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听不好说

(2011-05-17 13:13:23)
标签:

杂谈

好听不好说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好听不好说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好听不好说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好听不好说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好听不好说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好听不好说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好听不好说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好听不好说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好听不好说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好听的声音,最让人跌破眼镜的就数“天籁”这样的称谓了。那些很纯美的声音,尤其是女声,好到没法形容,便挡箭牌似地祭出“天籁”这个词来。最近翻看台湾民歌史,又几次看到这个词,安到不同女声头上。王海玲出来的时候,唱《忘了我是谁》,唱《偈》,惊为天人,被称为“天籁”。参差同一时间,包美圣也出来,唱《看我!听我》,唱《小茉莉》,那样一个女童似的、迄今为止仍找不出第二例的声音,还是被称为天籁。最著名的,也是直到现在仍被广为传颂的——齐豫的声音,也被称为天籁。齐豫倒是很像王海玲,早期的台湾歌手如陈明韶、郑怡甚至马宜中,都含有类似的气质。齐豫之最终胜出,只是因为“活”得最长,遂成这一风格标志,否则完全可以称作“王海玲女声系”。1

音乐难言,歌声难绘,别说命名了,有时就是为了给没缘听到的人转述一下,也让人生生挠掉三千根白发。有一种懒省事的,就说张三像李四、李四似王五,上面的“王海玲女声系”就是这种做派。张三像李四倒是像,李四似王五也不假,只是都有小差别,待一路罗列和差别下去,郑六与张三已是一个天一个地,由此此“声系”中某人活脱脱倒更似彼“声系”中的人物了,别说风马牛,就是疯子、蚂蟥、牛和蜗牛和海马,最后都能扯到一块儿。这种方法就像各拎几个线头,开始各管各的颇行得通;待扯得长了,便扯成了一堆理也理不清扯也扯不断的乱线团儿。

其实事物各有传统,传统中各怀本性。按传统去解读,倒能理出一点头绪。就说天籁吧,被封为这一类的声音,胡乱扯的不算,应该说都与教堂音乐有关系。爱尔兰的女声经常被称为天籁,也是天籁中最著名的,比如恩雅(Enya)、布莱克姐妹(Mary Black; Frances Black)。2 那种声音之所以“天”起来,是因为爱尔兰音乐本来就是中世纪圣歌(chant)的活化石,人声当然也属同一脉络——天籁是由中世纪和上帝发源,层层荡开的回声最初也是因为教堂残响,于是近于天堂、及于远古;不信神的人没那个感受,于是又叫它“天音”或“仙音”了,其实那声音,与声音所传达的内容本质倒是蛮吻合的,名实完全一致。“王海玲女声系”与这有一点关系——台湾民歌时代的女声,有些也发端于教堂唱诗班的唱诗员——但叫天籁还是扯得太远了。按照依歌声传统分系的原理,这部分歌声叫“泛美声系”倒似更恰当,它的主要来源不是出自唱诗,而是将古典美声下凡民间,减掉几分做作、增加一点本嗓而成。“王海玲女声系”的最佳越洋范本是美国民歌女皇Joan Baez,所以后来也有把齐豫称为“台湾的琼·贝兹”的,倒是拿住了这个脉。

这样分析就解决问题了吗?当然没有。有时候传统好像很清楚,有时候传统毫无头绪,深究起来只让人犯晕。当今世界音乐无国界,对各音乐传统的认知和研究,却仍旧止步于封闭和蒙昧的阶段,各时代之间不通,各民族之间更不通。如果说命名和分类是认知的起点,那么对于音乐,我们几乎可以说并不知道什么。观乎其他学科,发展得比较健全的一是化学,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可用,否则,对物质世界的各类事物你描述看看?晕死你!再有就是生物学,界门纲目科属种,嘿嘿,各就各位,各安其道,相似、相同、区别、联系各分条理脉络,一目了然,一个词可以唤醒一个系的内容,说的和听的都错不了。音乐也有体系,却是一叶障目的欧陆体系,说古典还行,一进入当代音乐,瞬即变成盲人摸象。

不过归根结蒂,即使能用一点周期表和物种学的方法,音乐作为因人而生、又随人而异的易变物,终究还是会让人犯糊涂。对于它我还有更怪的想法。比如,对同一段音乐,不同的人听进耳朵再映现到大脑其实不会是一回事。如果人能把脑中听到的那个声音绘制出来,每个人绘出的东西当各有差异。从物理学上说,人响应于声音的器官是耳膜,耳膜不同振动也将不同;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基本相同,这种差异一般不会大,但也可能非常大——想想色盲产生的概念,完全可能还会产生耳盲、耳偏、耳乱。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人响应于声音不光因为耳,还因为有心,他有那个日积月累的、因声音而起的心理和情感的背景,所以不同的人对某一类人声的感应会完全不同,一个民族认为美的,另一个民族或可认为丑。岂用说民族,单说一个人自身的异变就足以让全世界的乐评家晕菜。我自己身上的一个小例子足可作一个佐证:我一直认为蔡琴的声音是美的,她所唱的《忘不了》又堪称那声音的代表。不幸的是有次我看了部香港鬼片,《忘不了》在其中变成了一个闹鬼的情节。几天后很偶然地邻家深夜放蔡琴,我没再觉得那声音美,而是感到了心惊肉跳的恐怖。

注释:

1、王海玲1980年出版专辑《偈》;包美圣1980年出版专辑《包美圣之歌》;齐豫1979年出版专辑《橄榄树》;包括陈明韶、郑怡、马宜中,她们都是台湾校园民歌时代的歌手,活跃于1977至1981年。

2、 恩雅,首张个人专辑出版于1980年,迄今活跃;布莱克姐妹,兴盛期在80、90年代。

 

2003年11月19日

 

 本文首刊于《东方早报》2003年11月,收录于《五年顺流而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刊头照片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王海玲、包美圣、齐豫、陈明韶、郑怡、恩雅、玛丽·布莱克、弗兰西斯·布莱克、琼·贝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