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谣流域》:凯尔特民谣(2)

(2011-11-08 08:24:48)
标签:

杂谈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闻名于世的凯尔特民族风味作品,大多都出自于那些远离凯尔特文化中心的、散居于美洲大陆的凯尔特移民之手,除了麦克康马克这一个明显例子,其他类似艺术家还有:歌手丹尼斯·戴(Dennis Day),竖琴手艾米丽·米切尔(Emily Mitchell),多种乐器演奏家凯特·史密斯(Kate Smith)、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当然,出入于此的凯尔特演绎者也不乏古典乐界的名流,如“罗伯特·肖唱诗班”(Robert Shaw Chorale)、阿瑟·福莱德勒(Arthur Fledler)率领的“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吉它名家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James Galway)。居住于英国的学院派作曲家约翰·泰夫纳(John Tavener),亦曾以古典手法出版基于凯尔特传统的现代交响乐作品《凯尔特安魂曲》(Celtic Requiem,1969),这是古典音乐阵营中,所完成的最值得重视的凯尔特作品。总体而言,这些艺术家利用改编凯尔特民间音乐,创造出了“别有风味”的古典作品,有时不被人意识到在听凯尔特音乐,倒以为是古典音乐的另一种通俗表演呢。若论到真正的凯尔特音乐,我们还必须将眼光投向这片土地,看一看那些来自英伦三岛的本地居民的活动。

 

《民谣流域》:凯尔特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罗伯特·肖唱诗班”1968年的唱片《爱尔兰民歌》。封面上的男人们在跳传统“莫里斯舞”。

 

“高地族长”乐团(the Chieftains)成立于60年代。乐团成立时,其大部分成员已经是都柏林最好的民乐艺术家。他们以古老乐器演奏传统乐曲,这些乐器大致包括:肘臂风笛、提琴、木笛、锡哨、双风箱手风琴、竖琴和羊皮鼓,这也是爱尔兰土地上流传非常普遍的一些乐器。尤为可贵的是,“高地族长”乐团还再现了一件非常古老的凯尔特民间乐器——爱尔兰扬琴(Timpan)的魅力,并运用双簧管的清亮音色与之合奏。这种编排,使他们演奏的传统乐曲古朴自然,较少受到现代口味侵染,而获得了本色与原味的再生。

 

《民谣流域》:凯尔特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高地族长”乐队,一群屹立了40年的爱尔兰民间音乐大师。

 

“高地族长”乐团的成立,最早受到年轻创作者肖恩·奥瑞阿达(Sean O'Riada)的启发,奥瑞阿达曾试图改编民歌为协奏曲,并成立一个名叫Ceoltoiri Cualann 1的团体进行实验。后来该团团员、提琴手马丁·费,伙同派蒂·莫龙尼、西恩·波茨、迈克尔·托布里蒂一起,成为“高地族长”的原始团员,后又有西恩·肯尼、德里克·贝尔等成员加入。无论出版专辑还是现场演出,“高地族长”都无须担心凯尔特—盖尔族神韵的遗失,同时却又能打破以往民间传统乐队在演奏上的框架束缚。他们的常用手法是在乐曲中段改变节拍,增加变化,可以从利尔舞曲(Reel)的单四拍子,转换成基格舞曲(Jig)的复二拍子或三拍子,再变成波尔卡(Polka)或舒缓的慢舞(Slow Air),这些尝试引发了爱尔兰民间乐团的一系列变革。

 

《民谣流域》:凯尔特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高地族长”在器乐上显然比在歌唱上更在行,这是它频频与大师级唱匠合作的原因。这是唱片《爱尔兰心跳》,与范·莫里森合作。

 

注释:1、爱尔兰语,意为“都柏林的群山”。

 

在“高地族长”乐团的25张专辑中,演奏曲目主要以传统乐曲为主,这些作品是了解爱尔兰凯尔特文化的重要资料;另一部分作品,则是与不同风格、不同国籍的摇滚、民谣艺术家合作,从音乐章节、和声方式、节奏拍子诸方面进行实验,古远如17、18世纪的古琴曲,可以与20世纪的布鲁斯音乐结合,这给远离凯尔特文化中心的美国音乐家以启迪。其中,专辑《高地族长》之一(1963)、四(1973)、五(1975)、七(1977),《早一点热早餐》(Boil the Breakfast Early,1979),《爱尔兰心跳》(Irish Heartbeat,1988),电影配乐作品《巴里·林敦》(Barry Lyndon,1976),被很多论家认为是“高地族长”最出色的作品集。

 

《民谣流域》:凯尔特民谣(2)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高地族长”近作《石头泪》,与一批世界级人声合作,第15首、也是最后一首——《泪湖》,合作对象竟然是中国的“达达娃”,即朱哲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