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这图画里也有声音——80年代唱片封面设计12张(上)

(2010-03-01 21:33:36)
标签:

杂谈

假如这图画里也有声音——80年代唱片封面设计12张(上)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流行音乐的过瘾之处,在于它属于当代音乐活着的部分。

每个时代都有它活着的部分,与其相对的,是老下去的部分。那老下去的部分,由于某一现实巨变,不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条件,于是与此生之人类生活断裂开来,变得相对静止,由此而渐渐变成为历史。而活着的部分,继续在生长,继续成为活人的娱乐、精神和生活,成为正在发生的现在和未来。

我们这个时代活着的音乐,统称为“流行音乐”。作为其伴生物的唱片封面,有幸成为当代平面艺术的活着的最活跃的部分。60年代迄今的唱片封面设计,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代视觉艺术中活色生香的部分。

以我之孤陋寡闻,唱片封面这一平面设计艺术,至少与以下艺术思潮发生了碰撞与互动,它以巨大的生成数量和无比活跃的创作,丰富了当代平面设计的艺术实践:

——19世纪末奥地利的设计改革运动“维也纳分离派”,尤其是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表现主义装饰风格。

——源于1920年代德国建筑设计艺术的包豪斯设计风格和理念。

——1930年代勃发的以达利、基里柯、马格里特等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运动。

——战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尤其是先锋字体学派将字处理与平面影像融为一体的实践。

——1950年代之后兴起的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美国波普艺术。

——同样是在50年代兴起的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形成了在艺术观念上崇尚理性、在艺术形象上模糊国别和民族的国际主义之风。国际主义在之后30年里成为垄断性的设计风格,产生强烈的现代感、高度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倾向,但也产生单调、刻板、相似、机械、乏味等理性主义并发症。

——1960年代伯恩巴赫(Bernbach)提出的革命性广告理念:只有与众不同的广告,才有与众不同的产品。它虽然不是艺术领域的事件,但对艺术活动尤其是平面设计运动影响至远。

——由瑞士的巴塞尔(Basel)等发起的“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New Wave Typography),大量采用不同寻常的字处理、图文拆解重组设计、新的版面和平面空间概念,挑战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1980年代在西方流行。

——意大利米兰1980年代产生的以“孟菲斯集团”为代表的激进装饰主义设计运动和旧金山激进平面设计运动。该运动表现出对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古代装饰艺术的认同立场,大量采用复杂、艳丽的图案、纹样、肌理,偏好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浪漫的细节,形成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反动。

——1980年代以欧洲和美国纽约为主要发源地的“复古主义设计运动”(Retro),注重古典主义、历史装饰风格的运用。

——1980年代末期开始的数码艺术运动,以计算机为工具引发,80年代末首先从英国麦金托什计算机始发并蔓延开来。以鼠标作画,以电脑软件Photoshop、CoreDraw、Freehand、Illustrator、Painter等为图形处理工具,突出表现采样、复制、合成、变形等设计特色。

平面设计与绘画/雕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它是一门沟通的艺术。音乐内容是唱片封面的第一决定力量,而不能任由设计师凭个人意志去天马行空。从这个角度讲,唱片封面设计是一种不自由的艺术,是规定性的艺术。但也正由于这种不自由和规定性,它必须容纳更多异质,更多对音乐对象、社会现状、文化心理、时尚趣味、大众传播的把握和了解,因而,它又成为包容性大、挑战性强、涵盖面广、敏感度高、视野极其开阔的艺术。

这里撷取80年代出版的12张唱片封面,略作分析和解读。在音乐打开人耳朵的同时,也打开人的眼睛,其乐何如!假如这图画里也有声音——80年代唱片封面设计12张(上)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唱片:Joy Division: Closer

厂牌:Factory

出版时间:1980

封面设计者:Peter Saville Associates

继上一张超酷、超绝、超神秘的Unknown Pleasure的设计之后,Peter Saville又拿出了这一张。画形容易画神难,何况是音乐之神。要说大师就是大师,真的就画出了音乐之神。要形容Joy Division,再什么文字和形象,可能都还抵不过Peter Saville这两张封面。

