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的镜像的花园

(2010-03-04 00:54:34)
标签:

杂谈

世界的镜像的花园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西非冈比亚的竖琴与德国音乐家斯特凡·米库斯(Stephan Micus, 1953- )的相遇,是一场传奇。之前,这种粗糙的乐器及其它所发出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声音,在世界上闻所未闻。它触动了米库斯。米库斯说:“它们赋予音乐一种物理品质,就像是远古的贝斯。当我演奏着这些竖琴,本能地感到我正在接近美洲黑人音乐的根。美洲黑人用低音提琴演奏爵士乐的方式,其根茎正是深植在这些竖琴之中。”

这场相遇凝结成了《镜子的花园》(The Garden of Mirrors),一张由德国厂牌ECM出版的唱片。ECM向以爵士乐著称,这张却不是爵士唱片;乐器主角出身于非洲大地,用它演奏的音乐也并非非洲音乐。事实上,斯特凡·米库斯的音乐对所有类型的乐评家都将是一场挑战,它就是音乐分类学的灾难。音乐界惯常把他安置在新世纪音乐家的位置上,实际上他在精神气质上离新世纪音乐那种浮光掠影、经合成器过滤的无味净水最远。按音乐脉络,它应该归类到先锋音乐,却毫无先锋音乐的不谐和;也可以说它是民族音乐,但这民族音乐却不属于世界上任一个具体的民族。

经由我之前的介绍,一些读者想必已熟悉了西非竖琴,即英文名之kora、中文译为科拉的那种东西。米库斯发现的西非竖琴与这不同。外形看起来似也一样,一只硕大的非洲大葫芦,切去一半,取瓤,晾干,蒙山羊皮,插木柄,扯上四根肠线。但是,它的木柄尾端加了一个锡制响板。当震动琴体,或拨动那粗大的肠线,琴弦振动,锡制响板也跟着振动,发出如沙石般的一片响,米库斯所言“物理品质”,就是这。

第一首《大地》(Earth),开篇就是这一片沙石之声。我第一次听它,没想到这是乐器,只觉得像极了某日走在中国南方寂静无人之夜,月光下的旷野,艾草高过人头,从近处、远方、四面,传来一片纺织娘的粗嘎异响,天地饱满。当并非彰显这锡制响板,这西非竖琴的声音便像鼓,低沉,深,空空,是一只有韵律的铜鼓,伴随着无数细小沙石相撞的粗粝摩擦声。

米库斯发现的西非竖琴有两种,一种叫bolombatto(包勒姆巴托),一种叫sinding(辛丁),它们的功用差不多,乐器结构是一样的,只在音调上不同。包勒姆巴托低音更低,是倍大提琴,而辛丁要亮一点,音域高一点,是大提琴。

《大地》一如明月之夜的中东大地,人子静对天地,上下悠悠,什么也没有,只有这天地和人之寂寥。20个男子的合唱,悠悠升起,悠悠落下。这歌声似天地肃穆,生出自然之精神,有淡淡的宗教感,却既非基督,又非穆罕默德,也不是能辨其形的任一个原始教派,这已经够让人惊异。就在你俯首于这天地肃穆之时,素歌的合唱突然由一片嗡嗡的诵经声转调,热力突然绽开,一个诧异的惊叹跃升起来,在夜空中炫然一亮。

不俗啊,这样的结尾。第四曲《混沌中的花》(Flowers in Chaos)有近似之妙。先一支巴厘芦笛(suling),再两支——一支在空中唿哨高旋,一支在阴影中幽暗低回。像是花和花在月亮中的影子,像是夜鸟和鸟在月亮中的影子,像是夜鸟的鸟鸣和鸟鸣在月亮中的影子。突然地,乐曲末尾,三支、四支、五支……二十二只巴厘芦笛鱼贯汇入,数秒间交织成一片哨叫,像夜鸟骤起群飞于圆月之中,更似耀眼的闪光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光阵。在月夜天地中,自有某一种神秘的能量,使人心暗惊。

