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方文山与周杰伦合作的第一首歌词——我们就按唱片发表的年代、歌曲在唱片上排列的顺序说吧——叫做“完美主义”,它这样写:“如果说怀疑
这也是方文山的开篇。有报道说,方文山读过高职(学工商电子)、当过兵、送过报纸、打过零工、做过外劳中介还当过保全系统管线的安装工人,但他喜欢写剧本、写歌词,曾将100多首歌词寄到各大唱片公司却无人问津,直到1997年7月,吴宗宪见到了这些歌词,把方文山签下来,与周杰伦做搭档。
一个作者总有一个或若干个原发点,按管理学的思维庸俗化之,叫做资源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写作也是一种竞争,这是这种思路不完全庸俗的地方。概观古今中外各类作者,一个作者初获成功时总有他超越于同行,得天独厚的地方,用文学术语,可称之为“写作特色”。在写作行进途中,他可能通过个人成长,发育出另外的资源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制出新的“写作特色”。由于生命的衰退,这个过程一般不是无限的,所以在写作后期,多数作者会混和他所发掘的若干种资源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杂合他的不同风格阶段,形成作者的圆通融合时期。
方文山的歌词写作正反映了这样一个过程。
《完美主义》有一个完全像是情歌的开头,如果是用这个在词界打天下,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无非更工整一些罢了。所以,这并不是方文山,方文山的出奇之处在下面,然后接着写:“然后在这里
方文山的词有一种剧情,不经意地从一首貌似情歌开始,让你不知不觉,让你不觉得突兀。然后,接下来舞台变了。
这其实也是周杰伦后来之所以成为周杰伦的策略。现在看来,在方文山脱颖而出的那个时代,他的歌词是具有革命性的。所以这个颠覆得慢慢走,慢慢地坐实。《JAY》的第一首是徐若瑄(《可爱女人》),对的,情歌;第二首是《完美主义》,有剧情的情歌;第三首是周杰伦自己的词(《星晴》),仿佛情歌;然后方文山、方文山、方文山,最有特色的周杰伦,最有特色的方文山,被情歌包裹着,如囊中之锥,终于出现。
《娘子》、《斗牛》、《印地安老斑鸠》,这是方氏出击第一回。第二回(《范特西》,周杰伦第二张,2001)剧情进一步看涨,方文山祭出了《爱在西元前》、《忍者》、《上海一九四三》、《威廉古堡》、《双截棍》。第三回(《八度空间》,周杰伦第三张,2002),继续变本加厉,《半兽人》、《龙拳》、《火车叨位去》、《爷爷泡的茶》、《米兰的小铁匠》、《最后的战役》。
这些词不是标准情歌,是一个一个故事。要说故事也不是音乐里的什么新玩意儿,最早的歌曲,远的如荷马,近的如鲍勃·迪伦、陈升,不都是故事?但方文山的故事还是有不同。他并非古老的叙事歌曲,这简直明显极了。古老的叙事歌曲或为记录,或为抒怀,故事来源于真人真事或歌手的现实观察和生命沉淀,像一个说书人或游吟诗人那样唱呵唱,方文山跟这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我直觉,方氏叙事词,主要是受电影的影响,但做出来的效果又像电动游戏。配上拟音丰富的音乐,很像一个个“虚拟现实”。由此,他创造了电脑儿童时代的流行歌曲,刷新了新纪元的抒情方式和欣赏习惯。这是从没有人做过的。以此观之,毫无疑问,方文山是2000年代华语歌坛的一代词宗。
但我想到一种方文山写作法,不知道方文山是不是这样写,但如果真采用这种方法,一定最妙,一定高效。即,先选择一个特定角色,注意,要选有异国情调的、有历史感的,形象要鲜明、貌似有个性且有趣,比如,忍者。
然后,读历史地理书,或看DVD电影,毋须细读,扫描即可。在扫描中摘下特色名词,如神龛、玄关、味噌汤、榻榻米、禅、幕府、东京、伊贺流、武士刀、插花、樱花、物语……
然后,想象一个个画面,把这些词串起来。在高潮的桥段插入特型化地域化象声词,增添声色动感气氛趣味。
有趣是方文山美学的核心,他歌词里的这一代少年情趣鲜亮如日,技压整个词界。但是除了有趣,他在其他写作层面才智平庸。情感是流俗的,比如古今怅惘、爱你不变,比如行侠仗义、去恶扬善,比如圆心愿、追梦想……这个缺点,我们可以归罪于流行音乐的规定性:听众要听的就是这,太深了、太偏了不行。但以下这些方面不太好找托辞。方氏地理、历史、人物,看起来就像一幕幕地方/历史特色文化的庸俗化版本转换,超不出一肤浅看客的水准。看他的叙事,原创的、能给人打下烙印的情节,几乎没有;看他的抒情,动人心旌的情感表达,到底稀缺;看他的虚构能力,哪有什么虚构,搬运工而已;看他的诗歌手段,妙用语言的妙句、巧布张力的佳构,到哪里找?
