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0以前和2000以后

(2011-06-30 13:23:42)
标签:

杂谈

他们不识谱,他们不会弹乐器,他们不唱歌,他们不会作曲,他们没上过音乐学院,他们不懂得十二平均律,他们不会辨音,他们不懂和声,他们不会配器,他们没拜过老师……

我说的不可能是音乐家。但恰恰是,我说的是音乐家。

他们是20世纪最烂、最酷的音乐家,有可能又是——21世纪最普遍的音乐家。

在观察音乐的变迁时,形式上的变化往往不会逃过音乐分析家的法眼。但形式的变化,正像它以外表所呈示的,往往只是事物最深扰动泛到表面上的几朵浪花。海底发生了地震,巨浪澎湃而来,巨浪并不能解释巨浪自己,甚至不能描述它自身——如果我们始终不说到地底的火山。

已有一些研究家试图说明,20世纪音乐之下的火山;但有一个关键物,始终未被充分说明。音乐工具,也许正是它撬动了大洋底下的板块,搅动了硕大无朋的音乐巨浪;它才是20世纪诸种变化中最厉害的变化,还可能是,最深刻的变化。

如果说音乐的历史跟人类一样漫长,那么很可能,在几百万年的时光里,它一直并没有真正地质变过,即使是20世纪的爵士、摇滚、音乐现代派,也依然是在音符、组织音符、能发出音符的乐器、构成音符组成规律的音乐学约束下的一系列运动。但从1948年,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用录音设备制作出车轮滚动、喷汽和汽笛长鸣的《铁路练习曲》之后,事情真的是改变了。20世纪末,在平民百姓家而不是先锋音乐家的实验室里,一批不弹乐器的人拿起鼠标或抓住了操纵杆,以DJ和野生电子乐师为旗号,一个跟音符、乐器、和声学、乐音体系全然无关的新音乐系统在悄然诞生。

巨变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乐器——20世纪前的音乐工具,都是一些靠吹打/摩擦发出声音的器物。正像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久历不觉的,乐器发出的是乐音,是某一种既定音色的既定音阶排列,这使乐器成为音乐家大脑之外、以一定规则支配音乐家大脑的一个永恒外脑。发声体—音阶—音符组织—演奏,这种现象,概括了20世纪之前的一切音乐现象。

但音乐的新工具不同。它不是发声体,而是声音的拾取—再现工具;它不是某一种特定的声音,也不是经选择的乐音;它本身并没有声音,而是拾取获得现实中一切声音。如果说乐器包含了音乐的法则,是某一种既定音色的既定乐音组合,那么新的音乐工具,是一切声音、一切音色、一切声音组合,它可以——但不一定——从现有音乐体系获得发声和声音的组织原理。

而且,新的工具不单拾取/再现声音,还以软硬件赋予这些音以形式。它并不是照本宣科的原声再现,而是用设备、有时是电脑,给声音以程序设计的或音色变形的再生重组形式。

对新音乐家来说,他们不玩音符不作曲、不写谱子不排练,而是摄取—处理—处理—再处理。与其说他们是音乐家,毋宁说他们是声音处理师;与其说他们创作音乐,毋宁说他们处理着人类的音乐图书馆,和作为声音与声响的整个世界。这种音乐的方式是几千年来都没有过的。如果以这种变化给音乐以分界,我们或可以乍着胆子说,2000年以前和2000年以后。

工具有它自己的命运,工具中蕴含了未来的全部法则、机理、基质、可能;工具的命运,就是最后它生成的全部音乐本身。乐器自有史料记载以来,至少发展了4600年,才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而新的工具,仅只是刚刚开始。20世纪已给人太多动荡,让整个人类心神俱碎;而现在我感觉的是,我们还并未置于风暴的中心,只是在它的边缘;20世纪只是个序幕,风暴还没有开始。想想这一切,你是觉得有趣,还是恐怖。

 

2004年6月20日星期日

 

本文首刊于《东方早报》,后收于《五年顺流而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