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晓敏
杨晓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328
  • 关注人气:2,6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300篇鉴赏(19)

(2016-01-22 07:33:55)
标签:

文化

情感

时评

旅游

教育

              马不停蹄的忧伤

                                             夏 阳

  它们相遇,是在月亮湖,在那个仲夏之夜。

  仲夏之夜,月亮湖,像天上那弯明月忧伤的影子,静静地泊在腾格里沙漠的怀抱里。清澈澄净的湖面上,微风过处,银光四溢。它站在湖边,望着湖里自己的倒影发呆。它是一匹雄性野马。

  野马即将掉头离去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一匹母马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止住脚步,呼吸急促,目光异样地望着自己。银色的月光下,野马惊呆了——这是一匹俊美健硕的母马,通身雪白,鬃发飘逸。母马的眼里,一团欲火,正在恣意地燃烧。

  野马朝母马大胆地奔了过去。它们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休无止的缠绵。这时,任何话都是多余的。

  天地之间顿时暗淡,月亮羞红着脸,躲在云彩后面不肯出来。当月亮再一次露出小脸儿时,野马和母马已经肩并肩,在湖边小径上散步,彼此说着悄悄话。

  母马问,你家住哪儿?

  野马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我无家可归,被父亲赶出来了。你瞧我身上,伤痕累累。

  母马目光湿润,说,去我那里吧,我家有吃有住,主人可好了。

  野马没有吱声,目光越过湖面,怅然地望着远处的沙漠。远处的沙漠,在如水的月光下,舒展绵延开来,直抵天际。

  第二天清晨,巴勒图发现失踪一夜的母马竟然自行回来了,还带回一匹高大威猛的公野马。两匹马一前一后,迈着小碎步,耳鬓厮磨,乖乖地进了马厩。巴勒图乐坏了,激动地对旁人说,它要是和我家的母马配种,产下的马驹子,那可是正统的汗血宝马。到时候养大了,献给沐王爷,我就当官发财了。

  巴勒图把野马当宝贝一样精心喂养,连做梦都笑出了声。

  三天后的深夜,又是一轮明月浮在大漠之上。野马站在马厩的栅栏边,望着屋外漫天黄沙,饱含泪水。母马小心地问,你在想家?

  不是。我不习惯这里,不堪忍受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我已经下定决心,带你走。

  我不去!沙漠里太艰苦了,一年四季,一点生活的保障都没有,无论是寒冬酷暑,一天找不到吃食就得挨饿。你看我这里多好,干净卫生,一日三餐,主人会定时供应。

  我承认你这里条件是不错。但真正的快乐,是马不停蹄的理想,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奔跑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做自己的上帝。你看看现在,豢养在这小小的马厩里,整天小心翼翼地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尸走肉地活着。这种生活,让我忧伤。我的忧伤,你不懂……

  两匹马互不相让,争吵不休。

  最终,野马推开母马,挣脱缰绳,冲出马厩,在月下急速地拉成一条黑线,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深处。它的身后,母马呜咽着,咆哮着,凄厉的嘶鸣声,久久不散。

  近百年后的一个午夜,东莞城中村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叫夏阳的单身男人翻阅《阿拉善左旗志》时,读到一段这样的文字:

  民国三年仲夏,巴彦浩特镇巴勒图家一母马发情难耐,深夜出逃于野。翌日晨,携一普氏雄性野马返家,轰动一时。三天后,野马冲出马厩,不告而别。数月后,母马产下一汗血宝马驹,然宝驹长大,终日对望月亮湖,形销骨立,郁郁而亡。

  读到此处,夏阳已是泪流满面。他坐在阳台上,遥望北方幽蓝的夜空,久久地,一动不动。他手里的烟头,明明灭灭。

  一地烟头后,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他说,你还好吗?我……我想回家。

  电话那头,迟疑了一会儿,响起一个凄凉的声音,你不是说,你的忧伤,我不懂吗?

  夏阳孩子般呜呜地哭了。他哽咽着说,都三十年了,你居然还记得那句话啊。我老了,也累了。现在,我好想回到你的身边……他不能想象那匹旷野深处的雄性野马,垂暮之年是否真的还不思回头?

    电话那头,泣不成声。

 

【杨晓敏鉴赏】

   好的小小说作品应该凸现哪些明显特征呢?假若能把小小说写得精致隽永、幽默诙谐;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叙述语言有韵味,人物塑造有个性;或者选材新鲜,切入角度巧妙等。如果你是一位文学天赋极好的写作者,或许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譬如注重在作品主题、立意方面的深度开掘,在思想容量或者说在对社会、人性问题上介入作者犀利敏锐、清醒理性的思考,将知识分子之于历史进程中应该携带的人格锻造、质疑姿态、批判意识和责任担当,透过自己的写作精神影响、感染读者,那无疑会是通向“宏大叙事”的“精英化”写作之路了。

    《马不停蹄的忧伤》借助于想象的翅膀,把拟人化的关于千里马的传说,衬托着一段现实生活中的悲怆人生履痕进行演绎,闻者不由会唏嘘再三。唐朝刘禹锡有诗云:马思边草拳毛动。诗人笔下描写的,大约也不是一匹凡驹。只不过借马咏志,直抒胸臆,期望自己也有一番作为罢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们的成功人生也定位于“少年行侠,中年经事,老年归隐”基调上。夏阳在这一篇作品里,无论对于马或者人的刻画,都并没有把重心搁在主人公“纵横捭阖”的抱负上,而是置放到人性的复苏里,显得沉郁隐忧。在这篇几近简单的构思里,作者吐纳着复杂的人生况味。千里马的不归与主人公的归去,不单单是人性与动物性的各自选择。一如结尾时我们听到的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那种呐喊,它毫不掩饰地传导出自己的愧疚和歉意。即使壮士迟暮,儿女情长依然可以亲切感人,平民百姓如此更见九曲回肠。如何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缓冲的晚景,其鞠躬尽瘁是一种崇高,老骥伏枥是一种志向,采菊东篱下是一种姿态,而游子归来,与老妻携手相伴夕阳简直是一种悟道了。

    好在作者为主人公安排了个光明尾巴,让离别三十年的老妻在牵肠挂肚中又接纳了他,否则,恐怕这匹当年冲出樊笼的“千里马”,只好在晚年孤独地怅望远方,黯然神伤了。我们常讲好作品要有穿透力,读后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