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论文:论文的四要素
每次论文答辩后,答辩小组的老师都要给学生写评语,格式相对固定,几位老师在里面字斟句酌,好像在玩一种文字游戏,这种煞有其事的态度不免有点可笑。评语写到最后,必定有一句归纳性的话,比如说“论文选题重要,视角新颖,论证严密,行文规范,这是一篇优秀(或比较优秀或较好)的硕士(或博士)论文,答辩人能够很好(或较好)地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建议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游戏玩多了,不免会产生疑问。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老师如何能够确定哪一篇论文写得更好呢?这里面有没有标准呢?如果说没有标准的话,为什么老师们的认识往往一致呢?如果说有标准的话,那标准又是什么呢?不同学科差别甚大,细微之处很难说,我想宏观的标准应该说还是有的。归纳起来说,大家在评论论文的时候大体有四条标准:选题、内容、论证、规范。大家的评语也基本是围绕着四个方面来写的,我称之为“论文四要素”。下面我就这四个方面再做一点说明。
一篇论文之所以能够称得上“好”,首先就是选题好。当我们说选题好的时候,常用“重要、新颖、合适、恰当、精当”等词语。这里至少说了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就要去研究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二是所选的课题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是做得还不够好的;三是题目的大小合适,理论、方法、材料与问题匹配,即运用这些东西可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要找到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或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着研究者对该研究领域有非常好的了解,知道该在哪个地方开始用功,知道这个地方是关键所在——好的地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好的研究就是它所解决的问题将可能产生一系列连带的效益,比如电磁感应的发现,它奠定了电力时代的基础,没有它就没有后来一系列的实用发明。不幸的是,我们的许多研究并不能找到这样的地方,以至于花了很多功夫,论文也可能写得很长,最终却是没有什么意义。
选题是一个过程,与其说是“选”,不如说是发现、寻找、或探索。因为许多时候,并没有许多题目摆在那里让我们去选择,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因此要去寻找。我们要寻找的那个问题是研究门径所在,是通往学问深处的锁钥。而所谓学问深处就是那些学术研究的根本问题,我们当下的研究是为了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的组成部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熟悉“学术市场”,了解当前市场的需要,我们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这种需要。所以我们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不妨多问问自己,这项研究重要性在哪里呢?它帮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它对于我们当前的知识探索有什么推动呢?为什么我们要开展这项研究?如此等等的问题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只是问法不同而已。这个问题也是每年我们在答辩的时候问学生的,也是我们在自己开展研究时需要认真面对的。
选题就像是冰山一角,看起来似乎无足轻重,事实上它的下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当你能够选择合适的题目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已经完成了大量的学术积累。一个人的学术积累越深厚,就越可能找到合适的题目,也越可能找到更多可以研究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选题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学术积累不够。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对的,如果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方面,而不是什么都去抓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迅速在这个方面形成学术积累。然后,就可能进一步从中找到可以研究的课题。所以我们也说,选题就是一个聚焦的过程,从大到小,从模糊到清晰。首先选择的可能只是一个方向,然后可能是一个领域,再后明确为一个问题。当你能够清晰地陈述问题的时候,研究就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意味着选题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意味着你可以真正动手去解决这个问题了。如果你在研究中没有学会这个聚焦的过程,那的确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每年我们都看到一些论文缺少这样的过程(开题报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论文也没有什么明确的问题,可以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怎么去解决问题首先是视角的问题,即从什么样的途径切入到问题之中,由此可能发现什么。我们在这个方面的评语通常是说“视角或观点新颖”。“新”是论文的生命,它体现在哪里呢?不外是理论、方法与材料,这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对新的理解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观点的独创性,另外一个是思想的深度,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深度的创见。有些认识虽然新但是没有深度,我们仍然不会认为这是有价值的认识。一篇论文总之是要有一些新东西才行,这样的要求对于考古学研究而言,通常并不难实现,因为考古学是一门强调发现的学科,尤其是考古材料的发现。所以,只要找到新的材料,也就基本上实现了目标。如果找到的发现非常重要的话,那么论文的价值就更高了。不幸的是,这样的发现越来越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考古大发现的时代,经常有一些让人激动的发现见诸报端。如今再想找到这样引人注目的发现很困难了,当代考古学研究越来越依赖方法与理论解释。
