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下的思想性与讽喻性

(2022-09-01 05:27:12)
标签:

星座

文化

时评

情感

教育

笔下的思想性与讽喻性

杨晓敏

海华姓崔,名国华。是广东惠东县平海镇人,曾在县政府任职,与他熟悉的文友们仍习惯叫他“崔县”,亲切中亦有尊重。这几年广东州的小小说读写队伍日渐壮大,办学会,搞大讲堂,出版图书、组织评奖等,被业界公认为“惠州小小说现象”。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先生说,这些具体工作在策划、筹备和实施中,海华身体力行,特别是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海华早年当过乡镇和县机关资料员、县新闻秘书,因平素喜欢写新闻报道,多次被《南方日报》等评为优秀通讯员。后来从政退居二线后重操旧业,写起了所热爱的小小说。几年的时间,他以海华、闲人为笔名,在《文艺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作品》《百花园》《小小说月刊》《天池小小说》等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了200多篇小小说作品,先后出版了《台上台下》《麻将春秋》等三部小小说作品集,作品多次入选《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和《中国年度小小说》等权威选本,并且连续获得了全国小小说年度评选及多种征文奖项现在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当下小小说读写领域,是以描写“机关生活题材”为主的小小说家。

《主位》原载202149日《羊城晚报》,《小说选刊》2021年第6期转载这篇小小说是现实职场中的一幅浮世绘,聚焦之下,作者寥寥数笔,即把职场、官场上各色人等的脸谱勾勒出来,其心态形状刻画得入木三分。作品注重用细节塑造人物,较好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变化,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延伸。职场生存中,人际关系复杂如网,其中的诸多隐形规则,会隐匿在各种细微处。即使延伸到一次老同学聚会的晚宴上,因其谁坐“主位”,竟敏感为一个让人无端纠结的由头。一个座位,何以让平时亲密无间的老同学们形同陌路?生活常识扭曲至此,令人啼笑皆非,怅然喟叹。

久别重逢,欢声笑语的聚会在入席就座时,老同学们之间的情绪瞬间严峻起来,似乎对那个主位颇多疑虑:为官者要避“忌讳”,经商者怕被“麻烦”,做学问的博士生与在基层工作的镇长互相腹诽算计,就连组织者老班长也避而不坐,最后出现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结果——主位虚席以待,因为谁都不愿去触碰这块烫手的山芋。语言朴实且生动,文字幽默,眼光冷峻,依然洋溢着作者职场小小说针砭时弊的特色

生活阅历确定了海华的创作方向。海华发表的小小说作品,大部分都是写机关生活的,有一些虽然表面上写市井生活,但究其底蕴,依然折射出机关形态。海华从机关生活的海洋游到普通人生活的岸上,深谙机关习性三昧,浑身上下的每一根毛孔里都藏着曾经熟悉的生活故事。许多鲜为人知的机关生活隐秘,在他笔下鲜活起来。读海华的小小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机关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小到机关办事员,人物林林总总,千奇百怪。但是所有作品的主题却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某些体制缺憾、官场弊端、人际关系等的质疑和针砭。

仅以《专项经费》和《机关三题》为例,即可见机关生活之一斑。《专项经费》说的是为迎接上级检查团的到来,镇里拨出了一笔专项经费用于接待之用,但是检查团突然又不来了,这笔经费如何处理?商量的结果是镇里的干部吃掉酒席,领走礼品,怕在外出差的干部有意见,干脆另行打点。于是皆大欢喜。这就是当下机关奢华腐败风气的一个缩影!人人有份,法不责众,看似公平,实则损害的是国家和集体利益。《机关三题》中的《送“瘟神”》,写的是机关里的明争暗斗。局长想把一个被称为“搅屎棍”的副局长挤走,暗示手下,组织部来考察时都讲副局长的好话,结果弄巧成拙,被调走的倒是他自己,那个讨人嫌的副局长却成了一把手。而爱写日记的小陆,他的日记曾帮助领导洗刷了清白,但是后来,却又成为领导渎职的证据。而《麻将春秋》中的岑局长,在台上时打麻将所向无敌,一旦退休却是臭棋篓子一个……这三题所揭示的,正是机关生活的蝇营狗苟、趋炎附势状况的部分真实写照。在不动声色、貌似温情脉脉的表象背后,却有着触目惊心甚至是水火不容得一地鸡毛……

