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包裹,北京来的。拆开,是只玉白色塑料匣子。货单上有规格:9×5.5×2cm。品名一栏写着:收音机。
是张荐寄来的。张荐是活跃于京城的先锋艺人,这几年以微音/后科技/实验氛围1闹出不小的动静,名头甚至远扬海外。我把这半导体模样的小玩意儿在手上转了几转,终于在包装盒后看到很小的英文字:FM3
原来,这小玩意儿叫唱佛机,制造者是老赵(Christiaan
根据说明提示,塞进两节5号电池,旋开音量。匣子发出声来,几个长音,混混沌沌——是中午,放在口袋里,吃饭,走动,上洗手间,上网,订机票,这声音一直响着,无始无终。
得一判断:唱佛机是这么个东西,你听十秒就可以听完,你听一天也不会听完。(就俩乐句嘛!)
以为这就是它了,可以不听了。看左边有个键,向下一扒,传来另一个声音。大惊!敢情那不是开关!
开始研究这键。瞅瞅上下有距离,想,八成有个中间档吧。慢慢往中间扒拉,声音无变化。释然,噢,原来是2支曲子。
嗯,试试,复位。声音又突变。再次大惊:不是原来的声音!
扒过来,扒过去,扒过来,扒过去……每次声音都不一样。这时已经满腹狐疑了,严重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智商,甚至产生这样的想法:这玩意儿该不会是无限的吧?
又立即否定:怎么会?怎么可能?无限曲目?怎么可能有这种东西!绝无可能!
要么是这样原理:存储若干声音片断,然后随机选择,自由组合?比如,选择10个音段,那么就有10×9×8×7×6×5×4×3×2×1种变化,乖乖,这是个多大的数!把唱佛机翻过来,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呀。看到四颗十字螺钉。没螺丝刀。
又来回扒拉了几次,终于,声音回到第一首。心安定下来:哼哼,不是无限的,被俩小子给耍了!

出差。张荐来email嘱咐,“旅途别忘了唱佛机。全世界最适合一心两用的音乐。放弃耳机,离身体2米,音量只用1/3即可。”哈哈,像医嘱。
如此照办。几天下来,终于可以给唱佛机一个定义:它是音乐专辑,又是新型播放媒介。老实说,里面是9个极短的电子乐片段,可以随机/循环播放。不老实说,它发出的那声响,像是环境本身,像是时间的形状,像是空间的质感。这些本来无着的,变得有着落。打开来,它就在那儿,让无形的心,变得好像有个地方可以搁一搁。
又几十天过去,看到张荐一场表演,网上的。只见这张荐,桌上摆数个唱佛机,一会儿开这个,一会儿开那个;一会将这俩摆前面去,一会儿将那俩撤下来,声音因此相碰、相混、相融、相交。乖乖,敢情这玩意儿还可以现场混音哪——随意截取片断,随意组合,真的有无限曲目的变化可能。
在混音器、音序器、鼓机、合成器、电脑……新科技的电子设备发展到高精尖的年代,唱佛机是另一个方向的,很像一个手工制品,操作也手工。里面的声音是什么,说不清;切换的原理是什么,也说不清。可能是这个原因,这小东西卖出了6万多台,顾客95%是老外。
唱佛机诞生于2005年,说起来,已经是好远的事。2010年底,这佛机诞生了第三代:邮到我手里的这一只,水蓝色,半透明,晶莹。是巫娜2弹的古琴。一个音,又一个音,不成曲,慢,少,静。包装上的小字英文,多了两行字:它不会引起有害的干扰/它将接受受到的干扰,包括不想要的干扰。
确似有佛意。这第三代有个名儿:禅房四季。啊啊,四季的禅,四季的质感,四季的形状:色彩、温度、空气、心情……有状又无状,似有又似无,就这么搁在那里。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注释:
1、microsound/post
2、巫娜,古琴演奏家,实验音乐家。
本文纸媒版本载《上海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