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世纪泻药

(2010-05-17 09:17:58)
标签:

杂谈

有这样一种说法:

80年代初,一位名叫米恰·琼斯的加拿大钢琴家写了一本曲集,收进的乐曲都有很美丽的、画面似的标题,如《彩虹之后》、《梦境之外》、《阳光谷》、《太空蝴蝶》等。他在前言里写了一个小传,说他曾想成为一个音乐画家,后来,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语言。这时侯,他不再追求用音乐去描绘什么形象,而是表现感觉,那种静夜里雪花落下轻触地面的感觉;吹过莎草的清风的干燥呼吸的感觉;远天闪电的折纹的感觉;傍晚的湖水拍打着岸边的感觉…… 

米恰·琼斯的乐曲都很安静,大多数都用一种音型不断地反复着;和声简单,很少有复杂的不和谐音响,似乎变格进行和调式风格更多见;旋律纯朴,通俗易懂;音调的个性不强,有时甚至没有旋律。听着,听着,你会忘了这是米恰·琼斯的音乐,而是树叶的悄悄细语。

这位钢琴家在1983年遇到一家音乐出版公司的经理,这位出版商一直想推出一种新鲜口味的、适合人们在休闲时听听的音乐。两人一拍即合,不久米恰的作品便渐渐在美国流传开来了。最初,这种音乐还不那么起眼,各家唱片店的老板又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一栏里。它像轻音乐,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可又有几分古典音乐的风骨和气派;它是通俗的,可又显示着超脱的情调;它是易于流行的,但是却没有一般的流行音乐那么平庸或骚动。有些唱片店就只好把它列在所谓最新到货专柜下,渐渐的,就成了气候,港台的一些刊物亦随之改译作“新纪元”或“新世纪”音乐(见《音乐朝圣进阶》)。

在关于新世纪音乐的诸种起源中,这是最经典的也是最偏狭的一种说法。说法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林华,进一步的来源可能是某一个国际唱片公司的宣传文案。

我有一个属试不爽的经验,什么音乐一旦被叫做“新世纪”,尤其当作者自称时,这种音乐就差不多烂完了;而什么厂牌一旦成了专出新世纪音乐的唱片公司,那么这个公司便开始狂出烂片。

而“新世纪音乐”这种称谓,也只有在这些厂牌下才是准确的,如New World、Windham Hill、Real Music、Narada、Hearts Of Space、Private Music……简言之,这是新时代的背景音乐,有点儿异国情调,有点儿科技感觉,有点儿现代色彩。回声等声音空间技术,大气层,电子环境,空间和时间的感受,冥想体验。情绪,民间音乐影子,钢琴、吉他、爱尔兰竖琴洋琴、各种笛箫,有一点人声,但主流是器乐;人声是乐器之一种,并一律飘渺,重点不在歌曲,而在音色。器乐色彩是新世纪音乐的共同标志,最糟糕的时候,新世纪音乐像熟透的流行歌曲,只是没有词。取样,合成,电子化的原声或原声化的电子,吉他在机器里而不在屋子里。木质的音箱或尼龙弦,变得更靓丽而不像是真的,像一幅民俗油画的高级复制品,带着铜版纸和激光照排印刷所特有的、通常被20世纪误认为是现代气息的光泽。还有文案:内心平静的感受,禅宗,精神康复的哲学,回归大自然的自欺欺人的宣言,创作者其实比哪一个都更室内、更都市、更电子化和自动化,他全部的世界都在一间电子实验室中,或者就在几台电脑一堆软件当中。每一次向大自然的倾诉都是一次沉湎于电子机器的过程。

新世纪厂牌是一辆流行花车,集中了一批二流艺术家。音乐史上曾经的革新,如今被大量生产,成为另一种copy音乐。即使是作为产品,它也开始大量地重复和积压,因为太多太滥,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光鲜产品有些已从货架上滚下来,我们分不清谁是谁的作者,哪是哪的唱片,只看到不同名字背后的,一样的爱尔兰女声、一样的笛箫呜呜、一样的风声雨声,它们都有一个名字,叫空灵,空是够空的,灵不灵,得看听者是谁。

这现代都市的听者,看看画也就够了,瞧瞧风光片也就够了,跟旅游团走一走也就够了,就以为远离了都市,得到了大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于是,他们都走进了新世纪——这由现代导游们调配好的“自然风景”。