海华不但以他的小小说为我们揭示了机关生活一角,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种种西洋景,还塑造了许多典型的机关人物,令人过目不忘。比如《最佳人选》中的“秘书”,就是一个“有意味儿”的独特形象。某电视剧组在海滨镇开拍电视剧,需要招聘一名饰演镇党政办公室主任的角色。虽然应聘者甚众,但是一时找不到一个最佳人选。突然间来了一人,能哭善笑,面对现场考题应付自如,表演入木三分,活灵活现,拿捏准确到位,当即被导演选中问之则曰:一直为各级领导担任秘书,他来现场,不过是想试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演技而已。说完扬长而去。此篇有黑色幽默之效,一个活生生地被官场生活“异化”了的小人物跃然纸上,让人啼笑皆非之余,难免喟然长叹。正如小小说评论家雪弟所言:“海华有少量作品,譬如《买钮扣》《起名》《“姐妹”聚餐》等,它们表面上是写市井百态,与机关生活无丝毫的联系,但若深究,我们便会领悟到,它们依然属于机关叙事的范畴。只不过,它们比较隐秘罢了。”

海华的一些写市井生活的题材,实际上也和机关生活密切相连。《买钮扣》说的是一个老太太让自己的儿孙们去替自己买一枚小小的纽扣,儿孙们却互相推托,最后让一个不更事的孩子出面去买,结果不但纽扣没有买回来,还险些酿成大祸。这不正是当下机关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情景再现吗!《起名》里的一家人挖空心思为孩子起名,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名字是长长的一大串汉字。这实际上正是对所谓精简机构却越简越多现象的绝妙讽刺。还有《“姐妹”聚餐》里的阿芳,别人打牌她辛苦下厨,累的要死不说,吃饭时姐妹们不但不说好,反而说三道四,不是说咸就是讲淡,气得阿芳涕泪交加,愤然离去。这篇小小说所揭示的,正是机关里那种干活者有错,不干活者得便宜卖乖的现状一种。

当然,海华的笔触同样也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林林总总,在写作情趣中并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树痴》文风硬朗,折射作家情怀。主人公在村里当了三十多年的老护林员,一辈子爱树成痴,被儿子接进城里后,与小区里的一棵百年老榕树产生了一段深深的情缘。作品围绕老傅进城后对老榕树种种的痴爱表现,刻画了一位正直、善良,热爱土地与大自然,并敢于与社会上不公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乡村老农形象。老傅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着作家美好的田园情结,他是中国亿万农民的化身,对土地及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皆怀有深厚的感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住进楼房,而一棵生活百年的老榕树也差一点成为房地产商手下的牺牲品。在讴歌老傅为捍卫一棵树的生命而勇敢斗争的同时,作品也折射出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

《山上有双眼睛》以一个五岁小女孩的稚嫩视角,对人类肆意掠夺大自然、滥采滥伐的行为提出警示。作品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展开:三叔公为眼前之利,不断到后山采石,每次拿起工具时,五岁的小孙女就警告说后山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由此引出前任老村长带领乡亲治荒山植树造林的故事。石老村长最终因绝症倒下,在临终前留下了“守住了青山绿水,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的叮嘱。新任村主任和三叔公等人为利欲所驱,做起了石材生意,对后山肆意破坏,五岁的小女孩懵懂中似有天眼,频频告诫。写环保的题材层出不穷,此篇作品以无形中的那双眼睛为线索展开,读来似有云山雾罩之感,细读却引人警醒深思。故去老村主任的叮嘱,五岁小女孩的警告,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设置上别有新意,体现出一种乡村环保意识的传承,作品富有正能量。

