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夕〈你们的幸福〉赏析  (胡又天)

(2011-11-24 22:22:04)
标签:

杂谈

《主流中的非主流——初听谢安琪》之一

 

你们的幸福

作曲:Christopher Chak 填词:林夕

A1

等不到想等爱侣 便已拥抱到熟睡

经不起错对 但已找到乐趣

抽不出一刻空虚 已经得到你所需

成了好一对 忙着去策划更好的以后 想不起想斗嘴

A2

人间多少疮疤见报 若太深奥懒得知道

斑点狗太瘦 是与他仅有的烦恼

醒于不安的清早 你竟然从没遇到

你没有心思控诉 从未曾怕累怕赶只畏惧枯燥

B1

你失去耐性失落 饮饱吃醉是容易极的快乐

牵手看偶像连续剧哭哭笑笑  轻轻松松 

将恩怨情欲变娱乐

B2

爱思索便会福薄 砂吹进眼内从来未觉便不必发觉

吹熄了那火花 烟花会围住了这恩爱王国

C1

你 还会有什么感想需要痛哭 还欠缺什么东西不够满足

填密每天的一秒 还自觉有幸繁忙是一种祝福  真有

C2

不能停下什么都不敢去结束 

从不曾沉闷大家已能找到最好归宿

如果有妄想坚决不懂 美满得不接受心痛

B1

你失去耐性失落 饮饱吃醉是容易极的快乐

牵手看偶像连续剧哭哭笑笑  轻轻松松 

将恩怨情欲变娱乐

B2

爱思索便会福薄 砂吹进眼内从来未觉便不必发觉

吹熄了那火花 烟花会围住了这恩爱硬壳

C1

你 还会有什么感想需要痛哭 还欠缺什么东西不够满足

填密每天的一秒 还自觉有幸繁忙是一种祝福

C2

真有福 不能停下什么都不敢去结束 

从不曾沉闷大家已能找到最好归宿

如果有妄想坚决不懂 美满得不接受心痛

C1

你 还会有什么感想需要痛哭 还欠缺什么东西不够满足

填密这一生一秒 还自觉有幸繁忙是一种祝福

C2

抵抗孤独 不能停下什么都不敢去结束 

从不曾沉闷日子变成节目延续节目

渐渐驯服得不记得哭 美满得不接受心痛

(尾声) 

你也许比我易满足 你也许比我幸福 幸福地麻木

    诚如乐评Damon所说,这阕词非常讽刺;林夕最擅于描写的,大概就是这类繁忙光景底下的空虚世相。世人营造繁华热闹,揭开内里却是疏离、破碎、虚无。这类作品,我印象最深刻、最是虚无的,是写给王菲的〈旋木〉;我老哥和他同学也都说〈旋木〉的虚无是至矣尽矣。

    这首歌显然也是这一路,不过编曲似未营造出那种讽刺的感觉;谢安琪的歌声,也似乎演绎得不够“冷”:开头“等不到……”吐气稍轻而尖锐,听来有些“刺”,虽可约略感觉到她是要唱出一种嘲讽的意思,却有些不够悦耳,也似乎没能找到适合的语气来演绎歌词。C1到C2段的桥接句“真有福”是反讽、冷嘲味最浓的,然而这一突起过后,接下来的“不能停下什么都不敢去结束”却有些平板而局促,有欠低昂。结尾的三句,词意很冷,如何在这样的编曲下演绎好,是大挑战;我想,理想的境界,应该要让人听时感觉甚是洗练,而回味时寒意上涌。现在的版本,没有达到这一点。

    林夕这词确是为谢安琪度身打造,然而泽日生的编曲,有繁华、熨贴,而未编出词意中繁华底下的支离破碎。歌手唱时大概也不能不被这编曲牵着走,使得它最后成了一首编曲、唱法与感觉都较为普通的情歌,而没有充分表露出歌词所经营的冷眼之情、讽谕之意,以及背后一种悲悯但又无奈的心绪。

    歌词直对听众唱“你”也是问题。我很少见到这样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作第二人称,直面听众,却毫无同情、诉求、宽慰……等意,而只是冷冷地说你怎样、你们这样……的歌词,这明摆是要刺人,而非讨喜。且最后“你也许比我幸福”,还跳出一个“我”来了,且姿态颇为清高,不是放低至与“你”同情同理的位置,这也很危险。然而这一层意味,因为编曲、演唱风格不突出的关系,似也不甚明显;MV选了一对男女作“你们”,加上林夕行之有年的风格,也让观众听来可以直觉认为这“你们”讲的是世相,而不是直直对我──虽然它似乎就是。

    那这首歌怎样才能唱好?设使有了更恰当的编曲,我想可能有几种唱法:一、把“你”当成自己,自己讽刺自己,狠狠毒毒地自虐一把,让“爱思索便会福薄 砂吹进眼内从来未觉便不必发觉”等等反讽把虚矫的自我扯得支离破碎。二、王菲式空灵唱法,像是与你同在,又总在一个距离之外,作一个代表这样性情,而嘲弄着如此性情的精灵。三、揣摩林夕那种学佛又不出世、看透而不踏破,止是涵泳在颠倒梦想中的意态,建起一种文学家、思想家的口吻去轻声低唱。

    上段对一个评论者而言或许有些越俎代庖了。不讲这些,我的听后感就是这首歌词、曲、唱的配合未臻完善,三者应以词为中心再多磨合几遍。再者,歌词也有些太尖刻陡峭了。以一般“从流行歌曲看社会”的视角观之,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说这是对当代人稀薄的情感、稀薄生活的讽刺,但这种话谁都会说。我则会怀疑:真是这样吗?或许在林夕所身处、所观察的生活圈中,有许多是这样的,但我总不想把人事看简单。

    会不会,林夕长年、大量的流行词作,形构出了一种可能流于刻板的香港印象、港人形象?那样繁忙于庸碌的生活与娱乐之中,不及思索乃至不思思索?〈你们的幸福〉批判的是这样,但也可能反而加固了这样的印象。于是一方面讽刺了稀薄的现状,一方面却也加强了现状的稀薄──因为歌词最后的姿态是莫可奈何的,说你麻木,我又好到哪里去呢?这种空虚感贯串着林夕的全部词作与散文,陪过这二十几年的香港。但或许亦因如此,林夕的词作,便也总能跟着香港文化的现在进行式──尽管我不太愿意相信这些事情就只是这样、只能这样。

 

摘自  《流行词话》第九期,2011年10月28日。

《流行词话》为台湾学人胡又天主编的个人音乐学刊,有兴趣的可致信youtien@gmail.com向胡又天先生免费索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