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7年蒙特利尔流行艺术节后,克罗斯比离开了“飞鸟”,与“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乐团(Buffalo Springfield)4成员一起组成C.S.N及C.S.N.Y。“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人员变动频繁,前身是由史蒂芬·斯提尔斯(Stephen Stills)、里奇·福瑞(Richie Furay)以及后来组建“猫妈妈”乐队(Cat Mother)的拉里·派克(Larry Packer)组成的“阿哥哥歌手”乐队( Au Go Go Singer);后来这几个人你来我往走马灯似地时聚时散,在不同时期组成不同名目的乐队。虽然这些乐队都十分短命,有的仅有几张专辑面世,但队伍中成员,日后都成为左右民谣乐坛的重量级人物。
C. S. N. Y1974年的名作《迄今为止》,封面漫画是琼尼·米切尔所画。
注释:
4.
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据说这个乐队得名的来历是:乐队在经纪人家酝酿成立时,刚好有一辆压路机停在经纪人家门口的路上,上面有一块牌子,写着压路机所在公司的地址: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Buffalo, Springfield),乐队由此得名。由于布法罗和斯普林菲尔德这两个词都有实义,以前该乐队名常被中译为“野牛春田”。(参见袁越《来自美国民间的叛逆》,现代出版社,2003年版,P439)
1968年,新加入“飞鸟”的乐手吉恩·帕森斯(Gene Parsons)、克拉伦斯·怀特(Clarence White),带来一些更根源的乡村音乐,使“飞鸟”随后出版的专辑《声名狼藉的飞鸟兄弟》(Notorious Byrd Brothers,1968)、《乡村竞技场上的甜心》(Sweetheart of the Rodeo,1968),都倾向于乡村摇滚,这时队员干脆另组或加入诸如“飞煎饼兄弟”(Flying Burrito Brothers)5、“纳什维尔之西”(Nashville West)之类的乡村团体,一度还参加了乡村音乐大本营“老式大剧院”6的演出。1969年专辑《轻松骑手之叙事曲》(Ballad Of Easy Rider)出版,成为总结“飞鸟”60年代成就的作品。专辑名称来自丹尼斯·胡伯执导的嬉皮电影《轻松骑手》7,电影中两首插曲,也都出自“飞鸟”手笔。进入70年代,“飞鸟”的作品一直保持乡谣曲风,以亲和的外表带动了加州海岸,使之成为继纽约格林威治村之后的又一民谣阵地。此后,带有民谣特质的西海岸乐团“妈妈和爸爸”(Mama and Papa)、“沙滩男孩”(the Beach Boys)相继走红;人们熟知的鲍勃·迪伦、“沃森博士”(Doc Watson)、曼斯·里普斯罗姆(Mance Lipsromb)、莱廷·霍普金斯(Lightin' Hopkins),新出现的乐团“爱”(Love),大师级乐队“上升之子”(Rising Son,由吉他大师瑞·库德Ry Cooder、牙买加歌手泰基·马哈尔Taj Mahal、迷幻乐队“精神”Spirit的组建者艾吉·柯萨迪Ej Cassidy组成),一时都成为众人争睹的团体;而在加州另一城市旧金山,也出现以数支乐队为主干的实验民谣阵营:“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杰斐逊飞机”(Jefferson Airplane),“水银邮政部”(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以及名气较小但却绝不能忽略的“乌合葡萄”(Moby Grape)乐队。

美国民谣界的几位名人走马灯似地时聚时散,在不同时期组成不同名目的乐队。这是1999组成的“莱斯、莱斯、希尔曼和彼德森”,其原声的、真实的乐器味儿是那么地强烈,映衬着周围那些流行作品都像是假造的一样。四位高手分别来自当年的“飞鸟”、“飞煎饼”、“沙漠玫瑰”等名团。
“飞鸟”的后期倾向于乡村摇滚,带动了加州海岸,使之成为继纽约格林威治村之后的又一民谣阵地。图为乡村化的“飞鸟”阵容,在此阵容下他们推出这张乡谣风格的《往前面更远》。
1968年之后,“飞鸟”接连推出几张优秀乡村民谣,这是其中一张——《乡村竞技场上的甜心》。
带有民谣特质的西海岸乐团“沙滩男孩”,在和声方面拓展了民谣的表现力。他们很少以这样的形象示人,它暴露了这个男孩重唱组加利福尼亚的籍贯,以及60年代嬉皮士的身份。
注释:
5.
