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与想象力
(2024-04-09 04:50:07)
标签:
星座文化时评情感教育 |
幽默风趣的语言,想落天外的佳构,诡异飘忽的灵感,古今题材荒诞式的穿越,加上无缝衔接的悬念,似乎构成了陈小庆的小小说标签。即使遮去作者名字,也能读出这种标志性的陈氏风格。旧时公子小姐,今日小商小贩,爱情友情,世态百相,能将故事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在众多年轻的小小说作家中,陈小庆的创作自有其独特魅力。
仙侠小说,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六朝时期盛行的神话、志怪小说,是武侠小说的源头之一。仙侠作品与武学、道学融合,渐成仙侠文学。民国时由于报刊、杂志的兴起,仙侠作品逐渐兴盛。与传统的武侠小说相比,仙侠作品中融入了神、仙、人、妖、魔、鬼等元素,写作过程中天马行空,尤见虚幻缥缈。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化的勃兴,神奇玄幻的小说创作、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因此也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
陈小庆的新作《飞仙记》,乍读似乎就是一篇纯粹的古典仙侠作品。在这篇小小说中,作家融仙侠元素与爱情于一体,将一段爱恨情仇写得荡气回肠。主人公是被誉为飞仙的蝙蝠侠苏炽,为了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小慧,苏炽不惜与恶魔首领进行了一场恶战,冲破重重艰险取胜,将恶魔首领封印于火鼎之内。极有意味的是,苏炽打败了万恶的恶魔首领,最终却被人类轻易捕捉,最后,他和心上人及他的同类在人类的餐桌上木然相见,而被人类在无意中放出的恶魔首领,却在得意洋洋摩拳擦掌……
人为万物灵长,与大自然中的万物到底该如何相处?有责任感的作家,都曾为此思索探讨。读罢陈小庆的这篇小小说,蝙蝠,深山洞穴,被封印的恶魔首领,人类为口腹之欲而将原本无辜的异类送上餐桌,这一系列的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虽然源头至今尚未确认,始作俑者也未必与蝙蝠有关,但人类面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滥捕滥杀,无度的掠夺破坏大自然,已多受惩罚与报应。作者将一个严肃而沉重的主题,借一篇趣味横生的仙侠作品来表现,让读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刺激之时,引发诸多思考。
《幸福的瓷器》的灵感之源,或许就来自一件博物馆的宋代瓷器。时隔千余年,当初烧制它的松明大师早已走进历史深处,它呈现给后世的也不过一副冰冷的身影面孔。讲解员的简单解读,无异于牵强附会的照本宣科。但这一切却似一道闪电,刹那间照亮了作家创作的视野,令其脑洞大开,循着瓷器上漫漶不清的图案,那是一个“穿红围裙,系着绿飘带的女子”和一束野花,作家慢慢回溯,渐渐地将一段沉睡了千余年的故事用诗意之笔复原开来。
作品通篇弥漫着一份淡淡的诗意与感伤。松明在与师父找瓷石的途中邂逅了美丽的少女,少女如惊鸿一瞥铭刻进松明的生命,从此再也难以忘怀。松明把所有的情愫倾注于手中的瓷器上,用一生的心血与守护,终于等来了瓷画少女千年沉默之后的一声美丽尖叫,那一定是今人与古人心意豁然相通,所发出的感天动地的爱情绝唱。“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慨叹令人落寞怅然。该文的故事扑朔迷离,唯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恰到好处的留白,朦胧华美的意蕴饱含人生况味,读来心旷神怡,余韵悠长。
《避雨开封府》写的是旧时考生孙山带书童王九进京赶考,中途遇雨避雨,与一大家小姐相识并受其资助的故事。才子赶考落魄,佳人倾囊相助,然后演绎一出悲欢离合的爱恨情仇。此类题材,是自古至今长写不衰的文学命题。难能可贵的是,陈小庆把眼下的世态人情植入古典的故事模子,以才子艳遇佳人的传统故事,来揭露讽刺现代人爱情世界的拜金实用主义。在作品形式上已让人眼前一亮。行文中,语言或文或白,文白夹杂,时而古意盎然,时而穿插现代流行语,插科打诨,幽默丛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寻找小三》也是一篇形式新颖的幽默讽刺小品。“爱末恨初年间,我到长安找小三。”作品一开头,就为读者设置一个新奇意境,“爱末恨初”“长安”“小三”,无疑都是吸引读者眼球,能勾起读者阅读兴奋的词汇元素。这篇小小说中,陈二“骑着瘦驴,扛着一枝从灞桥折来的梅花”到长安城去寻找小三,只为小三欠他五两银子。在此过程中,陈二不但没有找到小三,反而接连遭受老鞋匠、锁匠、木匠的欺骗与抢劫,最终连自己也迷失,找不到自我与归路。
