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观潮】之[社区报业]
中国社区报在城市的发展潮头
这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传媒人士把目光投向社区报,研究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形态。就中国目前的报业环境而言,城市主流日报新闻50%以上重复,而居民真正需要的社区生活新闻,却相对少人关注。从2003年以来,深圳、长春、广州和上海等地相继创办各种社区报,而颇有成长性的社区性报纸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纸媒发展何去何从值得深层的探讨。
──《报业资讯参考》编者按
2006年10月18日,国内第一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办的社区报《新民晚报社区版》诞生。在3年多的办报和探索中,我们发现在中国办社区报,和欧美国家的社区报有很大区别。社区报在中国什么地方能生存发展得好?怎样的社区报才能叫好又叫座?本文试图以《新民晚报社区版》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求社区报在中国城市的发展策略。
随着城市化和社区化的进程,社区媒体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化率较高的中心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地,都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社区报(community
newspaper)在报道本地(尤其是社区)新闻、提供服务信息以及营造社区认同感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中国式社区报”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媒体业态。
中国目前存在产生社区报的四大因素
(1)中国报业的产业化才起步,差异化是报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传播内容上有特定意义或富有鲜明个性特色也是非同质化的表现。社区报可作为报业的一个分众形态出现。
(2)受众细分的需求是社区报的市场空间。报纸的价值是满足读者需求,报纸的买方市场就是读者市场。社区报按照受众的需求进一步细分市场,有发展空间。
(3)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为社区报发展准备外部条件。据2009年12月5日海南举行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国际论坛提供的数据:中国城市化率2008年达到45.68%,而欧美国家城市化率已达90%以上。上海城市化率居首,为85.76%:在人口结构中,20-32岁的年轻人占比为30%以上。
(4)媒体职业化报业人才的加盟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非时政类的生活服务型的社区报提供经营型人力资源。
由此可见,在中国办社区报,首先可选择发达城市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服务的人群应该是有所选择的社区生活共同体,这个群体应该类似中产阶层成员,有较高消费能力和较统一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社区报是受众细分的结果,发展要循序渐进。引入西方社区报的某些元素,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多提供离社区百姓生活最贴近的实用性新闻信息。
需要强调的是,社区报的未来看好,但它的“出身”很重要,至少应该是一份在整个城市很有影响的报纸(或报业集团)的子报。因为报业集团有实力和团队有动力创办社区报,更容易在读者心目中树立可信度和威信。《新民晚报社区版》创办时确定的报名,就是依托中国报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新民晚报的品牌优势,避免陌生感,提升知名度。
2007年3月2日,《新民晚报社区版。闵行新闻》正式创刊。这是一张依托文新报业集团和新民晚报,随闵行区新民晚报订户发行的分众型社区报,服务闵行区一部分社区生活共同体成员。3年来,由于采编人员和广告经营人员的共同努力,这张报纸目前已做到了广告营收略有盈余。
内容的差异性和服务性是社区报办报之本
传媒业发展至今,逐渐由“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加之美国社区报的引导,一种从中国城市土壤里孕育而生的小众化、区域化的社区报开始走进人们视野。
《新民晚报社区版》创刊3年多来,一直在进行社区报如何在本土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探索和研究。
首先从内容上探讨社区报在中国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发展策略。通过对报业市场的调查发现,城市主流日报新闻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尽管有些主流媒体也意识到这一点,加大了社区新闻专版的量,但终究是——张综合性日报,面对大众而无法分众,缺乏针对性。
因此,办社区报,宜完全用社区视角确定内容。这就要求报纸内容和其他报纸相比,要把差异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放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06年的批复中明确了《新民晚报社区版》的办报宗旨:面向社区家庭,服务社区百姓,倡导健康生活,传递家用资讯,以细致、贴近、朴实的风格,成为党和政府与社区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是以社区居民、服务者、消费者为目标读者的生活服务类周报。
据此,报纸结构为新闻资讯版与生活服务资讯版两大基本板块。
新闻板块以本地民生新闻、社区新闻、理财新闻、娱体新闻为主,强化为杜区人群关注的民生话题新闻、实用服务新闻,体现与市场上已有时政日报的差异性。