该乐队名称中的核心词Burrito,是墨西哥一种玉米煎饼。
6.
老式大剧院,Grand Ole Opry,位于纳什维尔,是乡村音乐最重要的明星舞台,亦是一台群星荟萃的系列节目,一译“大狂欢”。详见本书乡村音乐中部分内容。
7.《轻松骑手》,Easy Rider,一译《逍遥骑士》。
前身为“巫师”乐队(Warlocks)的“感恩而死”,是由杰里·加西亚(Jerry Garcia,1942-1995)、鲍勃·韦尔(Bob Weir)、菲尔·莱什(Phil Lesh)组成的团体。1965年,乐队率先加入肯·凯西发起的药物实验,使用当时新发现的致幻剂LSD(该致幻剂可使人的五官产生通感)。其首张专辑《感恩而死》(1967),便是基于蓝草音乐8并利用LSD刺激下发散出的即兴的光环似的演奏所组成的歌集。它旋即成为旧金山之音的代表作品。“感恩而死”在大量巡演中形成“不停顿组曲”式舞台表演风格,随后的专辑《太阳赞美诗》(Anthem of the Sun,1968),《奥克索对称》9(Aoxomoxoa,1969),《死亡演唱会》(Live/ Dead,1969),均以质朴的现场表演收录,以即兴弹奏并自由发展的旋律为特征。《死亡演唱会》长达23分钟的歌曲《黑暗的星球》(Dark Star),成为这类创作的巅峰之作。它以四次建筑四次发散逐渐转入宏伟的高潮而结束。在70年代的头两张专辑里,杰里·加西亚率团回复民谣根源,并以极接近C.S.N和波可乐团的乡村摇滚风格出现,暗示嬉皮文化已在现实大墙的挤压下溃散。而专辑《劳工之死》(Workingman's Dead,1970),加西亚客串C.S.N.Y的专辑《似曾相识》(Deja Vu,1970),客串“紫色鼠尾草的新骑手” 乐队(New 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的《新骑手》(New Riders,1971),都是这样一类作品。而杰里·加西亚的吉它,自始至终都是民谣、布鲁斯和蓝草音乐的结合体。1973年作品《洪水之醒》(Wake of the Flood)还带有爵士散拍的影响。从这个时期一直到1995年加西亚谢世,“感恩而死”极少再有新作品问世。不过他们在60年代出版的诸多唱片,已经构成为90年代许多布鲁斯摇滚乐队的教材,如“费什”(Phish)10、“说谎专家”(Spin Doctors)、“蓝调旅行者”(Blues Traveler)等乐队,都以“感恩而死”为楷模坚持现场的即兴表演。

“感恩而死”的专辑《太阳赞美诗》,基本上是一些民歌的碎片,用噪音和蓝草音乐的光环似的演奏串接起来。崇尚现场,以死亡为图腾,重视的不是一两首歌,而是一种精神的发散,而忠实的“死头”追随他们到巡回演出的每一个地方……“感恩而死”的这些特征,已具有某种宗教的性质。
注释:
8.
蓝草音乐,Bluegrass,一种特别重视提琴、班卓琴、曼陀林作用的乡村音乐风格,属于英国移民的传统表现,有时有即兴狂欢的欧洲民间舞特色(可与凯尔特民间舞曲相参照),在阿巴拉契亚地区首先发展开来。比尔·蒙罗(Bill Monroe)、厄尔·斯克拉格斯(Earl Scruggs)和莱斯特·弗莱特(Lester Flatt)三位,通常被视为“蓝草音乐之父”。他们以西欧传统民间演奏法为本,加入大量爵士即兴演奏技巧,把这几样乐器演奏得飞快,散发出浓郁、热烈的乡村风情。详见本书乡村音乐章节。
9.
此专辑名称是一个没有意义且难以发音的回文“Aoxomoxoa”,其中词曲明显受到迷幻药物的影响,让人不知所云。权作此译。
10.