该文的每一个道具,每一个人名、地名,每一个情节、细节的设置,都见作家匠心所在,都有深刻的内涵隐匿其中。譬如文中陈二肩扛一支灞桥梅花,可追溯至南北朝诗人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古人折梅寄友,以递绵绵真情。作家笔下的朋友却为五两银子而销声匿迹断绝往来,不正是对现实中某些人际关系的一份无情影射吗?文中的“长安”则是眼下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的一个缩影。鞋匠、锁匠、木匠,这些传统的手艺术人,人们的观念中常常代表着朴实、忠厚、诚恳、善良,在这篇小小说却都摇身一变,变成骗子或者抢劫者,就更让人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以幽默甚至有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外壳,来寄予作家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隐忧。这其实是一篇笑里带泪的小小说作品。
《宋代屋檐》是一篇写得极富诗意的小小说,当然也不脱作家的幽默本色。这里却是一份善意的幽默,其中更多的是作家对主人公的怜惜与悲悯之情。故事围绕一对在亭子下避雨的年轻恋人展开,以对话的形式慢慢铺展情节。这对年轻人对爱情与未来的婚姻充满美好的憧憬,渴望在那一排宋代屋檐下生儿育女,过一份平凡又幸福的日子。“下雨了听雨,下雪时赏雪,不用去机关里看领导脸色,不用愁还房贷……”在一对现代都市年轻人的眼中,屋檐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词汇,是他们逃避现实风沙的避风港,小小说的结尾却来一个惊天逆转,那样诗意的所在,竟然是仿古街上的一个公共厕所。作品至此戛然而止,风趣之中暗含辛酸。余味却让人捉摸不尽。现代都市年轻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从此可窥一斑。
在《可爱的豆腐》中,作家对人性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作品采用传统写作中的误会法,由一篇新闻报道,自然而然引发后面的故事:两位出身、经历全然不同的老同学,十几年后却收获了不同的人生——少时家境贫寒以卖豆腐为生的宋云,摇身一变成为把豆制品生意做到海外的大老板,家境不错的苏文却沦为小富即安的普通职员。作家巧妙避开这一类略显套路的写法,悄然扭转故事走向——当得知报纸上宋云并非自己的老同学时,苏文如释重负,心安理得回归自己的旧生活。这样的结尾,如针尖蜜刺,直刺人的心窝。苏文非个例,社会上如苏文心怀妒忌、盲目攀比又不肯脚踏实地努力者,比比皆是。
《碗底香》关注眼下农民工命运,从一顿午餐上的一碗牛肉面说开去,切入点极细小,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细节刻画,将一位老农民工的苦乐悲欢融入其中。全篇以一碗牛肉面为线索,情节在现实与主人公的回忆中自如转换推进,完成对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写的是小人物,小人物过的是平凡的底层生活,小时候吃饭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成年后也勤勤恳恳,乐观向上,努力为儿女的幸福而奋斗。结尾处的包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主人公一直舍不得吃留在最后的一块“牛肉”竟然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姜,主人公百味丛生……作家对农民工的同情与敬重,通过一碗面中一块肉来体现,可谓以小见大,言近旨远。文学写作离不开对人性的展现,或美或丑,或褒或贬,对人性抒写的深度,体现着一位作家对社会与人生、人性的洞察力。
灵感于写作者不仅是一种意趣骤起的冲动,还是一种本质上的创新元素,既是心理现象,也是行为方式。积累的生活素材在作家笔下,因触动灵感常有神来之笔,而艺术的空间一旦打开,想象力则会让思绪飞翔为七彩霓虹。陈小庆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可谓互为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