它们有足够的黑暗,足够的冷,足够的悲观绝望。Closer这张,黑暗吞没了所有人的脸,只露出死者枯槁的脸。生者姿态各异,但不同程度都被黑暗笼罩着,被悲哀压伏着。交叠的手似乎想抓住,那唯一的、最后的安慰。

这并不是Saville本人的悲观,而是Joy Division带给他的悲观,而这正是Saville的过人之处。敏锐地识别、吸取和再现对象的异质和精神,对一个画家或许不重要,对一个设计师,这却是第一流的功夫和境界。

而该设计的完美,多少作品只能望其项背。光只亮在该亮的地方,完美;亮只亮到该亮的程度,完美;图片在白底上的位置和比例,完美;CLOSER字体及两边的逗点,完美。假如这图画里也有声音——80年代唱片封面设计12张(上)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唱片:Rush: Permanent Waves

厂牌:Mercury

出版时间:1980

封面设计者:概念Huge Syme/Neil Peart,执行Huge Syme

叙事设计在CD封面设计中较少见,原因是,在单幅的、非常有限的这一个小方框里,要想讲一个故事太难了。

但Rush这个乐队却是一个有故事瘾的人,他们在音乐里讲故事,有时也尝试在封面上讲故事。封面的创意者之一Neil Peart,是乐队的打击乐手,又是词作者,很显然他想通过封面概括他在一前一后两首关键曲中的关键词:永恒的无线电波和不尽的浪潮。

在前一个关键词里,他们要表达对无线电波和收音机的赞美和感恩;在后一个关键词里,他们要表达驯服科技和经历一个一个浪潮后人性依然强大、生活依然继续的信心。

所以Permanent Waves,既是“永恒的电波”,又是“持续的浪潮”,一个接一个的浪潮。像是电影中一个情节,一个男人远远地,向女人充满诱惑力的身影热情地挥手,而他的背后和头顶,冲天巨浪正盖地而来。

这是又一波巨浪。一地的断木残墟提示着,已经有过巨浪,毁掉了一切。

但少女微笑着,发散着乐观;大风吹起裙裾露出了底裤,发散着性感;整个画面危险、灰暗,但是没人在乎、灿烂。

有象征意义的一个画面。象征着什么?没必要说透。唯一的红色——电波,从上空横穿画面,巧妙地写出Permanent Waves这个标题。假如这图画里也有声音——80年代唱片封面设计12张(上)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唱片:Third World: Arise In Harmony

厂牌:Island

出版时间:1980

封面设计者:D. Willy

中美洲那些贫困、落后的地区,具有与欧洲艺术完全不同的传统。而世界的美学观念,莫不是被欧洲传统所潜移默化、塑造和强制。所以我会打心眼里觉得中美洲的唱片封面是一堆烂货,那种设计格调简直就是恶俗。

能挑出这一张,依然说明我被欧洲传统的强制程度。唱片封面上,中美洲艺术元素被巧妙地折衷了,像是具有了一分典雅。其实典雅是什么?典雅就是欧洲艺术传统的教化。让人觉得恶俗的绿色、赭色、红色、黄色、蓝色搭配被蜡笔画表现,并综合上油画、水粉画的一些特点;人物形象以石板画样式出现,以古典式群像的方式排列,这都是折衷,是典雅的来源。

画面展现了天上的奇景:在早晨,在旷野,四口之家快乐嬉游。像是天方夜谭里的情景,从歌声、风还是东方天边,突然现出一团雾,扩散出“第三世界”乐团六人的形象,它们持续扩大布满整个天空。“和谐”,“和声”,“出现”,Arise In Harmony,这些词尽皆跃然纸面。伟大人物般、历史群像般的乐团形象处理,潜藏商业广告的原理:以“暗示”形成对消费者的概念强制输入,使消费者产生如下潜意识:“第三世界”是伟大的,是历史性的传奇。假如这图画里也有声音——80年代唱片封面设计12张(上)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唱片:Earth Wind Fire: Powerlight

