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穴居的猎人
穴居的猎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0,746
  • 关注人气:7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写作论证组织上的常见问题(一)

(2018-11-05 07:38:42)
标签:

论文写作

逻辑组织

论点

论证

分类: 教育思考

论文写作论证组织上的常见问题(一)

     

       首先是缺乏论点。论点是论文的中心,论证的目的就是要运用理论、方法、材料来证明论点的合理性,如果没有论点的话,论证就失去了目标。有时候,我们不说论点,而是说观点,即作者对一事物或事件的判断,然而,观点能否成立,同样需要证据与理由,仍然不能违背基本的逻辑。遗憾的是,有些论文就没有明确的论点与观点,论文成了材料的堆砌。有没有论点,通常在摘要与结论部分能够看出来,有意义的发现或认识应该体现其中。如果你不能在这两个部分中提出自己的论点,或者说不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你就需要反思一下,论文是否有写作的必要或是论文的组织是否出了问题。

      通常一篇论文只需要一个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可以进一步区分若干相互关联的小论点,它们共同支撑中心论点。如果论文同时存在若干个平行且相关性不强的论点时,就要考虑是否分成若干篇文章来写;如果平行且有相关性,那就需要考虑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论点来。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论文观点明晰,让读者还有审稿人容易把握,因为我们人很少能够同时关注两件事情。宏观上,三四个论点平行而缺少中心论点会让人觉得文章有“精神分裂”之感;微观上,一段论述如果没有提领的中心的主题,也会让人抓不着头脑。中心论点是画龙点睛的眼睛,有了它才能吸引人。

       我们之所以准备阅读一篇论文,通常就是被一个新颖的观点所吸引。观点新颖是论文的生命力所在,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观点是提炼出来的!我们在研究中可以产生无数的观点,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原初的观点与最后经过提炼的观点并不会完全一致,因为所谓提炼是需要考虑学术界动向以及读者心理的,经过提炼后的观点会更加响亮,就像广告与包装一样。好的论文会提出标志性的观点,非常简洁,让人过目不忘。如宾福德引领考古学的论文《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发展出了明确的新考古学的主张:更科学,更人类学。简言之,你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论文能否浓缩为一句话,即中心论点。这句话需要足够的响亮,足够的清晰,足够的新颖。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不是什么都是可以成为论点或观点,我们通常说“真知灼见”才应该是首选项,而不是一个随便的判断或抬杠式的观点。真知灼见的形成通常是整体的涌现,即研究者所有认识与思考的突然升华,它总是突如其来,灵光一闪。有趣的是,论文写作是要以一种具体的、符合逻辑的形式将其充分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观点的产生并不是论文论证的自然结果,论文是要表现这种结果。而换个角度来说,没有人比研究者本人更清楚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再者,尽管灵感的出现常常是整式的、直觉的,但是它无法为他人所领会,必须转化成逻辑的、具体的过程。因此,研究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我们全方位的努力,殚精竭虑,推敲叩问,促成真知灼见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扎实细密的工夫一点一点地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

 

       第二,缺少论证。我们经常也会看到一些论文,有很好的论点,但是没有充分的论证。作者可能在酝酿论文过程中,读文献、看材料,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论点),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却不知道论点是如何形成的,于是直接把论点提出来,并辅之以一些相关性并不强的论述或材料,而没有真正的论证过程。所谓论证,就是围绕中心论点,运用理论、方法与材料去证明它,去说服别人。我们在说服人的时候,通常会提及两个东西:一是事实胜于雄辩;二是要据理力争。我们要摆事实、摆道理。前者需要材料,后者需要理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