费什,Phish,该乐队名称又译为“鱼”。
与“感恩而死”相类似,“杰斐逊飞机”的音乐,也是半边民谣,半边布鲁斯。为了延续迷幻的药物幻觉,迷幻音乐的创作者或者加入能渲染幻觉反应的班卓琴、管风琴、合成器,或者在背景中加入长时间的、大量的浑浊音,以制造模糊不清的延展效果。席卷全球的嬉皮运动,曾把“杰斐逊飞机”推上名誉之巅。首张专辑《起飞》(Take Off,1966)发表后,乐队吸收另一乐队“伟大社会”(the Great Society)干将格雷丝·斯莉克(Grace Slick)在队中担任主唱,她的两首名作《值得爱的人》(Somebody To Love) 和《白兔》(White Rabbit),收录于第二张专辑《超现实主义的枕头》(Surrealistic Pillow,1967)中,该专辑是花童11的圣歌。其后,乐队的两张专辑——《在巴克斯特旅馆浴后》(After Bathing at Baxter’s,1968)和《创造之桂冠》(Crown of Creation,1968),平衡地展示出各位成员的创作力及演奏水准,但过分强烈的嬉皮式主张,却分散了人们对其作品音乐性的认识。1969年现场收录的《保佑它尖尖的小脑袋》(Bless Its Pointed Little Head)及《志愿者》(Volunteers),则都是带布鲁斯风格的力作。
“杰斐逊飞机”《超现实主义的枕头》,成为花童的圣歌。专辑中的《白兔》这样唱道:“一片药丸让你变大/另一片药丸把你缩小/而你妈妈给你的那片/却一点作用也起不了”(袁越 译)有人问斯莉克唱的是什么,斯莉克说,唱的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创造之桂冠》专辑。在“杰佛逊飞机”的作品中,这一张是水准最平均的,多样化的探索此时结出了颜色各异的成熟之果,出色却不张扬。
注释:
11.
花童,对60年代美国嬉皮士的戏称,嬉皮士以“爱与和平”为口号,吸毒闲坐,四处游荡,终日无所事事,热衷于参加户外聚会和演出。他们喜欢以花为象征,也喜欢把花扎成花环戴在头上,故称为花童。在嬉皮士文化中,花的形象经常会出现在招贴、集会、唱片封面等场合中,与迷幻的体验亦有关系。
“乌合葡萄”是一支直到90年代才受到人们重视的反偶像崇拜团体。首张专辑《乌合葡萄》(Grape Jam,1967),是一张以吉他为主奏乐器并保持民谣和声体系的10首歌曲的集子,通篇采用极短小而简洁的结构。免费赠阅的专辑《葡萄酱》(1968),照例凸现两位主创者的才情,包括主唱斯彭斯的佳作《艾琳摩托车》(Motorcycle Irene)、吉他手杰里·米勒(Jerry Miller)的佳作《不可能更坏》(Can't Be So Bad),两者都是较早运用噪音毛边组织及重节奏型吉它,衬托甜美似“妈妈爸爸”和声的实验作品。但乐队发行的专辑均没有过万的销量,乐队名称更经常变更为Maby Grope、Mosley Grape、Grape Escape这一类极易相互混淆的名字,不过听过他们专辑的乐手都深感启发,受过启发的乐队彼此之间还非常不一样。较著名的有,70年代的“杜比兄弟”(the Doobie Brothers),80年代的“碎片”(the Smithereens)和R.E.M乐队。

“乌合葡萄”,一个被不公正地忘掉的60年代乐队,这种不公正的待遇部分地是他们自己“造”下的,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好好出名。这是他们在加利福尼亚的演出招贴,表现出60年代迷幻艺术的典型风格。
深受“乌合葡萄”启发的80年代摇滚乐队“碎片”,这是他们1988年的专辑。有不少人认为,“碎片”也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乐队。要三言两语说清楚这样一个复杂的小东西是不容易的。简单地说,“碎片”喜欢短小的东西,喜欢以愉快的调子唱绝望的词儿,喜欢开那种只有少数人才明白的玩笑,喜欢有怪癖的郁闷;他们每一首歌虽短,但在容量、精深和完成度上,胜过许多“大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