生活服务板块是信息与广告的组合,与新闻版形成互补,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社区的服务功能,体现最新活、最快捷、最风尚、最实惠的服务性。
办报的基本理念:作为社区媒体、市民媒体,必须始终追求成为重要政策解读的传播者、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言者、帮助读者谋求解困的服务者。
报纸的定位
近:为本地读者提供最贴近的新闻,让受众读到最实用的新闻,亲和力强,针对性强。
小:从社区受众关心的“小事”切入,透视出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不仅指新闻内容“讲小故事”、有人情味、夹叙夹议,而且在新闻表现形式上力求短小精悍,表现手法生动、叙述简洁。一般头条新闻字数不超过800字。
细:细分版面内容,细化栏目个性、适应细化受众的阅读需求,让社区不同受众既能找到自己喜爱的版面与栏目,也有共同关心的话题。
实:以直接、简洁、明确的实用方式服务于读者,对当天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做实做深。
选稿操作要求:差异性(空泛的会议新闻不选,时政新闻一般不选。重大政策选角度解读,或整合稿件);实用性(体现报纸的实用功能特点,让读者拿到报纸能派用场);可议性(每个版面都要有抢眼球的话题新闻,让读者可读可议)。
《新民晚报社区版》坚持一周4个“社区”话题版、4个“指南”实用信息版、周五编4个“休闲特刊”,强化本地社区特色,还不断开辟特色栏目,深化社区报和同城主流报纸以及都市报的差异。如“社区民生调查”栏目因为其贴近性和深度性,被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督查组专题表扬,认为陆续刊登聚焦民生的话题,说的都是社区居民家门口的事,有创新有亮点。
社区报发行渠道的分众化和精准性
除了内容的差异化以外,社区报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于发行通路的分众性。《新民晚报社区版》将发行摆在重要位置,在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中,选择最具消费能力的商圈社区建立发行点。与生活服务类报纸定位相匹配的社区发行点选准了,才能向广告客户提供精准的目标读者群。
在报纸发行营销中,在同样发行量情况下,报纸发行越密集,广告传播效果越好;报纸发行越分散,广告传播效果越差。这一现象称为报纸发行营销的“小市场大影响”原理。3年来,由于没有可直接效仿的发行渠道,《新民晚报社区版》在开拓发行通路上是“摸着石头过河”。2007年在创办《新民晚报社区版.闵行新闻》后,一度试图在杨浦、徐汇、浦东三个区办资讯型分众社区报。依靠区域服务类广告收入,在主要社区派发。到年底3张资讯型分众社区报基本收支平衡,
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报业”。但是,由于区域性的广告资源少,经济效益不高,发行量做不大,报纸的影响力不大。
2008年报纸改版,在原来3份资讯型分众社区报基础上,以大区域为发行渠道,改名为《东区资讯》、《西区资讯》以及《浦东资讯》(均为周报),关键是吸纳更大范围的区域商圈广告,增加发行点。但由于各报发行点过于分散,发行量不够集中,对发行渠道的描述不清晰,对广告客户吸引力不大。
分析两次改版的发行布局,可以看出,分众不是分散,分众社区不可忽视人群体的密度。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城市化都表现出这样的规律:人口密度越高,经济效益也相应越高。长三角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00人,其中最高是上海浦西地区,达到每平方公里3.5万人,同时经济效益也是最高的。因此,2009年再次改版的社区版聚焦目标人群发行,在上海最中心的6个区,选择250个中高端住宅区(售价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300幢甲级商务楼作发行点,打造上海中高端消费人群的“社区资讯管家”,并将分散的三张周报改为周二至周五早上发行的日报。这次改版避免了在低广告价值区域的无效发行,也实现了在高广告价值区域的有效发行,达到发行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改成日报发行初期,采取三段式拦截派发,即在中高档小区门口、甲级的商务楼里和地铁口派发,
目的是扩大社区版的知名度。此后,报社通过和小区签订协议的方式,使社区报真正进入社区。这样做,一来符合最初的办报理念:创建社区互动新平台;二来也稳定了读者人群,使报纸更精准地到达目标读者手里。
为确保发行量不流失,报社与投递公司组成督导小组,去各小区、商务楼暗访督查,查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在报上公布发行点的名单,设立发行监督电话,便于小区读者投诉。一年来,社区居民都喜欢社区报,小区物业公司也将发行社区报作为增值服务的项目,提出增加报纸数量的要求。
社区报广告经营的多种形态及发展空间
社区报是一种低成本运作的报纸,对办报人员的成本要严格控制,一张周四的日报,编辑仅7人。这样才能使区域性广告经营收入平衡报纸的收支,争取有一定的赢利空间。
社区报的广告和发行可谓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弱一不行。要想吸引更多广告进入社区,就必须建立精准、有效的发行渠道,为社区读者提供生活化的广告服务,使报纸成为提供社区信息服务的“有用纸”--'USEPAPER。从某种角度说,社区报应该是最富权威的新闻性直投广告(DM),具有很强的社区粘附性的有用纸。
这里必须注意,社区楼盘价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消费群体。从目前广告客户投放社区的产品类别来分析,均属中高端消费品,因此选择的社区楼盘价格也必须是中高端的,是产品的目标消费群。
在办社区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广告企业开始重视“社区营销”这一块“阵地”。营销方式也开始从粗放式的传统营销,向精细化的直效营销转变。“社区营销”的吸引力在于,对目标消费群可以进行精细化管理。而直效营销,是精细化营销模式的一种有效工具。同时,社区的封闭性和住户的集中性,为直效营销在社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