今年初夏一个机会,令我获得大量新世纪作品,正是中国发烧友们孜孜以求的那些“靓片”。由此我发现,在中国,发烧友和新世纪是一对孪生的词儿,发烧友是新世纪的核心听众,而新世纪是发烧友的至爱经典。当我看着中国发烧友满架的新世纪唱片(几乎是唯一一种,再有,大概就是古典音乐了),不由在心里感叹:新世纪的听众真可怜,中国的发烧友真可怜。

那么新世纪音乐究竟是什么呢?我也有一个定义:它是当代诸种实验音乐——尤其是实验器乐的都市化、精致化、工艺化形式。新世纪音乐的发源地不是一种,而是多种,比如:印象派音乐、先锋爵士乐、电子原声(Electro-acoustic)和电子先锋乐,融合爵士(Fusion)和种族融合爵士乐(Ethnic Fusion)、芭莎诺娃(Bassa Nova)、氛围音乐(Ambient)、凯尔特音乐(Celt Music)、简约派(Minimalism)、艺术摇滚(Progressive Rock)、德国迷幻摇滚(Kraut Rock)、世界音乐、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它们都从60年代末70年代发端,并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融合。在诸种对新世纪音乐的起源探索中,我看到追溯得最早的,是爵士名厂Verve(气韵)1964年的一张唱片:爵士音乐家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以这张题为《禅的音乐》(Music for Zen Meditation)的作品,发出了禅宗冥想的音符,同时也是西方音乐与东方音乐相互交汇的音符。这是一个好标本,中间蕴藏了这种音乐最主要的几个基因,并再一次地泄露了天机。而我们很轻易地就可以在印象派的德彪西,或者现代音乐的梅西安那里找到同样的发动机制,不过那发生的更早,是40年代甚至19世纪。是的,这才是融合的开始,是东方化的开始,也是后来叫作新世纪的最早的源流的开始。

而不管是哪种音乐,一旦进入了新世纪,便开始变得清新、精致、静谧、靓声,录音无比地干净、透明,同时也苍白、匠气、四平八稳、千篇一律,不管从哪支源流发端而来,都没有它的源头状态有个性,有艺术。新世纪音乐中最好的作品,是那些不是新世纪却被中国发烧友当作新世纪唱片的作品,如深林、谜、恩雅、万吉利斯、加尔。而如果你喜欢上了“新世纪”,你不如去听它们的父辈,那里才有最好的音乐和音乐家,如巴赫、德彪西、帕海贝尔(Pachelbel)、回到未来(Return To Forever)、基思·贾瑞特(Keith Jarret)、布莱恩·伊诺、迈克·奥德菲尔德(Mike Oldfeild)、橘梦、阿里汉(Ali Khan)及世界各地土里土气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家们。而这类音乐的当代最好作品,依然是在它们的原生乐种里,而不是被新世纪归类的东西;一被归类便成二流,能被归类的都是二流。最优秀的新世纪音乐,舞曲一类的好不过摇滚和POP中的电子舞曲,原声乐器一类的好不过各专门领域的各类名手,太空气氛一类的好不过德国迷幻摇滚、简约派和氛围音乐家,爱尔兰仙音一类的好不过传统的凯尔特民间音乐和爱尔兰摇滚乐,电琴一类的好不过20世纪的各类电子先锋音乐和噪音实验音乐。

听新世纪音乐,总会会心地想到《爵士快讯》的专栏作家彼得·瓦彻的那种说法的准确:“由一种计算好的程序生产出来,由合成器演奏,由机器作曲,由节拍机打节奏的音乐”;也总会想到“声音泻药”这一对新世纪音乐的最刻毒的讥称的传神。我并不是一个反新世纪音乐者,新世纪音乐毕竟有着光荣的父辈,在历史上曾经孕育了各种革新、革命和音乐新发展的机锋,如今它那种浮艳的现代形式里,也仍然包含了诸多新音乐血脉的延续。所以我的忠告是,听新世纪音乐并不错,关键是不能仅限于此,要从新世纪的小池水,投入到“当代器乐”的大海洋。

                                                                   2000年6月18日于天门墩

本文纸媒版本载《倾听就是歌唱》,四川文艺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