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纸媒版本在《上海一周》,此为全本
2008年,“痛苦的信仰”改名叫“痛仰”。痛仰一杯酒?并不是,乐队的名称下面,一排小字英文依然标注:Miserable
“痛仰”原是一个说唱团伙,有三名吉他手、两名鼓手、一名贝斯手、一名主唱、外带一个采样的。七个后生,盛气凌人,拉到哪儿都像是打架的。三把吉他不像吉他,倒似某种重型武器,“轰轰轰”,“哒哒哒”,“吱吱吱”,在爆炸和电流声中,就听主唱高虎一句接一句地呼口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的热血哪去了?”“诸位诸位,老梆子们该下课了!”“我需要的不是界线,它不能取代我的一切!”
“这是个问题。”“痛苦的信仰”。如此词句像巨大的感叹号,鲜血淋漓,凝结成2001年的一张专辑。在世纪初的北京风潮中,“痛苦的信仰”是说唱重金属的一支劲旅。他们什么都不信,铆足了劲要选择“批判的意义,反抗的意义,愤怒的意义”。在北京的城楼下,七个穿着很hip-hip的大孩子,用手捂着嘴,斜视镜头,留下了那一时期的影像。
七年无声。再度出现的“痛仰”完全变了样。不再呼口号,音乐很孤寂,高虎沉陷在低潮里的声音让人意会是哑了喉咙,这声音有一种蚀骨的力量,一触而伤——它居然变成了民谣。
“不要停止我的音乐”。专辑的名字仍然是一句诉求。只是,愤怒青年的注意力转向了其他方向。2008年,中国出了那么多唱片。这一张,你一听就是真实的声音。
这是一种不假修饰的嗓子,完全不憋出什么腔,唱得赖赖巴巴。但就是这么一唱,让我们知道身边还是有大活人的,知道大活人中还有人在歌唱。与它比起来,流行音乐的男男女女全都是在演戏,是一个个假面,与我有什么关系?“痛仰”不同,就是生活里你认识的哥们儿、朋友,端着酒杯,望着你的眼,或者,握着话筒,使用着聊天软件,在对你说话。你很熟悉他的样子,他不会跟你捏嗓子。
张楚曾经这么唱过。可惜,真的人,真的声音,就是这么难,至今中国也没有几个。都装什么腔呀,都二什么逼(R&B)呀,说话不会吗?对不起,就是不会。
这是高虎那个声音的实质,也是这张唱片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它的毛病大了,但是,没关系。我可以想象,这些歌就是高虎先把词写出来,然后,顺着词溜,溜出了旋律。有时候溜不好,旋律顺不好字,囫囵一下就圆过去了,管他呢!
用个庸俗的标签,这是一张公路音乐。开头第一首歌就出现了杰克·凯鲁亚克,垮掉派、“在路上”的祖师爷,愤青和所有“装装”的时髦。之后,“痛仰”游走在两个所在,路上,游戏中。路上不新,游戏可是前人没去过的。《低处穿巡》和《角色》完全就是玩家心得,所不同的是,这心得不是如何闯关的秘笈,而是类似这样的了悟:“人人都向往着尽头和高处/计划却像一张不断翻新的目录/我已习惯了被搁浅/时间正默默地承载这一切/可这不属于我
一种此身非我的虚幻感,一种总向往着远方的幻梦,一种对梦想在不在远方的怀疑,悲云愁雾,卷地而来。但还是上路,上路,上路,被命运绑架着,被车轮驱赶着,车轮滚动着年轮。于是,相遇,拥抱,别离;独行,回忆,疗伤。旅途的内容,不过是一个个一闪而过的城镇,不过是一个个洒泪而别的亲爱的人。两首写到了地点的歌,成为这张专辑中最萦怀不去的告别曲:《安阳》——“在夜里轻轻歌唱/回忆是淡淡忧伤/安阳
路永远向前延伸。旅途再潇洒,再见、离别的戏剧再怎么重复成了桥段,总还是这么依依不舍,总还是有这么多舍不得,总还是这么忧伤。
“不要停止我的音乐”,最后,“痛仰”唱出了封面上的话。它不再像是平常话,而像是路到了终点的一句遗言:
有人欢喜
有人大声哭泣
有人不开心
不愿默默离去
这只是游戏
在不在乎也没什么关系
就算不如意
如不如意也终会过去
哦
哦
华丽的外衣全部都会褪去
但请不要停止我的音乐
但请不要停止我的音乐
唱片封面是哪吒,通体火红,合掌闭目,如此不正常的红,令人猜想,它是出于内部的火焰,还是来自体内的热血?如此想象中,观者甚至起疑,这静默的脸上会不会滚下两行泪水?如果人生的尽头什么也没有,那么,有一个东西还是会有,这就是音乐,它从行路者的心中不可阻挡地喷涌出来,回应这周边无尽的空虚。是的,华丽的外衣全部都会褪去,但是,就算是什么也没有了,请不要停止我的音乐。
“痛仰”的吉他声,这一次变成了一个孤魂。一支有六人的队伍,却只具形为一个孤魂。单音的连奏像琵琶,清亮的声音有些哑,它们凄清地回响着,在路上,在游戏中,在人生里。
仅仅七年,是什么东西在巨变?致谢词里,“痛仰”如此记录着:
感谢比尔·盖茨和互联网
那些所有为中国摇滚默默尽力的无名英雄们
感谢友谊
感谢黑色幽默
感谢期盼着大国崛起
感谢智者
感谢有限的世界
是的,就得有这么多,这么多都还不够,还得用上省略号。我们听到的不过是一些伤感又平和的歌,但这歌声的里面,就是有这么多,就是有这么多的巨变和感触,像无孔不入的潮水,它们填满了这歌声,填满了这2000年代,生命里的每一个缝隙。
2010年1月2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