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晓敏小小说《冬季》
孙新运
冬季是四季之一,冬季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选择休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在雪域孤岛的哨所,冬季更是寒冷异常。其实“冬季”有着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一是实指发生在冬季的故事,而是指艰苦的岁月,人们往往不会太记得起幸福的时光,反而对艰难时光记忆深刻,会由心底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温暖和悸动。杨晓敏的小小说《冬季》就简述了一个发生在艰难时光里的令人温暖的故事。
《冬季》用第二人称叙述,运用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点是: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增加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仿佛读者就是“你”的知音,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可加强感染力。小小说开头就写道:“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障。”这篇小小说通篇都是用第二人称叙事,读来委婉、细腻、真切感人。作品中的“你”是哨长,作者通过第二人称叙述也更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当新兵把狐狸贴在脸腮上,并且说狐狸的身上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作品写道:“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杨晓敏通过这一段叙述非常细腻地表达了哨长的心理活动,使小小说显得真实而感人。当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时,作者又写道:“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和谐不现实甚至离题太远时,你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杨晓敏运用意识流式的手法表现了哨长的心理活动,哨长看到刀,看到狐狸,为什么会想到“和氏璧”、“维纳斯”、“受伤的白天鹅”呢?主要是想到了卞和的断足、维纳斯的断臂和白天鹅的伤,这些意识的流动唤起了哨长的恻隐之心,虽然是姗姗来迟。杨晓敏通过第二人称进行了这些心理描写,非常贴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冬季》中的细节描写也运用得非常成功,作者对红狐狸进行了多次的细节描写。当士兵抓住了红狐狸时,作者写道:“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表现出狐狸惊恐万状,楚楚可怜。作者接着又写道:“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烧……”杨晓敏用了一整段的细节描写来红狐狸的美丽和温暖,为下文士兵要杀掉红狐狸做好了铺垫,也为哨长和士兵不忍心杀死狐狸埋下了伏笔。当写到哨长拿起刀将要杀死红狐狸时写道:“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之至。”通过这段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红狐狸临死时的恐惧和可怜,激起了士兵和哨长的怜悯之心,于是他们决定放走红狐狸。作者写道:“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中间逡巡起来,待大伙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表现了狐狸劫后余生的惊悸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红狐狸的细节描写,作品表现了雪域高原的官兵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作者在茫茫白色雪域之中,设置了一只火红的狐狸,形成强烈的反差,给大自然增添了一抹亮色,也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更给冬季增添了意思温暖。真正给冬季增添温暖的,与其说是红狐狸,不如说是雪域官兵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这种尊重与热爱才是人性中永远温暖的永不凋谢的亮色。
《冬季》运用优美形象的语言,悠扬舒缓的叙事节奏,像抒情诗一样为我们叙述了发生在雪域高原的冬季里的让人感动温暖的感人事件。作者感情真挚,感人至深。作者在小小说的前三段主要是表现了作者无聊的心态,描写得非常逼真形象。作者分别用了“百无聊赖”、“怨天尤人”、“愁肠百结”、“毫无生气”、“难挨的岁月”、“心理上的屏障”、“困住”、“超越过去”、“懒洋洋”等表现了雪域高原在冬季的无聊和可怕。当士兵们抓住了红狐狸,士兵要求把红狐狸杀了,做一条围脖,帮助士兵度过难挨的可怕的冬季,哨长看看红狐狸,看看脸上冻开了花的士兵,感到很矛盾很无奈。四川兵很犹豫地把刀递过来,就是想让哨长杀死红狐狸,但是哨长脑海中闪过许多美好而残缺的形象后,唤起了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但是士兵对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显然不满意,表现出蔑视和不信任。当哨长从腋窝抠出那把刀,还心有不甘地、心存侥幸地抬起头来看大家,大家依然无动于衷,哨长只好试试刀锋,扳过狐狸,缓慢地举而沉稳地举起刀。当士兵看到红狐狸临死时充满恐惧的魅力的眼睛,听到红狐狸悠长的哀鸣时,战士的心被打动了,战士跪在雪地上,呜咽着求哨长别杀死狐狸时,哨长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抚摸着战士的头,心里充满了无限的爱怜和敬佩,哨长在心里非常感谢这位士兵,不仅救了红狐狸,也教育了哨长,但是从哨长的嘴里发出的却是大吼,继而把刀甩得老远,表现出哨长矛盾的心理,和经历过生死瞬间灵魂的涅槃后的强烈感受。杨晓敏对人物情感的描写非常成功,拿捏得非常到位,让读者读到此处,无不为之动容。
《冬季》人物对话的描写很少,但是都很突出,很有特点,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士兵们如击鼓传花式地传递着红狐狸时,作者描写了一个四川士兵和一个客家士兵的对话,四川兵说:“朗个搞起的,一挨它,手上的冻疮就消肿了。”客家士兵说:“我说川娃子,别吹壳子啦,它可不是你整天装在你衣袋里的那个细妹,有恁乖?”通过他俩的对话既表现出雪域高原的士兵来自祖国各地,又表现出士兵的天真与可爱。当哨长在士兵的压力下想杀死红狐狸时,杨晓敏写了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过来,都说:“别……”都过这句对话,表现了战士们的恻隐之心和对生命的热爱。特别是脸上被冻裂的新兵说:“哨长,还是放它走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充分表现出战士真实情感,符合小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揭示了新兵的人物性格,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小小说《冬季》通过雪域高原上跑来的一只红狐狸所引发的官兵的心理波澜,表现了官兵的无限爱心,和克服苦难的决心,读来使人感慨颇多。而雪域高原上的红狐狸,不但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流淌在人们心灵深入的一股暖流。红狐狸是大自然不屈的傲然的生命,是自然之魂,红狐狸给冬季带来了温暖,官兵们放走红狐狸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才是人们心灵中的最温暖的慰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