相对而言,新方法加上新材料仍然是当前考古学研究的无往而不利的通行证。新方法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分析手段,方法的进步是日新月异,所分析的材料对象往往是传统考古学家不会研究的,因此不会产生材料上冲突,DNA、残留物、同位素、孢粉、沉积物、GIS,如此等等,考古学研究由此走入了科学的殿堂,更确切地说,是自然科学的天地。传统上的分析方法,如陶器、石器、墓葬、房址、聚落等,进步要稍慢一些,不过意蕴要更深一点。另外,还可以采用新的理论来解读。理论的应用既需要从上而下,从理论演绎推导出可以观察到的特征;也可以材料中去提炼升华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自下而上获得理论性的认识。有关理论的东西以前讲得比较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们对一篇论文的判断,需要从中看到新的贡献,对当前知识的推进。当一篇论文完成之后,我们不妨自问一下,它究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呢?如果只是对前人知识的汇总的话,也许可以考虑一下,是否可以在理论上加以提升,而不是局限于材料特征的归纳。如果是提供新的材料的话,也许需要考虑一下材料的分析方法,而不只是提供一种分类-描述的记录,一种主要流行于一百年前的考古学研究方式。每一代研究者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不能够囿于前人的高度。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然而,我们经常又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物。事物可能总是如此,但是认识是常新的,我们可以去纠正前人的错误,可以去深入到事物变化的内在机制之中,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事物,这后者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尤为重要。
论文的第三个要素是论证,问题很重要,观点很新颖,最终都要落在论证之上。论证是论文存在的基本形式。“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没有形式,内容无所依附。研究之中非常有趣的是,论文的新意或观点常常并不是通过论证产生的,它更经常是直觉的结果,这是科学研究过程非常辩证的方面:需要结合整体性的直觉判断与分析性的理性思考。论文通常是在有了新意或基本观点之后,以逻辑分析的形式逐步论证基本观点的正确性。换个角度说,新意是论文的萌芽或种子,论证则是回溯种子生长形成的过程。论证所需要遵循是科学逻辑,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把学术论文与“民科”的研究区分开来。
所谓科学逻辑,与考古学研究论文而言,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个方面是通过一般的科学方法,即所有科学门类都需要遵循的;另一方面是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所用的特殊的科学方法。两者都是需要用到的,前者构成论证的骨架,同时它还会体现在后者之中。在一般意义来讲科学方法,就需要明白,所谓学术论文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方法与材料,结合材料分析的结果与前人多方面研究所形成的有限度、有条件的判断。科学的结论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逐步得出结论的。这也就意味着,论文必须存在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反过来说,一旦条件被推翻,论文的论证就失去了基础。没有条件的推理判断不是科学,而是迷信。包括科学本身在内也可能变成迷信,因为有些人以为科学等于正确,而忽视了所有的科学判断都立足于一定的理论方法与材料基础之上,忽视了它是学科外部与内部因素同时作用的产物。
从考古学的推理方式来看,除了上面所说的科学方式之外,还有一个是人文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争论非常复杂,从针锋相对到相互交融,不同的观念所持的立场不同。人文的方式侧重的是理解,而构成理解的条件首先就是科学研究,人文的理解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不是重起炉灶;它是对科学研究所存在不足的弥补,而不是彻底否定。理解都需要回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中去考察,需要从“客位”的视角回到“主位”的视角,需要从客观的观察分析回到主观的体验共情。科学的方式秉承的是二元对立的本体论,强调统一性、普遍性而忽视了多样性——它往往蕴含在地方性、历史性、个体性等特征之中。科学的方式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它常常以求真作为目的,把话语表达唯一化,在这个过程中剥夺了物质的文化意义,剥夺了多样性,把既有的秩序合理化。人文的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科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广义上,人文也是一种科学)。
对于考古学研究论文来说,论证还意味着一项特殊的任务,也就是考古学研究的中心目的,“透物见人”。考古学研究的论证就是要体现这一过程,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中揭示出古人行为、社会状况以及文化意义。这需要用到科学与人文两种方式,更深入地说,还需要多个层次的推理,需要综合运用演绎、归纳、类比三种推理形式。具体地说,就是从理论到材料,从材料到理论,以及运用中程理论。考古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研究的是实物遗存,研究中离不开考古材料的分析,考古学研究者需要想方设法从材料中去提取信息。考古学研究论文的关键任务就是论证这个透见古人的过程,衡量的标准:一是论证推理的可靠程度;一是透见的深度。民科的论证就是推理的可靠程度非常低,而我们当下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透见的深度太浅,许多还处在考古材料的层次上,我们得到的有关古人的信息太少。考古材料本身并不会说话,是考古学研究着让其说话的,我们必须综合运用三种推理方式,才有可能实现这个任务。
论文的第四个要素是规范。学术规范是学术圈共同话语,是相互交流的前提。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学术引用规范,因为这个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学术剽窃”。如今通过网络查重,很容易发现文章的重复之处,重复率太高,就有学术剽窃之嫌。也因为问题频发,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压缩重复率,对一篇不需要引用历史文献的论文来说,重复率应该是很低的(可以低于5%)。对于研究的初学者而言,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专业的表达。学习专业的语言跟学习一门外语一样,需要向经典的范本学习,需要反复的练习,还需要有内容要表达(而不是假大空的废话)。这三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看前人的经典研究,从来不去练习,也没有独立思考的积累,写作之时,头脑空空,笔头陌生,自然无话可写,勉强去写,只能是去抄前人的话。
以上概要地归纳了一下论文的四个要素,从这四个要素去看论文,就会发现评价论文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一篇论文有时只要扫一眼,就大抵可以看出水平怎么样。当然,这是就论文的基本要素而言,具有这些要素,应该说是一篇合格论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