小小说以小见大,既能抓住时代脉搏,又可关注社会热点,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或普遍或特殊的现象进行讴歌或鞭挞。2019年末至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邻居》和《寻找英雄》两篇作品皆是围绕这个热点创作。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和睦的邻里关系却为现代的钢筋水泥森林所淹没。《邻居》中描写了两家住对门的邻居老常和老石,因为平日里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生矛盾,竟至“老死不相往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几只小小的口罩,化解了两家的矛盾,让两家重修于好。《寻找英雄》以现代年轻人追星为切入点,讲述疫情笼罩下的百姓生活一角。在娱乐至上的大氛围下,一些年轻人迷失自我,盲目追星,长此以往,带来的社会危害不可小觑。故事中的主人公燕燕自小失去母亲,只知道母亲是英雄,却对“英雄”这个称呼充满迷茫,甚至迷失在追星的路上。因在疫情中受感染住院,让她近距离地接触白衣天使,也彻底理解了“英雄”二字,浪子回头,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作品富有教育意义而无说教气息,以主人公切身的体会阐明年轻人应该拥有的正确的英雄观。

中国有句俗语叫“医不自治”,一方面自是因为术业有专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关系到自己的病情时,医生的情绪心理都会受影响,很难客观对待自己的病情。这个道理其实适用于我们生活中很多领域,事不关己时能冷静客观对待,一旦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就会受到个人情绪的支配与影响。《自画像》里的画匠石诚,画技高超,一生为人画像无数,甚至在全省的肖像画大赛上夺得金奖,并获得评委们“形神兼备,完美无缺”的好评。就是这样一位技艺非凡的画匠,在七十岁为自己画自画像时,竟至三番五稿画不成,画不像。就是因为石诚在为自己画像时,难以挥开昔日种种荣光,难以正视现实中真实的自己。作品小中见大,融人生哲理于日常故事中,给人带来思考。

幽默是一种智慧,既能兼顾严肃的主题,又能令情节妙趣横生。尤其那些来自生活现场的幽默,在貌似漫不经心的活动中,四两拨千斤,机智与借势,瞬间能消解一些严肃、尴尬和窘迫的局面。小小说《批判会》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手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进行抨击,化解矛盾于无形,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宛若上演了一出滑稽剧,是一篇含蓄的批判现实问题的作品。虽然写的是特殊年代的一件司空见惯之事,却寄予遥深,读罢令人浮想联翩。

一场批判会,不经意间风向逆转,群众哄笑,干部们则只好草草宣布批判会结束。旺叔和七叔公,脑洞大开,巧于周旋,捍卫了村民的权力,也在亦庄亦谐的氛围中,对不正之风进行了讽刺嘲弄。作者善于一语双关,含沙射影,在大家的啼笑皆非中,旁逸斜出。作品语言紧贴人物来写,诙谐幽默,绵里藏针,生动风趣,极有生活气息,是刻画人物形象成功的关键之处。一场原本很沉重的批判会,最后变成一场闹剧收场,其批判力量却丝毫不减,体现出智慧的力量。

诗人杨克点评海华创作的《隐形手套》说:以魔幻手法和巧妙的构思,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文学效果……作品描写了一只有魔法的手套在戴上和脱去之后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作用,以象征手法刻画了每个人心中无形的道德标准,让眼前一亮,基层工作者具备如此高的文学水准,极为难能可贵。

海华的作品,以独特的选材和犀利的文笔见长,注重小小说的思想性,善于并敢于把尖锐的锋芒直刺社会病态的穴位。构思精巧,在语言上也力避浅薄直露,叙述时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极有生活气息,可读性强。他善于营造内在的故事结构,解剖事物具有典型意义,塑造人物力争真实可感,尤其在结尾时习惯留下意味深长一笔,供读者长久地咀嚼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