这段时期方文山的写作能力,如果综合给一个判定,中上工匠水准。他的叙事词里,只有《娘子》、《龙拳》、《半兽人》等稍显优秀。方文山最擅长的活,是移植移植再移植。方氏叙事词的个性,是十足信息时代的假个性。
看这些词的时候,我总在想,他的心在哪里?方文山只有眼睛,没有心。他好像不会抒情,也不太会编故事,只习惯观看,眼睛不断地尝鲜,却始终没有力量,没有思想和智慧,去击穿那影像表面。(后来,在这一方向上,方文山又写了《乱舞春秋》、《蓝色风暴》、《麦芽糖》、《珊瑚海》、《霍元甲》、《本草纲目》、《黄金甲》、《无双》、《龙战骑士》、《魔术先生》,有变化和改进。后期叙、议、抒情、拟声、音乐一体。“虚拟现实”几乎完全转入中国历史场景,有时与“古典方文山”合一。移植的生硬,逐渐柔和圆通。)
2003年,周杰伦出版了《叶惠美》,方文山变了一个人。他写了一首写实的叙事词,《三年二班》。此时我意识到,写实的叙事词,应该从虚拟的方文山故事中区分出来。
这种写实是虚构写实,用虚构的情节,写本色的生活,传统中文歌词没这种玩法,其角色感和戏剧性也正像是电影。由此导致歌手的歌唱,像是一场本色演出的扮演。《三年二班》直接将歌中角色命名为周杰伦,故事却不是那个真实周杰伦的,但表现的内容又跟真实周杰伦大大有关联。它在写作上有一些巧劲:一、选择了一个故事媒介,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喜好,《三年二班》的故事媒介是乒乓球;二、故事媒介要写到比较深的程度,以显示专业深度,“正手发长球的打法只是初级乒乓/反手短打再狠狠杀球是高级乒乓”;三、故事基本上在人物的心理独白中推进,语速快,叙事顺口又很溜,在其中自由转换情节,既出心理场景又出现实场景,顾盼多姿,叙中有情,必要的时候直抒胸臆。
之前《斗牛》、《双截棍》、《龙拳》、《爷爷泡的茶》已经在这么写,《三年二班》把这个线索提起来了,水到渠成,后面又接续上《我的地盘》、《漂移》、《一路向北》、《浪漫手机》、《阳光宅男》、《扯》、《周大侠》(2004-2008)。无论其文学水准如何,这些词都体现了极大的原创性,在表达青少年的心理方面,把握准确,细腻传神,酣畅淋漓,甚至形成了一种派头,即“酷”;与此同时凶猛吹嘘中国功夫中国文化。正是它造就了周杰伦,以有血有肉的本色演出的扮演,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最佳代言人。在这些词里新一代是大活人,生活直达细节,趣味、主张有形有色有声,任意恣肆地想象白日梦,说狠话。这从没有人做过,了不起。这就叫抓住时代脉搏。从这个角度重新看那些“虚拟现实”,也成了真现实,是这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传达着这代人的感觉心声。新一代人终于有新一代的表达,这个表达分外成功。
方文山后来变了一个人,主要不是这。他写了一首《东风破》。这首词引出了新的方文山,意淫中国古典诗词的方文山,这是他的新资源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一盏离愁
对的,这个中国古典的方文山,一开始就有,2000年《娘子》,第一次亮相时,他已经表现了这方面的趣味。是的,正是如此,一个作者一辈子的造化,往往在第一次里已经什么都有,只是,它什么时候膨胀,什么时候壮大,要看因缘际会。
2003年“东风破”,方文山一发不可收,又接连写出《发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青花瓷》、《兰亭序》,统统称之“中国新古典”。顺便插一句,这种词风的现代开创者和真大师,是余光中老先生。
这另一个方文山的出现,正与周杰伦的微妙转变同步。之前,周杰伦倾心于饶舌加耍酷,方式叙事词多为配合Hip-Hop;之后,周杰伦抒情能力大进,旋律愈加优美,古典词配合R&B曲风,接近普通抒情歌曲。之前的周杰伦,一路向前突,奋力变出各种花样;之后的周杰伦,回来了,安生了,纳入传统了。
