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小小说百家之马丁论

(2015-04-27 09:13:42)
标签:

王二

塑像

市长

老爷子

秘书

                        变焦与万花筒

                                                  杨晓敏

 

    马丁以写中短篇为主,偶尔涉足小小说创作,但却在这“偶然”之中,却能把中短篇小说的容量,在精短的篇幅里表现出来,以小见大,令人称奇。社会生活涵盖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显然密不可分,有时候又似乎貌合神离。马丁倾向于社会生活的深度探究,选取独特的角度解读物质和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凸现其人性的多样化。

    《一尊获奖塑像的诞生》是一篇耐琢磨耐品味的作品,商人在利益驱动下欲贿赂权贵,又恐大人物不为区区财物所打动,于是请雕塑家朋友为大人物雕塑一尊人像作为生日礼物,期望金光闪闪之雕像能投其所好。雕塑家应朋友之请,自然尽心尽力雕塑,细腻地再现人物性格的雕像获得了专业人士好评。

    大人物生日临近,却不见商人来取雕像,雕塑家一联系方知大人物因受贿已出事。商人不来取走,雕像于是被弃于室外风吹雨淋,金光闪闪的塑像日渐斑驳。同行见此便动员雕塑家去参加美展。“张教授在法国留过学,推崇现代艺术。张教授接过锤子,将一管红颜料挤到锤子上,然后抡起锤子砸向塑像。只一锤,塑像的面部就变了形,红颜料如同血水一样往下流淌。”

    一尊雕像的诞生,先是商人的雅赂工具,后又演变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行为,本身就非常具有讽刺和滑稽意味。商人的不择手段,权贵的不思自律,艺术家的盲从,惟妙惟肖地构成一组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关系谱。

 

    年底,我把这尊名为“无题”的塑像送去参加美展。让我没想到的是反响竟然很强烈,许多人在它面前驻步沉思。颁奖时,组委会把金奖给了我。媒体采访我时让谈谈“无题”的创作过程。我实话实说,把塑像的过程讲了。我讲完后,大家半天不说话。

   

    细品结尾,百味滋生,雕像获得美展金奖,似乎将主题推向了高潮,貌似极具反腐的警世意义。而当雕塑家陈述雕像的创作过程后,大家一片默然,主题就不那么单纯了,亦嘲亦讽的对象显得多义了,顿时让人性多样化,这种冷幽默式的表述方式,令主题变得荒诞起来。

    关注社会问题是马丁的作品的主题,涉及当下诸多行业,作家试图最大程度地接近人物的真实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王二出现在两条新闻里》以新闻的形式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王二是市政公司养护处升降机司机,一早因为市长热线电话来到一所学校,用升降机将坠落的雏鸟送回鸟巢,并因此出现在午间新闻中。而晚间王二又因为朋友宴请品尝百鸟,被暗访摄入镜头上了晚间新闻。一时间,王二俨然成为了新闻人物,赞颂文明的爱鸟行为有他,揭露不文明的吃鸟行为也有他,两条新闻对比鲜明强烈,想来王二必定反躬自省,岂知王二毫无感觉。

王二的精神麻木状态不禁让我们惊讶之余为之深思,王二只是一个普通人,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了王二的社会无意识心理,其状态非常具有普遍性及代表性,那就是社会个体对社会意识的漠然,作品主题因社会问题的考问而营造出严峻的气氛。我们是不是也会自省,同样作为和王二一样的普通人,我们是不是也和王二一般在社会生活中的无意识生活。作品的黑色幽默的表现形式,弥漫出浓郁的反思意味。

    官场整顿,大家恨不得悄无声息,却反倒事先大肆宣扬,其中的玄妙何在?《一次事先张扬的整顿会议》反其意而用之,其看点颇耐人寻味。

    多家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县里多家服装企业造假,市长决定下县召开整顿会议。秘书安排会议准备工作,县长唯恐市长训斥失了脸面,想息事宁人请秘书支招,却不料秘书却让县长大肆张扬整顿,同时申诉县里多家规矩的企业在这次媒体围攻中深受其害,希望市长给予关注困难企业、鼓舞士气,并以此为切入点改变这次整顿会议的意图。果不其然,一次整顿会议居然演变成为了一次鼓动士气的活动。不可否认秘书娴熟的官场运作,其实一切的结果还要归于官场人物的微妙心理。作品揭示官场运作者的丑陋嘴脸,入木三分。

    《一项主题先行的金奖》中的王二是个富二代,不差钱又痴迷电影艺术,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胶片、最红的演员、编排最好的剧本,可是电影作品却总是获不了奖。其父集团总裁听了儿子诉苦后,开始调看历届获奖影片资料以及评委私人资料,一幅知己知彼胸有成竹的姿态,儿子不屑父亲的商场伎俩,申明这是艺术行为。而父亲却坚持让儿子选择拍摄文革短片《抄家》参赛,因为评委资料显示,评委全在文革中受到过冲击,有的还被投进过监狱。这些人对文革那段岁月刻骨铭心,尤其喜欢反思。果然不出所料,影片获得金奖,“懂艺术的说,一部伟大的史诗片!不懂艺术的说,像,太他妈的像了!”

    主题先行虽是刻意而为,但若不深谙操作伎俩,不懂高明的攻心术,利用人性中最为脆弱和敏感的心灵做文章,艺术有时候终归败在自我灵魂的缺陷里。在表现人性的多面形态时,直指人性释放时的极大私欲,毫不隐晦其中的影射,尤显其立意深刻。

    社会问题不可避免会介入个人利益行为的驱使,一个人品德意识的淡薄,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名声》中的孙老爷子旧时曾在北京琉璃厂的古玩行学过装裱,收藏了几件名人字画,其中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真迹更令老人珍爱有加,不允许别人对此真迹有丝毫的质疑。当年的故友叶绍俊来访,他如今是全国最权威的文物鉴定专家,孙老爷子便将省城几个同好中的头面人物找来作陪,席间拿出邓石如的真迹让叶绍俊鉴赏,而叶绍俊连说的三声好,等于又给这幅字加盖了枚鲜红的文印。

    自此收藏字画之人屡屡上门,无奈孙老爷子决不出手这幅字,却不料孙子悄然请人临摹了邓石如的字,而后变卖了赝品。闻听此事,孙老爷子顿时泪流满面,随即哆嗦着手取下那副真迹,抓起打火机就将那副真迹点火烧了。作品有两处描写,非常形象地再现了孙老爷子的复杂心情,哆嗦的手是那么不舍,而抓起打火机又是如此坚决。孙子百般不解,老爷子颤着声说,百年之后,这幅真迹要是流传出去岂不坏了我的名声!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主人公的作为原来一切关乎名声,为了名声不惜毁了价值不菲的稀有真迹,足见其对于名声的珍惜。环顾当下,人们品德意识的淡薄,又有多少人会在意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名声。

    马丁的作品,关注社会生活,体味生活百态,善于从生活现象入手,将世俗的平淡无奇放大或演变组合,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景象,在绚烂变化的画面中,传递和辐射出的图案和画面,令人炫目、迷惑和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