       论证是否有力取决于理论与材料的相关性,相关性越高,论证的说服力自然也就越强。然而,直接相关的材料与理论总是很稀缺的,而且容易单一。证据单一本身就是论证不足的表现,因为一旦这个单一的证据出了问题,所有的结论就都不成立了,因此论证中多线证据,直接与间接的,配合论证,才更有说服力。以农业起源研究为例,最直接的证据并不是驯化的植物种子或家畜骨骼,而是人骨同位素的证据,它表明人真的摄入了驯化作物。其次才是驯化物种证据。再次是标志性遗存如陶器、磨制石器、定居聚落等。有时候,这些证据可能都没有保存下来(或是没有发掘到),尤其是在农业起源的最早阶段,此时诸如石器的修理程度、原料来源、遗址结构等等就成了重要的证据,它们可以揭示古代狩猎采集群体的流动性变化,流动性明显降低正是农业起源的前奏。简言之,论证是多层次的、多线条的,具体如何组织涉及到下面这个问题。

 

      第三,一打多。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人梦寐以求的是研究第一手材料,有了它,仿佛就吃了定心丸,因为即使没有什么研究,把第一手材料报告出来也是重要贡献。然而,第一手材料研究也是一个陷阱,它很容易让研究者执迷,研究者围绕它讨论众多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浅尝辄止。作为读者,你刚刚看到一个让人感兴趣的地方,再翻一页,想多读一点,发现没有了。这就是我所说的“一打多”,就像一个人跟许多人打架,这无疑是困难的。要想打赢,最好的策略是“多打一”,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上穷碧落下黄泉,搜集各种证据回答一个问题,可以想见两者之间的差别。

       还记得我在美国读博士期间上过的一门课,整门课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何时进入美洲的。课程从研究史、年代学、古环境、DNA、人体骨骼学、最早的石器材料等众多角度切入,尽管最终我们也不能准确说清楚人类何时进入美洲的,但是对该问题的深入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研究就像是在打钻,或是像聚光镜一样,集中力量于一点上。而“一打多”就像用五个手指去摁五只跳蚤,是很难成功的。所谓研究,就是要学会集中攻击一点,最好这一点就是要害之处。任何材料的属性都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一批材料终究有最适合回答的问题,也就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就应该是研究的切入点。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文章虽然写得很长,但是始终还是像一本发掘材料的整理报告。如果博士论文只是写一本发掘报告,按道理来说,是不能成其为博士论文的。

      “多打一”的做法除了从多学科、多角度的出发研究同一个问题,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蜘蛛织网”式的方法,围绕一批材料,把“在场的”特征与“不在场的”历史背景关联因素一层层地编织在一起。就像我们要去了解一个人一般,除了面对面所见,还需要把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如家庭背景、教育、朋友圈等都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了解一个人。以前听中央美院郑岩老师讲灵岩寺铁袈裟的研究,就这么一个铁疙瘩,上面有一点铸造时的接缝,被古人称为是袈裟,于是成了神物。郑老师多年前就指出了这个问题,后来发现这么解释太简单了,古人没有这么傻,然后他去追溯铁袈裟的造神过程,把政治、宗教背景,以及当地历史等结合起来,就像蜘蛛织网一样,正是在这样绵密的背景关联,我们清楚地看到并理解了铁袈裟的造神过程。“蜘蛛织网”式的研究非常适合历史时期考古,因为这个领域历史背景比较清晰,可以从中找到许多线索。它也代表一种比较人文的研究方式,又称为“历史叙事的方法(historical-narrative method)”,与上面那个强调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相对应,也相互补充。充分的背景关联是让人理解材料,而不仅仅是去解释它。

      除了多打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打一”的方法,即从一个角度去论述。即假定其他的因素一致,研究当前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常用于自然科学的论文。一打一的方法结构比较简单,写一篇小论文比较合适,写博士论文不免显得过于偏颇,因此在写博士论文时比较少见。一打一贵在视角新颖,集中在一个角度去讨论,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它并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想CT扫描一样,为我们提供一个准确的剖面,因此这样的论文贵深入。广而言之,当代学术分科很多时候提供的都是从某一个学科角度的研究。交叉学科往往是学科的生长点,也是一打一的结果,所以注意从不同学科获取新鲜视角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