird,1969),后期倾向城市化乡村乐的专辑《妇女世界》(Woman's World,1975),曾鼓舞不少加拿大民间艺人走向职业化的道路。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伊恩和西尔维亚”,加拿大民谣二重唱组,早期的民谣带着乡村味儿(60年代),后期索性进入乡村音乐的领地(70年代)。“农民就是农民”,这句话在伊恩·泰森这里,决不是贬义。图为“伊恩和西尔维亚”的唱片《四股强风》。

 

戈登·莱特福特(Gordon Lightfoot,1938-  )是一位多产作曲家。50年代就读于西湖大学音乐系。在校期间,莱特福特曾为电视剧谱写一些爵士风味的配乐。后来,他将自己的歌自己唱,录成小样在小圈子里散发,结果受到民歌界巨人皮特·西格和鲍勃·吉布森的赏识。而他在多伦多约克镇咖啡馆的驻唱,更是被“伊恩和西尔维亚”以及求歌心切的“彼得、保罗和玛丽”所深深留意。此后,求歌者的长队中出现了马蒂·罗宾斯、约翰尼·卡什、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杰里·李·刘易斯等“巨星”,新的买主一个比一个更有名。但直到1966年,莱特福特才得以以歌手身份出版他个人的第一张专辑。从戈登·莱特福特这类作曲家身上,可以深刻地领会城市民谣和乡村音乐的同源性。无论在器乐、创作情绪、还是歌曲的旋律发展上,二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戈登·莱特福特(1938-  ),高产的加拿大歌曲作者,他的时代属于70和80年代,早期的作品民歌味道更浓。

 

不久,布鲁斯·柯克本(Bruce Cockburn,1945-  )在音乐传统上接过戈登·莱特福特的衣钵,并比莱特福特表现得更本真、更深厚、更神秘、更富于激情。从1970年到1979年,柯克本早期九张专辑,均给人极其强烈的宗教情绪意象。进入80年代,柯克本着力表达“个体政治”思想。《布鲁斯·柯克本》(1970)、《高风白天》(High Winds White Sky,1971)、《日轮之舞》(Sun Wheel Dance,1971)、《等待奇迹》(Waiting For Miracle,1987)、《大环境》(Big Circumstance,1988)、《只是一道炽光》(Nothing But Burning Light,1991),是他近30张专辑中的优秀之作,它们以特有的语态描绘和讽刺众生百相,以创新的姿态试图冲破长久以来形成的乡村乐与正统民谣之间的坚固篱墙,并试图回复到民谣的根源再求发展。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基督教徒,民谣歌者。布鲁斯·柯克本的后期形象,越来越显得神秘。

 

《民谣流域》:加拿大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基督教徒,民谣歌者。布鲁斯·柯克本的后期形象,越来越显得神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