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纸媒版本在《五年顺流而下》,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曾经听不喜欢齐豫的人,把她的歌声称为“鬼叫”,我老婆就是这样的人。这话太刻薄,但戳到了齐豫的痛处。我以前就很不喜欢齐豫的《祝福》1,初接触《回声》2时也觉得有些高音高得太险,有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过了。这和作曲有关,但作曲家一个人成不了事。齐豫唱歌有时候会用力过猛,或者用美过度,有点太逞嗓子。所以在艺术歌曲的天上行了多年之后,倒是流行界的弟弟为她做的唱片(《有没有这种说法》,1988)落到了地面上,成为她中期最好的作品。
人的声音真是很奇怪。有一些声音,外表可能完全不同,但你就觉得它是同一种声音的两面。齐豫和齐秦,就是同一种声音的两面,是同一个声音的阴阳版。我能猜测这种现象的一两分道理,比如发声部位是相同的,技巧是相同的,美学特征是相同的,音色也基本类似。但论到境界,齐豫不及齐秦,虽然前者总是被抬高,虽然到后来,齐秦差不多是把歌唱当生意。但齐秦明显更看见了艺术中的性命和鲜血,更懂得创造,懂得歌唱而不是嗓子。风雅者觉得齐豫是站在美和艺术的高台上,觉得那更艺术,其实与事实相去甚远。
太追求美的人,有时候反会被追求所害,走到一定距离,再也进不了美的门。能力太高的人,对这个能力便会有自爱,不知不觉会炫出来,爱上了自己的高调。齐豫并不总这样,但值得警惕。这么多年来,我觉得她至少是无知无觉地走在了美声的大道上,看看后来那些唱片吧,除了美,还是美,而只有了美,美就什么也不是。
发了一通宏论,还没有摸着正题。这篇文章实际想说的是,齐豫的三张佛歌3。在我只听到两张,一张《顺心——因此更美丽》,一张《安心——发现了勇气》。
齐豫说自己唱这些歌
是真的,我相信。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一张好佛歌。我是听完了觉得,它不近佛,倒是近膜拜;不近宗教,倒是近善男信女,近求神拜仙。
这和选歌有关,但单是选歌成不了事。比如选《大慈大悲观世音》,只是偶像崇拜,离佛离得远;而唱歌人的表情,也没有超过偶像崇拜。
它们少有宗教的光亮,多的是青烟袅袅。少有无求无欲的领悟,多的是被动地受感染受感化。少有对红尘的迷途知返,多的是向菩萨的吁求乞怜。
圣歌不是用来美的。歌声是宗教的一个媒介,但也可能是享乐的一个媒介。它可能把人引向神,也有同样的力量把人更深地打入尘世。所以会有像圣·奥古斯汀这样的宗教哲学家,殚精竭虑地思考音乐该在教堂里领取什么位置。人生本身就是教堂,救赎之路无处不在,歌无处不在。重要的不是歌该不该在此存在,而是歌和歌手,有着不同的境界。只要有着圣灵的心,歌便得以飞升。
听齐豫的佛歌,并不让人稳下来,宽心,静气,寂静。而是总听到声音。
它们太美。
2004年7月12日
注释:
1、《祝福》,李泰祥制作的齐豫专辑,全部是名诗人的诗歌谱曲,1982年出版。
2、《回声》,三毛作品的谱曲专辑,齐豫、潘越云主唱,1985年出版。
3、均为2004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