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分天下归一统

(2011-07-07 10:01:11)
标签:

杂谈

        中国流行音乐越来越具有一体化的性质。此前,它被三分于三个地域内单独运作,人们习惯称之为:台湾音乐、香港音乐、大陆音乐。经过近十几年的融合,这三地的音乐已大致趋同,成为一个整体。
        如果仅仅略其大概,我们可以说,台湾音乐是一种温情音乐,其实它是非常独特和原创的,因为泛滥,因为大
陆大面积的模仿,这一点反而看不清了。校园民歌以降,这温情音乐逐渐发展至圆熟之境,也几乎走到了它的尽头。从近年台湾出产的大量作品,我们不难看到这个结果。新出现的“巨星”无一不是前代“巨星”的倒模或翻制——它已经新意乏陈了。香港音乐是一种殖民地音乐,填词是它的主流,长期盛产的是欧美音乐和日本音乐的粤语版。当然,它现在也唱不太下去了。所以,都有一股内在的驱动力,希冀着这音乐会有所改变。
        而中国流行音乐整个十年的发展,可以简单地视作港台音乐向大陆扩散的过程。这过程一方面完成了港台音乐
在整个中国的传播,一方面促成了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诞生,这产业的模型则是港台唱片制造业。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下,一个共同的局面出现了:从1994年开始,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流行音乐都彼此类似地形成了显著的三块——流行生产、个人创作和另类群体。流行生产三地是类似的,机制类似音乐类似,包装化、偶像化,绵绵风;另类群体也是三地类似的,大陆有摇滚,台湾有地下音乐,香港有独立制作,三者都呈现为一种极为西化的声音;个人创作三地都小有所成,台湾有以罗大佑为首的一小撮,在香港可拿许冠杰、达明一派、Beyond等凑数,在大陆则以崔健、张楚、侯牧人等为代表。这一体化还在进一步深入,不光是面目上的大致相同,体制上、创作上的渗透都会升级。大概从1992年开始,台星入港走秀、港星入台发展、大陆人与港台签约开始频繁,今后,这种情形将加剧,更多的唱片将在三地的合作中完成,三地歌手、音乐人的串位会更频繁、更深入、更长期地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来越多的作品将分不清是台湾唱片、大陆唱片还是香港唱片。而中国的音乐资源和音乐传统,将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得更深刻、更广泛,像在罗大佑《恋曲2000》中表现的那样。
        至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前瞻了。制作方面,危机已经暴露,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略有述及。香港在抵制罐头音
乐,台湾音乐不灵了,大陆听众开始不买流行制品的账,便都是这危机的具体表现。港、台、大陆在变成同一副脸孔,制作能力越来越高,制作的东西越来越多,机器批量的性质越来越明显,人的痕迹越来越少,听众的兴趣也越来越小。于是谭咏麟会从万人争睹到乏人问津,而越来越多的巨星会进入这乏人问津的队伍:叶倩文、郭富城、刘德华,都可能。他们之所以还能够支撑,是因为还可以重金去买那些优秀的作品去唱。等到这样也不行了,就会找来新的面孔来刺激消费,这就是制作的规律。但制作的规律中还有致命的一条,就是如果支撑制作的创作也有了患癌的迹象,也成了制作,新面孔将失效,唱片业就不得不另去寻找转机,着手去扶持一些新事物。目前的整个中国流行音乐,就正处在这个转机的当口。要不了多久即会出现主流音乐的换代。
        创作方面。创作是个人的行为,是个人生命的结晶,然后再依靠唱片出版业,把作品公诸于世。创作从来不会
少,也从来不会多。未来创作的崛起,将会出现在三地20-30岁的这一代人身上。由于他们生存的背景,他们的创作将出现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本土文明/外来文明,个人体验/社会情绪两种界面,新的声音可能将突出地表现为四种:科技化的声音如计算机音乐,工业化的声音如噪音,国际化的声音如舞曲和信息,返朴归真的声音如田园风味。另类是创作中的一个群体。由于受潮流影响太重,他们还不大怎么会独立地表达自己。未来之于他们,是本土化和现实关怀的迢迢之路。由于制作面临转机,新的创作会更多地进入商业,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音乐。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纸媒版本载《我听到了幸福》,三联书店2003年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