看看,一个作者是怎么变形的:故事媒介变成了古典咏物。故事媒介是方文山歌词一直有的一个特色,早期它是篮球、汉谟拉比法典、吸血鬼、双截棍,后期它是中草药、青花瓷、兰亭序。方文山的这批词文白夹杂,古今互透,其标志特征是,直接援引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和炼字,有时夹杂少年口吻的酷词儿以达到另外的目的。但它们支离破碎,生硬嫁接,半通不通,食而不化甚至破坏语法,我知道这样做也有另外的目的并且理解——音乐的目的——作为歌词,有时声音、音节的追求要胜过意思的表达。
王利,学哲学的复旦大学才子,愤怒地称方文山词为“小气庸俗中国伪古典”。《千里之外》表现了这病态的全部:它有个别好句子,如“屋檐如悬崖”、“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它的靓词多得成堆,这就不举例了,举例要把整首词抄下来。但它从头至尾的牵强、突兀、生拉硬扯,如此壮观,像用中国古人的碎肉拼成的一具弗兰肯斯坦。
方文山词是万花筒,看起来很美,让人目迷五色,但里面只是纸屑的碎片,靠着几块玻璃片儿的折射,显出有结构有整体的样子。它给你的感觉是思维散乱乱蹦乱跳,实际上很可能,这种创作就是用拼接组合的方式实现的,不是思维思绪过程。
后期方文山,似有一些诗意表现,《七里香》、《园游会》、《止战之殇》、、《蒲公英的约定》、《说好的幸福呢》及他的诗集,都能读到一些诗化的句子。但方文山的创作本性是堆砌词藻,文字堆成山,却没有灵气、赤心。他是位词汇工匠,洞察微弱,感情迟钝,跟诗的本质始终隔很远。他的文学能力平庸,作为诗人或作家,在创作方面他有致命欠缺,比如,诗情、诗艺、创造力、叙事能力、抒情能力、思想能力、境界,论及这些,方文山才不及中人。
人在经历求学时,学写作,有一个堆砌词藻的阶段,大部分人,到了这个阶段,再也上不去,从此为优美词句所迷,一见丽辞纷叠,便以为是好文章。中国人还尤有自己的民族喜好,唐诗宋词古典意境,禅、历史、武功、草药、琴棋书画茶,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在这方面,曾经有个名字叫罗大佑,现在这名字叫方文山。流行音乐的创作,说到底是一种共谋。到底是方文山引导了大众,还是大众诱引了方文山?这是个谜。
我觉得方文山对艺术的鉴赏力不高,品位不高,拨开堆砌的词藻,里面的东西很少。当然,他流行了。因为大众的品位,正跟他一个样。
这样说很刻薄,或许应该本分一点,这样说:作为歌词,这很精彩,还是带响的,还融合了古词韵,方文山本来就是写词嘛。对,就停留在这个层面,别瞎扯、起哄、拿它跟诗歌比划,若这样,文学将不得不站起来反击,说出属于诗歌的观点,即:这真是一批劣诗。
本色上,方文山就是一词人。用他独特的电影情节法,方文山把流行歌词扳回个性写作,扳离情歌轨道,使大众套路、准个性写作、特异词汇,三位一体,简直改写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规则。他西体中用,在一个基本属于外来文化的景观中,鼓吹、张扬中国力量,写出一大批中国洋歌,在洋腔洋调洋节奏中华夏天花乱坠,堪为奇景。在这样的歌声里,孩子们是不是因此既崇洋,又不媚外;既屌R&B,又迷中国文化?我想,有可能。他到底说了什么?或者,他替他们说出了什么?他没说出什么,只说出,在21世纪这个节点上,在中西碰撞的时尚地球上,新一代中国青少年的新一代的耍酷与白日梦。
注释:
撰写本文过程中,我听了周杰伦自2000年至我写作时出版的专辑和EP,要目如下(所注日期为唱片出版日,书名号中为专辑、EP名,计9张专辑、八张EP专辑、共105首歌,其中方文山词计60首):
专辑目录:
一、2000年11月01日
二、2001年09月18日
三、2002年07月19日
四、2003年07月31日
五、2004年08月03日
六、2005年11月01日
七、2006年09月05日
八、2007年11月01日
九、2008年10月14日
其他目录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