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不起大家,这不是历史,是误会

(2011-05-27 07:46:35)
标签:

杂谈

写这篇文字会让许多人难过,而它绕来绕去的概念游戏,大概不止让人难过,还叫人难受,叫人脑子疼。但这并不是我要跟大家过不去,而是事实本身如此。

“我们处在历史的突变期。”我一直强调着这个现实。这个现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支配力量,迄今远未得到澄清。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历史的突变期”是这一个时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基本现实,由于这个基本现实,导致在以往稳定年代里出现的各种规律性,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异甚至颠覆。

中国这20多年的情形有点像一部长篇电视剧集。看电视大家都有体会,看到第20分钟的时候,每个人八成都能够辨认出:某某某谁谁谁等几个频繁出现的人是主角。但是且慢,这并不是一部正常的电视剧集,那个在开始一再出现的事物并不是历史的主角,只是个串场子的,甚至连串场子的都不是。

校园民谣,或者另一个著名角色“摇滚”,便是这诸多历史的误会之一。它们都是封闭之年走向开放之年的果实,是“告别的年代”开稳定历史的玩笑。由于封闭年代和突变之始的有限情节,它们被很多人奉为主角,但乱云飞渡急转直下的剧情演化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它们并不是历史的主脉,不是可以延续下去的重要情节线索。

可以用三个概念解析大陆校园民谣,由此看清楚校园民谣的历史——如果它有历史的话,那么它究竟怎样在上演,怎样在延续。

一、 校园民谣。校园民谣是一个短暂现象,从时间上看,仅仅是1993至1995三年,“大地唱片”3张《校园民谣》及其在各地高校的余绪。它的全部内容可以与这3张唱片、它的跟风之作《校园歌谣》、贾南、“汉唐音乐”和校园民谣几个主要作者——高晓松、郁冬、沈庆的延后作品划上等号。

二、 民谣。被大家以为是校园民谣风格的那种音乐,实际上是民谣,是英美民谣传统的一种再续。由于历史的偶然,它在内地校园中大量出现了,并被冠以“校园民谣”之名流行。如果我们喜欢、欣赏这样的音乐,那么我们应该知道,校园民谣并不是它的真实姓名,校园也不是它的主要产地;对它的了解、回顾与展望,只有在民谣的舞台上方可以成立和澄清。10多年来,这一舞台上最大的人物、事件或者成就,都并不发生在校园里;回顾这类音乐要谈论的重点,决不是校园歌手、老狼、叶蓓或“水木年华”,而是张楚、何勇、张广天、黄金刚、艾敬、牧羊、李春波、字母唱片、麦田唱片、CZ唱片、王磊、金得哲、郑钧、尹吾、蔚华、胡吗个、岂珩、杭天、沙子、“晚间新闻”、雪村等一系列名字。

三、 校园里的民谣。显然,校园民谣更适合叫这么一个名字。它是在眼界(还不开阔)、审美力(无法消受其他美感)和器材(只有木吉他)都还很局促的情况下出现的校园自发式创作。如果关注校园民谣其实是关注校园音乐,那么非常偶然地,那一个时期出现的校园音乐清一色成了大学生的吉他弹唱,但不要以为这就叫校园音乐,或这就是校园音乐的主要形态;由于时代巨变,校园音乐最活跃的部分迅速转向了,变成乐队、电声摇滚、时尚流行乐、舞曲、DJ这些事物;在2000年后新的历史时期,校园民谣只是校园音乐的一支,甚至是最轻、最不起眼的一支。

所以,作为一个旧页码,校园民谣早已经翻过;必须翻,否则将无所见。我们得换眼睛——无论想关注民谣还是想关注校园,都必须转向我们一时还不习惯的各种新事物、新势力、新工具,你不理它现在大概还不显得傻,但马上就不行了,因为它们杀过来了。

2004年5月19日


本文纸媒版本载《五年顺流而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