男子合唱队,西非竖琴,巴厘芦笛……所有所有声音,都来自米库斯一人一身,他用多轨录音技术实现了这一切。最奇的要数唱词,这唱词给你有意义的感觉,以为某个遥远民族用古老的语言在诉说,在祈祷,在感叹,但不是,这些词是译不出的,它是米库斯自己编造的语言。在当今世界乐坛上,有两个人的自制语极为出名,一个是米库斯,另一个是“死亡会跳舞”(Dead Can Dance)的澳籍爱尔兰女主唱丽莎·杰拉德(Lisa Gerrald)。

但它给你某一个民族的感觉,什么民族呢,这世界上是没有的。合唱队的演唱,也那么真,不仅像20个男子组成的真合唱,而且,那么像某一种民歌。但是终究似是而非,它跟民歌确有微妙差异,像是缘自某一真实的幻影,像是经过了纯化的镜像。

通常,斯特凡·米库斯的曲是从世界各民族音乐中抽象出来的,同民歌通常的粗朴不同,它分外洁净,有着经古典主义清洁后的光亮。这些提纯出来的古典式民族旋律,以简约的方式循环往复,巧意休止留白;在此之上,米库斯喜欢用单一乐器,萦回不去的长音,用多轨录音将之编织成乐队般的重重交响。从脉理上看,它完全应该称之为新民族音乐,只是,米库斯超越各种民族类型,也让每一件乐器,超越其原属的民族属性。

米库斯的乐器,全是古老的、世界各民族的、边缘化的,全部是原声乐器。无论多么奇怪,这些乐器有一个共通点,器物的感觉,自然的光亮。他走了日本、印度、印尼以及南美与西非的许多国家,寻访当地的古老乐器,并向民族艺人躬身求教,先一板一眼习得传统,但最终,却发明出自己的演奏方式。这些民族乐器,一方面用传统技艺奏出古老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发展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非常规演奏法,由此打造着米库斯自己的美学样式。

《火之门》(Gates of Fire)用一支日本尺八、四支古埃及芦笛(nay)、三支爱尔兰锡哨,组成了音域齐全的一支吹奏乐组。你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明白这组合有多么高明!它们源于不同民族,但不同民族的特质皆被抹去,去掉了民族的技巧和习惯后,这些吹管音色纯一地突出了风的质感、沙石的质感、物理的质感、时间的质感,仿佛是一个统一的器乐家族。与冈比亚竖琴在低音上的同样质感一起,这不同民族的乐器,共奏出一派中东的静夜天地气象,无关各民族,却有着原始民族通感的自然宗教的静穆。

《镜子的花园》出版于1997年,是米库斯的第14张专辑,也是较有代表性的一张。它用突出着自然质感的古乐器,谱写着仿似远古的素淡音景,传递出人类在万籁俱寂之时面对自然天地的诗意和宗教感,有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觉悟和震动。除了前面介绍的曲子,专辑还有另外6首曲子——《流云》、《维奥莱塔》、《高高的峡谷》、《疯鸟》、《夜之环》、《真理的语言》,各自都有着朴素的华美和沉默的庄重。自1976年发行首张唱片以来,这位德国人已经发表了20张专辑。虽然世界上这种音乐只此一例,但也绝非无迹可踪。我猜想,他定是从约翰·凯奇的现代音乐思想获得启发,又从本国领袖斯托克豪森的世界音乐实验获得了样式的灵感,而他少年时第一次远足世界游学古老音乐文化的第一站,印度和日本,则孕生和统制了他美学的境界,他的如同民族镜像花园一般的自创式民族音乐,从大的框架看,往往有着一种禅境,一种东方哲学的自然宗教的气象。

非常可爱,这位牛老爹并不扮神扮仙,搞自我神秘。有一次他说:“我的音乐反映了当代世界,一个人可以方便地在各地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 这老儿可太谦虚了,作这样的音乐,决不是旅行、体验这么简单,那一股内心的力,那一种异质的陌生感,弦外之音纷纭涌动,哪是一个普通的旅行者可以体会的?

2009年1月5日星期二

本文纸媒版本载上海《文汇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