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布里亚特人的故乡
2019-05-31-7:20
一阵剧烈的瞬间启动之后,K3于6点50分驶离了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站。
K3沿色楞格河右岸以62千米的时速向北行驶,开出30分钟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色楞格河左岸的远山下,竟然出现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城镇区域,K3绕了个大圈子看到的仍然是乌兰乌德城市区域,没有高楼,城镇风格与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看到的城镇风格极其相似,这应该就是蒙古族布里亚特人的故乡乌兰乌德城区的远眺。

7点20分,从K3看到色楞格河左岸远山下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乌兰乌德城区。
这里毗邻色格楞河的草原,向北就是西伯利亚原始森林,距离贝加尔湖也不远,看来最早的布里亚特人,选择这片区域作为他们最后落脚的家园还是很有眼光的。他们围绕着大半个贝加尔湖,凭借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脚踏着茫茫草原,确实很是享受。
这片区域距离蒙古大汗铁木真出生的地方鄂嫩河上游的肯特山脚不足500千米。1207年蒙古称帝时即被成吉思汗的儿子所征服,随即并入为蒙古大军的部属,成为蒙古民族的一支,布里亚特语也逐渐的蒙古化了。
到了十七世纪初时,蒙古帝国衰落后,
沙俄帝国又对他们进行征服,他们中的一支开始向东迁徙,来到了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后来随中国清军击败了沙俄军队,这一支布里亚特人被清政府赐名“巴尔虎”,将他们安置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也就是现在的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这片区域。
二十世纪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大批白俄又闯入乌兰乌德烧杀抢掠,又迫使布里亚特人中的一支向东迁徙,最后落脚在了中国呼伦贝尔的锡尼河两岸,即现在的鄂温克旗区域。留在乌兰乌德的布里亚特人,在苏俄的文化熏陶下,自1939年起已经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了。这应该是世界民族文化演进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吧。

7点20分,从K3看到色楞格河左岸远山下的乌兰乌德城区和近处的民居。
7点26分,从K3看到色楞格河左岸远山下的乌兰乌德城区。

7点26分,从K3看到色楞格河左岸山下的乌兰乌德城区北侧。靠近居住区的山体光秃秃一片,而另一侧被绿郁葱葱的森林覆盖,这是明显被人为过度开采的迹象。
----------------
注:
1.本游记是我国第—部记述“一带一路”沿途风景的游记。自2023年10月17日起在“燕山记忆”微信公众号上持续发布,2023年10月21日起,也在“扎兰屯天津知青”新浪微博上持续发布,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也可通过网上搜索。作者简介可通过网上搜索。
2.本游记是我们乘K3国际列车从北京到莫斯科的详细记事和体会,及一路拍照的精选集锦,共百余篇,实际发布的篇目与之前发布的目录略有不同。
3.北京与蒙古国乌兰巴托没有时差,与俄罗斯莫斯科有5个小时的时区差,俄罗斯各地也使用与莫斯科时间不同的地方时间。为了表述清晰,本游记均按北京时间表述。每篇标题下面的时间,为正文所述的当时北京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