厂牌:CBS

出版时间:1982

封面设计者:Shusei Nagaoka

“土·风·火”绝对是七八十年代的新事物,它将迪斯科音乐中所可能有的时代新要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几个乐队却只能沾一点边儿、表现某个局部。听那些乐队可能完全看不见迪斯科音乐中的时代旨趣,虽然音乐更流行;听“土·风·火”,迪斯科的特质像化学实验室分析出的元素谱,虽然音乐完全陌生。

“土·风·火”的唱片封面,将这些新要素呈示得清清楚楚,它们包括:科技美学、身体主义、享乐的艺术和黑人时尚国际化。

先驱者Kraftwerk可能有它的酷、极简和抽象,却不可能有它的商业化的鲜美和热火,这是迪斯科特有的鲜美和热火——从科技的抽象而来的酷,却变成了热腾腾的城市生活的活色生香,变成了全球商业时尚。它通过身体来实现,既强调性感,又鼓吹力量,还灌进了技术、前卫、宇宙学、东方神秘主义的迷魂大汤。

嘿嘿,就把它们当作这个封面好了:一个科技主义、极简主义的炫亮热商品,一个闪耀着科技和商业双重光芒的国际时尚运动。星球及宇宙图景,身体放出奇妙光环和吉他图形,花与城市图腾,人体上的经络和地图等高线,星球和人同时被光电化、科技化了,这都是与时俱进的新的设计语汇。假如这图画里也有声音——80年代唱片封面设计12张(上)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唱片:Cocteau Twins:Treasure

厂牌:4AD

出版时间:1984

封面设计者:23 Envelope工作室

23 Envelope的设计是一种印象的艺术。它们跳过了过程直抵终点,抓住了唱片封面所要传承的核心:对听乐者而言,他们会对封面的印象过目不忘、深印于心,却不会细究这印象究竟实际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这印象秘道重重深藏层层隐喻,这隐喻与音乐所传递的形象,无言地、准确地叠合在听者的潜意识深处。

过了许多年后,Treasure给我的印象依然是黑暗中钟声回荡的错觉。但其实画面上没有钟也没有声有的只是另一些物事。我们先不必学究般地考究画面上究竟是什么,那会误入歧途误了设计的真义。这个封面给人的最直接印象,就是重重的线条:首先是环形的线条,环形的线条上有悬垂的线条,悬垂线条穿过环形,进一步幻化为雾状的条条光影,扩散,散进黑暗中。正是这重重线条,给人一种钟声回荡的印象。

色彩和形象色泽更隐一层,似视而不觉,其实却是我们目击这第一印象的先决条件。再加上丰富的花纹和细节、丰富的花纹和细节所导致的精美光感,共同作用出——穿过尘封岁月、幽暗中苍白的、丝质而闪亮的钟声之回荡。

23 Envelope的设计,又是一种微观主义的印象艺术。说到这里,Vaughan Oliver有一半的功劳是要归功于Nigel Grierson的。Grierson的镜头,注重局部、微观、色彩和形式的捕捉和阐发,从而使色彩和形式摆脱母体,实现用具象完成的抽象工作。当一个影像不是被摄物全体而突出为其细部结构时,就更容易有隐喻的含义,更容易与声音、情绪、思想中一切有类似结构的东西结合起来,最后更化为这东西,形成对接受者的魅惑、诱导和操纵。

那么这影像实际是什么呢?是一个绣花精美的纱袖,后面一个丝质衣模,再后面一道悬垂的绸缎,因此,它也给人影影绰绰的虚幻的人的印象——如果你深看的话。至于它在暗指音乐上有多妙多神似,听唱片吧。

(待续,下篇将评介U2:The Unforgettable Fire、Scorpions: Love At First Sting、Propaganda: Wishful Thinking、Bauhaus: The Sky’s Gone Out、Scott Johnson: John Somebody、Suzanne Vega: Solitude Standing、Roy Orbison: Mystery Girl等7张CD封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