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吉姆·莫里森有点疯。疯就是脱离自我控制的状态。很明显,他喜欢这种状态,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大门艺术的灵感发动机。他就这样操纵着他的观众,深深地沉醉于神秘,而不愿让理智打扰。这是一种在潜意识的未知世界里的冒险,这时,作为肉身的吉姆·莫里森或许并不存在,他是一场巨型巫术的主角。
如果史上第一个诗人是歌手,那么吉姆·莫里森无疑使诗歌回复到本原,他的演唱会,就像李尔王处在暴风雨的迷狂当中,自言自语,亦念亦歌,诗——歌,诵——唱,他将这二者完完全全融为一体了。
将灵魂交给魔鬼,还是将灵魂交给上帝?对诗人而言这样的说法不仅是比喻,而具有实实在在的方法论意义。同大多数垮掉派诗人一样,莫里森是将他的灵魂交给了酒神狄俄尼索斯,以失控的狂放打开了平时被理智紧锁的大门,将困在脑子里的混乱意象不断发散为阴沉的吟唱,这反映在《美国的祈祷》、《大门》、《等待阳光》、《洛杉矶女人》等一连串的经典专辑中。作歌手之外,他还写诗,发表了诗集《荒野》和《美国夜》。莫里森的演唱旋律简单,近于儿歌和口令,是大门乐队那些轮唱式的键盘和布鲁斯吉它,烘托了莫里森的吟诵,使之有了更多波折、弯曲和张力。莫里森压抑、阴郁、苦闷的嗓音,把潜藏在潜意识领域的敏感、骚动和爆发,都直接外露到歌唱之中;其声带之敏感,就像一个超导体——一头插入潜意识、一头紧连着声音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他所表现人类未知心理的诗歌,旨在捕捉无序思维和变异行为的作品,虽然在诗的原创性上存有缺陷,但在吟唱的统领下,却达到了歌的完美。
确实,他的诗歌充满了矛盾、含糊的意象。但在激情的喊叫下,它们却能让听众获得十分直接和强烈的印象——这不一定是意义,艺术与哲学不同,人对意义的需要,这里被意念悄悄置换。《结束》并不那么明显,写的就是弑父恋母的过程,这个片断写的也许是一个孩子用暴力对整个家庭的毁灭(文字上完全似有似无,不知不觉便进入惊悸和恐怖的顶峰):
如果史上第一个诗人是歌手,那么吉姆·莫里森无疑使诗歌回复到本原,他的演唱会,就像李尔王处在暴风雨的迷狂当中,自言自语,亦念亦歌,诗——歌,诵——唱,他将这二者完完全全融为一体了。
确实,他的诗歌充满了矛盾、含糊的意象。但在激情的喊叫下,它们却能让听众获得十分直接和强烈的印象——这不一定是意义,艺术与哲学不同,人对意义的需要,这里被意念悄悄置换。《结束》并不那么明显,写的就是弑父恋母的过程,这个片断写的也许是一个孩子用暴力对整个家庭的毁灭(文字上完全似有似无,不知不觉便进入惊悸和恐怖的顶峰):
杀人者在拂晓前醒来
他穿上靴子
从古代画廊取过一张脸
然后
在走道上走
他穿上靴子
从古代画廊取过一张脸
然后
在走道上走
他进了房间
他姐姐住的房间
然后
他造访了他的兄长
然后
在走道上走
他姐姐住的房间
然后
他造访了他的兄长
然后
在走道上走
他走向门
向里面望
“爸爸?”
“噢,儿子吗?”
“我要杀了你。
妈妈,我要…”
向里面望
“爸爸?”
“噢,儿子吗?”
“我要杀了你。
妈妈,我要…”
来吧,孩子,来和我们一起冒险
来吧,孩子,来和我们一起冒险
来吧,孩子,来和我们一起冒险
然后,我们在蓝色汽车的背后相见
来吧,孩子,来和我们一起冒险
来吧,孩子,来和我们一起冒险
然后,我们在蓝色汽车的背后相见
对未知的潜意识世界的探险,则突出地表现在一些长篇诗作中,《蜥蜴大会》整个就是一场巫术大会,里面甚至有一个集体性的参禅游戏,不过参悟的结果并不是禅意,而是“进入疯狂”。
“电影再过五分钟就要开始了”
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声音响着
“所有没有座位的
请等下一场”
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声音响着
“所有没有座位的
请等下一场”
我们慢吞吞地、无精打采地
挤满了整个大厅 那礼堂
巨大
而且安静
当我们坐下 灯关了
那声音继续响着
挤满了整个大厅 那礼堂
巨大
当我们坐下 灯关了
那声音继续响着
“今晚的节目
不是新的
你已经看过这表演
很多很多回了
你看过你的出生
你的生活和死亡;
你会回忆起
剩下的一切”
不是新的
你已经看过这表演
很多很多回了
你看过你的出生
你的生活和死亡;
你会回忆起
剩下的一切”
1998年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